中國高校距離世界一流大學到底還有多大的差距?在耶魯、牛津、劍橋、斯坦福這些國外頂尖大學校長的眼中, 中國高校當前最需要變革的是什麼?怎麼才能解答「錢學森之問」,讓高校培養出傑出人才?在昨天於南京舉行的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來自11個國家和地區20所世界知名大學的校長,及121位國內大學校長濟濟一堂。記者專訪了5位國內外著名高校的校長,請他們為 中國高校把脈、「挑刺」,多位校長不約而同地認為, 中國的大學絕對能辦成世界一流大學,只是還需要一點時間,最快估計,需要20年。
世界一流大學主要有3個標準:一是有從事一流研究工作的國際知名教授;二是有一大批影響人類文明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三是培養出一大批為人類文明作出很大貢獻的優秀學生。
世界一流大學必須具備四個「一流」:曾擔任十載哈佛大學校長的陸登庭教授在談到一流大學的概念時,用四個「一流」加以概述:一流的設施,一流的師資,一流的學生,一流的評價。
「世界一流大學」固然擁有各種耀眼的光環,但「一流大學」獨特的社會聲望和學術聲譽,需要長期的發展、積累和培養,不可一蹴而就,更不能揠苗助長。相比建校數百年的牛津等名校,我國高校還需要長期的積澱。高等教育的發展,應該首先致力於把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以及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克服浮躁心理、功利心態的影響,腳踏實地、循序漸進。
中外大學大對比: 中國大學與國外大學到底有哪些大差距
教學方式
中國:
課程設置中,以講座式為主,而小組討論的方式很少。
中國的教學法是一種生搬硬套的模式,學生總是被動的傾聽者、接受者,他們把注意力放在對於知識要點的掌握上,不去開發獨立和評判性思維的能力。
西方:牛津、劍橋大學的導師系統,要求學生必須自己進行立論,進行辯論。而美國的模式就是一些互動式的討論會,或者說是一種小班授課,他們會挑戰彼此,而不是盲目接受導師的觀點。
學習方式
中國:
學生缺乏自主的思維和創造性的思維,缺乏挑戰學術權威的勇氣。
西方:自我學習、自我激勵、挑戰導師 挑戰權威
專業選擇
中國:
高校讓學生選擇專業的時間太早了,缺乏跨學科的廣度
西方:美國的本科學生在頭兩年會嘗試各種學科,然後會再選擇一個主科。因為通過對多個學科的接觸,會有不同的視角,使他們有能力以創造性的方式解決新的問題。
質量建設
中國:
大學更注重的是學生數量的擴張上,忽視質量建設
西方:重視 質量建設
溫總理說:「一些大學功利化,什麼都和錢掛鈎,這是個要命的問題。」他還指出:「一所好的大學,在於有自己的獨特的靈魂,這就是獨立的思考、自由的表達。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學。大學必須有辦學自主權。」在聽完代表發言後,他又對大家說:「我們要下決心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略微停頓一下,溫總理提高了聲音,語氣堅定地說:「中國一定能夠出現世界一流大學。」
高校歷來被視為創新精神的承載地。近年來,中國名列前茅的大學都在爭創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到2008年,我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家。但是,創新能力與國外一些高校相比,我們還要有更多的改變與提高。大學的創新體制與創新教育需要哪些改變?專家學者們以各自的體驗與思考給出了一些分析。>>>詳細
世界部分名校及其校訓 美國耶魯大學校訓:「光明和真理」
耶魯大學 (Yale University) 創辦於1701年,是美國最古老的 私立綜合大學之一,校園位於康乃狄克州的紐哈芬,面積1579畝。該校設有耶魯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生院、建築學院、藝術學院、神學院、戲劇學院、林學和環境學院、法學院、管理學院、醫學院、音樂學院和護理學院。該校是常春藤聯校之一。>>>詳細
美國哈佛大學校訓:讓真理與你為友
哈佛大學 (Harvard University) 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一流學府之一,坐落於麻薩諸塞州劍橋,隔查爾斯河與波士頓相望。哈佛大學有兩所學院招收本科生,即哈佛學院和拉德克利夫學院,它們招收的學生約佔哈佛大學全體學生的一半。哈佛大學是常春藤聯校之一。>>>詳細
校訓:既學會動腦,也學會動手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該校自身及國內外文獻均簡稱其為MIT,是一所男女同校的美國私立大學,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坎布裡奇城。>>>詳細
校訓:願學術自由之風勁吹
史丹福大學 (Stanford University)是一所美國私立大學。原名小李蘭德·史丹福大學。地處加裡弗尼亞州,舊金山半島聖·弗朗西斯科城南約30英裡的地帶。>>>詳細
英國牛津大學校訓:主照亮我
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成立於1214年,是歐洲僅次於巴黎大學的第二所最古老的學府,也是世界上歷史悠久、聲望甚高的大學之一,它位於英國倫敦西北93公裡處的牛津城內、泰晤士河與徹韋爾河的匯合處。>>>詳細
英國劍橋大學校訓:劍橋—求知學習的理想之地
17至18整整兩個世紀,劍橋沒有再能建立新的學院。但是劍橋校史上最重要的變化是自然科學獲得了地位。早在16世紀的晚期,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自然科學的真正始祖培根,先是就讀於三一學院,然後在劍橋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後來擔任皇室大臣主張學校教育應傳授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反對束縛思想的經院哲學,主張用理性的思考來整理經驗材料,反對盲從附和。
與中國大學校訓相類似,西方大學校訓所體現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對真理的追求和服務社會這兩點上,但色彩比中國的更深更濃。而這也正是中國大學校訓所缺乏的地方,這也反映了中國大學辦學上的集體偏失。>>>詳細 (來源:新華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