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擺過地攤嗎?
我擺過。
小時候,父輩們批發西瓜要開著三輪車去外地,大概是其他鄉鎮或者外縣,對我來說是遙遠的外地。
一車西瓜拉回來之後,我就跟著去擺攤。
擺攤地址一般選在公路邊,交通繁忙的路口,還要有樹蔭的地方。天氣越熱,西瓜越好賣。來來往往的行人,還有騎自行車的人,頂著炎炎烈日,熱得口乾舌燥,就可能停下來買個西瓜。
在第一個顧客出現之前,我們一般要切開一個西瓜,放在高處吸引人的眼球。那時候人們沒有買半個西瓜的習慣,這個切開的西瓜是我們自己吃的。一天下來,我們要浪費好多個西瓜。每次賣完西瓜回家,我的肚子都撐得鼓鼓的。
擺攤賣西瓜是很辛苦的。要在太陽底下忍受酷熱,而一旦颳風下雨,就賣不出去,只能把西瓜收到車上回家。這種情境類似於古人詩句裡冬天的賣炭翁:「心憂炭賤願天寒。」
擺攤賣西瓜也發不了財,是農民除了種地之外養家餬口的一種無可奈何的選擇。西瓜分量重,價格低,一整車也不值多少錢。在路邊買西瓜的基本上都不是有錢人,總要壓一下價格,有時候稱重的時候還想削一片瓜皮以減輕重量。雖然那時候還沒有城管,不用擔心被沒收,而且隨時隨處都能找到攤位,但沒有幾家堅持每年夏天去賣西瓜。
擺攤看起來門檻低,人人都能幹。但是能發家致富的只是極少數。很多人興衝衝地進了一批貨,卻砸在了自己手裡。
擺地攤,要做好選品、選址,還要練好銷售基本功。誰也沒有想到,2020年竟然全民考慮擺地攤,「地攤經濟」成了熱門話題。
小小的地攤,融合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展現了時代的波光詭譎,滄海桑田。
生活在社會中的基督徒,很多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擺過地攤,帶給我們不同的啟示,不同的思考。
1
他種過田、擺過地攤,後來成了臺灣最高學府營銷學明星教授。
翁景民,出生於一個貧窮的漁村,年幼時父親因外遇常不在家,家計全靠媽媽一人經營編稻杆的草繩場維生。翁景民初中時就幫人種田,農閒時就到臺南市麗都戲院旁擺地攤,專門叫賣桌布、沙發套。
這段擺地攤的時光,一直持續到大學畢業。他用心地研究叫賣的方式、批購的貨品、擺設的地點,思考怎樣最能吸引到顧客。這是他自小「從做中學」的實戰營銷經驗。
翁景民成績優異,後來拿到獎學金,到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攻讀營銷學博士。因為求學期間讀的很多書裡都提到了聖經,出於好奇,在完成博士學位回國前,翁景民找了一個基督徒,但是他要求對方不準跟他傳福音,而是要送英文版的聖經給他。他心裡想:「因為如果讀完了不懂,至少英文也會進步啊!」
他就這樣開始接觸聖經。
回國後,翁景民很認真地閱讀了聖經,將聖經烙印在心裡,把信仰實踐在生活中。在忙碌的生活中,他把大部分時間全留給了信仰。他常在團契裡淚流滿面地分享;他熱忱而不強迫地對店員、計程車司機、有機會聊上一兩句的人,主動分享上帝給他的感動;他在緊湊的行程裡,擠出時間為毫無相關的遙遠教會證道;他覺得好的書、錄音帶,往往一次就買上幾十套,到處分送。
在學期的最後一堂課,他往往會請全班吃披薩,然後誠摯地低下頭來,為全班同學禱告,祈求上帝讓每個人都擁有平安、喜樂。這一幕,是多數學生、不管是不是基督徒,都難忘的美好景象。
他曾說,天底下有兩種人,一種人每天早上起來,就說:「Good morning,God!」(上帝,早安),另一種人則說「God,it is morning!」(天啊,又是早上了!)
他鼓勵學生變成前面那一種人,積極、樂觀地面對每一天。
生前,他散發光與熱,給他人帶來溫暖與關懷;臨近生命終點,他依然四處報佳音。他的生命猶如麥子不死,帶給活著的人莫大的省思。
2
湯家旭是一個語障殘疾人,小時候因一場高燒病殘。
父母嫌棄他,認為他是個負擔。12歲的時候,父母將他遺棄在天津火車站。
北方的冬天很難度過,湯家旭坐上了南下的火車,輾轉珠三角各個城市,流浪了很多很多年。他風餐露宿,飽一頓飢一頓。肚子餓了,就撿地上的東西吃,晚上睡在橋底下,馬路邊。
有一天,他流浪到深圳華強北。他餓得實在受不了,卻沒有力氣去翻垃圾桶,就坐在街頭乞討食物。
有一個信耶穌的叔叔從他面前路過,看到這個少年餓得面黃肌瘦,就動了慈心,給他買了一些吃的、喝的。這個叔叔問了他的情況,湯家旭說了自己的經歷,叔叔聽後就哭了。
有一天晚上叔叔接湯家旭去他家聚會。散會後,他的妻子看到湯家旭,就問:」這孩子是誰?「
他妻子聽了湯家旭的故事後,也哭了起來。
上帝感動這一對基督徒夫婦讓湯家旭留在他們家裡住,就這樣一住就是三年。
從此湯家旭認他們為乾爸乾媽 。
第一年,湯家旭還沒有真正地信主,乾爸叫他讀聖經,他就裝模做樣拿起聖經。乾爸有事出門的時候,他就把聖經丟在一邊去玩,等乾爸一回來,他又拿聖經裝模做樣地讀。
乾媽看到了他的行為,就笑著說:「你這孩子挺鬼的嘛。」
第二年,有一天下午,他們聚會的時候唱了一首詩歌,讓湯家旭感動地稀裡譁啦,就好像三天沒吃飯時別人給了他一個包子一樣。
這首讚美詩的名字叫《不是沒有家》。
「不是沒有家不是不想家只是還有很多的人飄流在天涯我們也有家我們也想家只是還有很多的人飄流在天涯我的家人別把我牽掛現在我們背上行裝準備又出發不愁獨行 主為伴聖靈引導天各一方四海都是家 」
湯家旭哭了。
於是,他開始認真讀聖經,認真禱告。
用了一年時間,他仔仔細細地把聖經讀了一遍。他第一次知道,原來聖經上的話語真的都是神所默許的。他非常感恩上帝讓他有這樣的機會來閱讀和學習祂的話語。要不是這樣,他根本不會知道世界上還真有這樣一位信實和值得永遠依靠的上帝。
後來,乾爸乾媽不得不離開深圳回湖南老家。乾爸希望湯家旭跟他一起走,以免他在外面繼續受苦受餓受凍,可是他依然堅持留在深圳,因為他已經習慣了深圳的生活,已經習慣和教會的弟兄姊妹一起聚會,一起讚美敬拜上帝了。
乾爸乾媽走了,吃什麼,喝什麼呢?
湯家旭選擇緊緊依靠神,因為他沒有其他任何依靠。有好幾次,他沒錢吃飯沒錢交鋪位費的時候,他就禱告上帝,上帝就會感動某個弟兄或姐妹給他奉獻幾百塊錢。
他很感恩,可是慢慢地他覺得這樣的日子不能再持續下去。他是一個年輕人,是一個男人,不能老是靠弟兄姊妹養活自己。
湯家旭發現擺地攤也能賺錢,於是他摸索著擺地攤賣鞋賣襪子。
在擺地攤過程中,常會遇見城管。他手腳沒有正常人利索,收拾東西很慢,於是城管沒收了他的襪子。
沒收襪子就等於搶走了他的飯碗。一氣之下湯家旭跟城管打起來,但他的手還沒碰到一個城管身上,另一個城管就一巴掌把他打倒在地上。
他頓時頭暈眼花,差點暈厥,頭痛了好幾天才緩過神來。
湯家旭在自己租的床位上躺了好幾天。他抱怨神為什麼不看顧我?為什麼老讓城管欺負我?……他哭著呼喊著我的上帝,我的神,因為只有祂可喊。
在擺地攤的日子裡,他依然堅持每天讀聖經,這天他讀到《以賽亞書》:
婦人焉能忘記她吃奶的嬰孩,不憐恤她所生的兒子?即或有忘記的,我卻不忘記你。看哪,我將你銘刻在我掌上,你的牆垣常在我眼前。
這兩句話頓時讓他很受安慰,他更堅定神是如此愛他。雖然擺地攤時依然時常被驅趕,襪子也時常被沒收。但他至少買得起10元一頓的盒飯吃了,不需要再去地上和垃圾桶撿飯吃了。
3
幾年前,徐文琴就欠了一屁股債。
每天早晨一睜眼,就要想一想今天有哪張信用卡需要還款,哪個貸款要到期了,借唄、微粒貸還有沒有額度……
債務壓力就像一座大山,壓得她喘不過氣來,她開始考慮去擺地攤。
在朋友的帶領下,徐文琴來到一間基督教會。
牧師傾聽了她的心事,為她禱告,並且讓她禱告,說禱告後會有平安。
在騎自行車回家的路上,徐文琴一邊想,一直哭,仿佛有聲音告訴她放心去做,她心裡感覺到了平安。
徐文琴開始擺攤了。
她走遍鄰近的各大市場詢問每一個有可能的攤位,神也為她預備了地方。
生意不穩定,貸款壓力依然時時放在她心裡。直到山窮水盡,生活跌到最困頓的時期,她才開始去思想究竟什麼叫「放手」與「仰望」。
很多基督徒也是如此,雖然信主了,嘴上也常說「我相信」,但只有在經歷到實在翻不過的難處時,才真正放手,才知道把一切交託給主。
她向主說:「主啊,我願意放手,我想要把肩頭的重擔交給你,我想要經歷你的帶領!」
真正順服與放手後,徐文琴時常在攤位上唱詩敬拜,把耶穌當朋友,隨時隨地都向主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
漸漸地,她的心不再憂慮,她強烈感受到自己正進入神所預備的流奶與蜜之地。
有時神會帶領不同的顧客來買衣服,即使生意不好,等到要交貨款那一刻也總是有恩典恰巧來到,屢試不爽。
徐文琴也總是帶著喜悅的臉龐去面對每一位顧客,即便有時候會遇到難纏的人,講價講到最低,但她總認為就算賺得少,能讓客人開心就好。
在和顧客聊天時,徐文琴發現神都會帶一些與她過去經歷相仿的人來,包括欠債的、身體不好的、常生病的、拜偶像的、得過憂鬱症的等等,而她知道是神要透過她的經歷去幫助這些人。
於是在分享過後,有些顧客願意接受代禱,有些願意試著去教會,也有直接就在現場決志禱告的!
徐文琴成了地攤上的宣教士,哈利路亞!
過去負債纍纍的她,自從擺地攤賣衣服後,一星期跑幾個市場,從早忙到晚,雖然辛苦,雖然生意不是天天都好,但神的恩典總是夠用,她學會了無論順境、逆境都要讚美,天天滿是喜樂。
她把握每一次與顧客聊天的機會分享見證,直接間接地將福音散播出去。她在地攤上活出了傳福音的大使命。
讀著上面這些有過擺攤經歷的弟兄姐妹的故事,我的眼睛溼潤了。
若不是生活所迫,誰會以擺攤為業呢?
如今,我知道有很多弟兄姐妹跟我一樣,經濟狀況陷入了困境之中。想向人借錢,卻難以開口。看看家裡有什麼可賣的,卻一件也沒有。神啊,求你不要讓我羞辱你的名!
坐在天上的主啊,我向你舉目! 看哪,僕人的眼睛怎樣望主人的手,使女的眼睛怎樣望主母的手,我們的眼睛也照樣望耶和華我們的神,直到他憐憫我們。 耶和華啊,求你憐憫我們,憐憫我們!因為我們被藐視,已到極處。我們被那些安逸人的譏誚和驕傲人的藐視已到極處。
耶和華必憐憫我們!
人生在世必遇患難。
當苦難來臨,我們唯有依靠神,祂是我們苦難中真正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