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羅爾事件後,多位牧者談:基督徒需平衡信仰 正確看待苦難

2020-12-02 基督時報

事件發酵後被指是營銷炒作,面對質疑,羅一笑之父羅爾哭著說「沒人關心我的女兒」,只關心他是不是騙子。(圖:視頻截圖)

近期,朋友圈被羅爾事件刷爆。起因是自稱為基督徒的父親羅爾曾在9月13日為罹患白血病的女兒寫了一篇文,標題為《耶穌,不要讓我成為你的敵人》,大意是指如果耶穌「狠心」將身患重病的女兒帶走,他就要「被逼」成為耶穌的敵人。文章中,字裡行間流露著羅爾對女兒深沉的愛和對耶穌的不理解:不理解為什麼他的女兒要得此疾病,也不理解為什麼耶穌不來治癒他的女兒。

此文章後在11月27日一位非基督徒P2P業內有名的財經評論員、營銷專家劉俠風也在P2P觀察上以同名文章發起了「你轉發,我轉款,你轉發一次,我捐款一元」的活動,不少人的朋友圈中引起刷屏,成為公共熱點,被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廣泛關注。

雖然此事之後不斷有質疑聲發酵,有網友詳細扒出了羅爾的家庭、背景、工作等各方面情況,判斷這是否是一次營銷或者欺騙了網友。然而今天想說的並非是這些生活、物質相關,而是這次募捐的開頭和羅爾的文章《耶穌,不要讓我成為你的敵人》有直接的關係,中間談到他對於苦難的認識,也談到聖經。那麼羅爾文中對於苦難的認識是否合乎聖經的教導?基督徒在面對苦難時應當如何應對呢?筆者邀請了幾位不同地區的牧者來分享他們的看法。

——林牧師:「信耶穌就要滿足我的需要」這種思想根源不符合聖經

「從基督徒的角度來看,不管動機如何,出發點如何,要為他禱告,求神憐憫他。」這是江西的林牧師首先給出的肯定觀點。「理解是可以理解,但是觀點、想法不能苟同。」林牧師表示,基督徒所相信的神不但是賜平安的神,也是公義聖潔的神。透過聖經一方面要看到神的恩典,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神的公義,對真理的認識、對信仰的追求一定要有平衡,也要有吃苦的心,不能偏駁,要把握一個度。

林牧師認為,羅爾對信仰的真理認識並不清楚,才會導致他文章裡偏激的語言。「我對他的事情不是非常了解,只是看網絡上的材料,也不能妄加評論,」林牧師說,「但至少無論是誰,信仰不信仰,都要互相尊重。」有人說羅爾是打著宗教信仰的旗幟在網上炒作,其真正動機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但對有信仰基督的人來說,這就好像是「要神答應我,不答應就沒完沒了;好聽點是幼稚,不好聽點就是無聊。不能苟同。」林牧師說。

林牧師談到,不知道羅爾是否受了成功神學的影響,好像「我信了耶穌就要滿足我的需要,一定要達到什麼目的」,這種思想根源是不符合聖經的。林牧師認為,每個基督徒對困難都會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覺得基督徒有困難就該領受;有的人覺得需要講出來。「我覺得基督徒難免遇到困難挫折,這是避免不了。受苦也是信仰的一部分。」有難處去做輕鬆籌也不是壞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聖經也教導這個。「只是不要帶著不良的動機,要實事求是,弟兄姐妹們願意幫助也是提倡的。」

最後,提到如何看待苦難時,林牧師也說到,「苦難是化了妝的祝福,看起來是壞事,但也是好事。」只是光強調信耶穌就得著什麼,這就是成功神學了,「舊約約伯記,新約保羅書信裡都提到苦難問題,都是有益處的。因為神叫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林牧師如此說。

——洪牧師:羅爾只是作為一個普通公民和父親來看待了事情的發生

同樣在華東地區的洪牧師提到時下網絡上存在的一個現象:大家關注網絡上的事情,例如轉發微信上的一些話題時,也是帶著吐槽的心轉發的。羅爾事件到了後來發展到公眾更多的是看到羅爾是個騙子,而不是看到他愛女兒的心。「我們作為一個理性(的基督徒)來看,羅爾他肯定愛女兒的心也是有的。」但有企業提到轉一次就捐款一塊錢,這個可能就是一種商業行為。「從綜合(角度)來看,社會已經到了這樣(的地步)了,籌款什麼的太多了。」洪牧師說,這就好像他以前跟人討論過的:老人摔倒了要不要扶?「社會倫理是要去扶的,但扶了又怕他賴上你。但是不能說怕賴上你就不扶,所以就要有自我保護措施,例如手機拍照之類的。」洪牧師認為,基督徒不可停止行善,憐憫人的心腸要繼續保持,這是其一;其二就是作為家長,有能力處理的事情要先自己處理,不能處理了,再求助社會。

「一個人表明自己的身份沒有什麼不好,但是作為基督徒,錢到了這裡,就該停止了。」洪牧師說:「傳統的基督徒會說『你要有信心,要禱告,但是人面對真實的困難,自己的能力不夠時去救助社會不是不可以。」洪牧師認為,可能羅爾也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多錢,但是他可以通過微博發表自己的看法——上帝的恩典夠了。倚靠上帝和社會各界的幫助並加自己的努力,已經夠了。「如果他發表這個,會更好一些……我們基督徒不單是一個人,還是天父子民,要為耶穌基督做見證。既然人家質疑了,相信他也看到了,就要申明一下比較好。」

洪牧師對基督時報同工分享說,曾經他的一位神學生也弄了輕鬆籌,就被人說是騙子。「我知道的,他是神學生,我正面的為他做出解釋。」洪牧師覺得一旦涉及到籌款,就肯定會有人提出質疑,「畢竟現在這個東西太多了。」洪牧師解釋,中國傳道人待遇不是很高,所以遇到一些困難時使用輕鬆籌尋求幫助,也是可以的。「好善行德是中國的傳統美德,我們得到了幫助要感恩,這就給關心他的基督徒、朋友、愛心人士也有個安慰。不讓人覺得『我錢捐出去了一點回應都沒有』。」當然,基督徒除了要感恩幫助他的人,更多的是感謝上帝,「因為上帝讓他們有愛心,有憐憫之心。」洪牧師感慨,「畢竟這個社會騙子、假東西太多了,人們可以不給的。人心還是希望有誠信有感恩的。」

洪牧師也提到基督徒如何面對苦難,洪牧師表示「苦難肯定有的」。苦難的原因各有不同,歸咎到底是因為人的罪——人的罪使萬物受到詛咒,使氣候變壞。但苦難來臨時怎麼面對呢?一方面要認罪,另一方面要祈求上帝的憐憫和大眾的幫助。「羅爾還是對苦難認識不夠,他還沒有從基督徒的角度回應這件事,他只是作為了一個普通的公民、作為一個父親來看待這件事的發生。」洪牧師說,「我沒有從他的字裡行間看到基督徒的東西,沒有回到聖經,從聖經的角度出發。」

——樸牧師:基督徒都愛主 唯恐讓主的名受辱 羅爾的文章是在挑戰信仰

「首先他女兒病了,這事是值得同情的。但當事人本身的心態也很重要——他女兒這件事公布出來,怎麼公布,誠信很重要。」東北的一位樸牧師說,「第二就是捐贈的人需要有知情權,不是錢多錢少,而是落實得怎麼樣,後來又怎麼樣,要有跟蹤關注。」

「開始轉一次捐一塊還是很有自尊心,但是他的性質是稿費回報還是公益心的,定義也是很重要的。」樸牧師認為,作為基督徒在這件事上必須以信仰為原則,誠信、誠實地講述事實。有困難向社會呼籲、獲得大家的支持和幫助很正常,並不分信仰不信仰,但是之後錢款的落實情況在誠信上就有些打折扣了。

樸牧師認為,基督徒對苦難的理解不是「你對我好我就對你好」,基督教導的就是要饒恕仇敵,要愛仇敵。從正常信徒的光景來說,「他很難算是正常基督徒。」樸牧師說,「不是每個人都能擔苦難,但他的心態是錯誤的。」這是其一。

其二,該文章發出來的動機,也是問題。每個基督徒都是愛主、愛福音、愛事工的,唯恐讓主的名受辱,但是羅爾這篇文寫出來實際上是對信仰的挑戰,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心態,所以才會有後面一系列的結果,並且這種心態也會演繹出眾人之後對他的議論:「首先信仰都不是很忠誠的,都不正確,」這件事情的初衷本來是給與同情和幫助,應是正面的。

樸牧師認為基督徒的行為準則都是按聖經去做的,如何面對苦難,第一要看聖經;第二是看耶穌是怎麼做的,基督徒都是效仿耶穌的。神讓耶穌拯救世人,讓他選擇了苦杯,耶穌也順服了;基督徒清楚神的旨意後,應該也是順服的態度。第三,苦難不是句號,它只是生命歷程裡的一個點,一方面是讓人認識神,認識事件,回到清醒的自我,一方面苦難往往會成為祝福——是化了妝的祝福。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基督徒要持守一個正常的心態很重要,反思無論我們處境如何,要把握正確的心態。」

——王牧師:作為基督徒 當不誇張不炒作 是就是 不是就不是

蘇州的王牧師對基督時報的同工說到,他認為羅爾事件上突顯的最大問題就是「誠實」。「作為基督徒,不誇張,不炒作,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若是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王牧師說,「這無論在任何一個時代,特別是今天這個時代——講究以娛樂來吸引人的眼球,都基督徒需要去注意和分辨的(事實)。」

提到羅爾事情的真偽,王牧師也有自己的看法:「如果像網絡上知情人、爆料人說的那樣,當事人是擁有好幾套房,有車,名下也有公司,是公司的法人、股東,那麼他帶著煽情營銷炒作元素在裡面的文,是濫用別人的善心和同情,會像以前的紅十字會事件一樣,會導致以後人更冷漠。」而談及羅爾的《耶穌,不要讓我成為你的敵人》這篇文時,王牧師認為若是從保守的信仰理解角度來出發,這話可以算得上是褻瀆上帝的,但如果從聖經某一些角度來說,例如約伯記和傳道書等等,他是一種抗議式、辯論式的信仰表達,就好像奧斯維辛之後就有人說人類不可能再信仰上帝了,這是一種抗議式的信仰,也無可厚非。但一定要是走投無路了、山窮水盡了才說這樣的話。

王牧師表示,這件事可能也還沒有結束,調查和各方的回應也還在慢慢展開當中,因此呼籲大家不要預先做個人的判斷。「但無論個人性還是演變成公眾性的事情,判斷起來原則性不會變:一是誠實,二是公正性。這裡涉及到對廣大公眾的一個影響。」

王牧師補充說明,苦難是客觀存在的,耶穌也沒有應許說沒有苦難。「當苦難發生在別人身上時,我們要保持謙卑憐憫的心,不要說『苦難都是存在的、沒什麼大不了的』,而是要因人而異去鼓勵支持,與喜樂的人同喜樂,與哀哭的人同哀哭。」另外,王牧師對社會上還有許許多多需要幫助的人提出自己的看法:「特別要求在教會裡或者社會上,需要一批不僅僅是單純的好心的去安慰別人的人,而是要有專業的輔導師陪伴他們一起度過。」



相關焦點

  • 上海「信仰與工作」講座牧者分享:基督徒如何以聖經的觀點來對待工作
    (圖:基督時報資料圖片) 信仰與工作如何相結合,這是時下許多基督徒都在探討的一個話題。現今社會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是,當信仰基督以後,基督徒很快會將自己從社會當中抽離出來,把信仰和工作分開來。
  • 專訪家庭教會牧者:會友制對教會合一和有秩序的治理至關重要
    「中國現在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存在著大量遊走教會的基督徒,而且越來越多無知的基督徒在產生。」這是一位中國家庭教會牧者憂心中國教會而發的感嘆。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誇讚中國基督徒近60年增長了數十倍,這確實是讓人欣喜的數字。
  • 華人牧者談「血月」與末世預言:敬虔度日最重要
    對於「血月」天象,是今年復活節基督徒們熱議的一個話題,500年來,非常罕見的「連環血月」奇觀僅發生過三次,臺灣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天文學家林志隆認為,類似天象出現之後,當年都有重大事件發生,因此許多基督徒們對今年復活節的「血月」自然是少不了各種猜測
  • 基督徒信仰見證:踏上信仰這條道路 三十年就再也沒有離開過……
    (賽55:8-9)」信仰是什麼?信仰是通過真理的教導幫助我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信仰也是幫助我們在面臨人生旅途道路上的風風雨雨時,能夠有從神而來的平安和力量。「信仰」不是一場高大上的運動,也不是飄在雲端的臆想,而是真真實實與我們的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
  • 基督徒,不要看到名人信主就興奮
    可見當代不少基督徒對於明星基督徒趨之若鶩,希望藉此提高教會的名聲,以促進福音的傳播。關於基督徒熱衷名人見證的問題,已經有不少人做出討論,在此不再贅述。只是需要明白的是,名人也是人,也會存在很多問題,而且他們的試探遠比我們多,因此不能寄予太多的期望。
  • 回眸2019,對基督徒關注過的十大熱點之回顧和思考
    據英國廣播公司等媒體報導,這一慘案一共導致50人死亡,還有50多人受傷。整個紐西蘭籠罩在恐慌中。紐西蘭警方將這次槍擊案定性為「恐怖事件」,有的媒體稱之為「基督城大屠殺」。和我們常見的恐怖事件不同的是,這次恐怖襲擊發生在清真寺裡,槍手是極端白人種族主義者,所以,這次恐怖事件又被稱為「清真寺裡的恐怖襲擊」。
  • 牧者分享:中國基督徒傳福音時當避免「帝國沙文主義」 和「徵服者...
    中國作為最古老的文明古國之一,從漢朝就有使徒多馬入華的傳說,之後歷經唐朝景教、元朝也裡可溫教,到明末清初的天主教、晚清入華的新教,可以說,中國這塊土地上曾經有過上千年作為宣教地的歷史。過去數十年間,伴隨著中國基督教的發展和基督徒群體的成長,中國教會也逐漸成為全球基督教越來越重要的力量之一,並且也有中國的基督徒陸續開始走出國門把福音帶出去,參與普世宣教。
  • 劉彼得牧師:好人、外邦人、基督徒和傳道人都需要
    文 | 李新「2020普世基督教信仰與福音研討大會」第六天(10月6日)上午,劉彼得牧師以「誰能攔阻神呢?——神的主動與傳福音」為題分享了記載在《使徒行傳》10章中彼得向哥尼流傳福音的經歷,指出世人都需要福音,神傳福音的旨意誰也無法阻擋。「世人是神最愛的人,他把獨生子給了人。」
  • 微博上的見證:主用神跡隨著基督徒的腳步
    隨著網絡事工的興起與發展,特別是微博在傳福音上的強大號召力,近日,一個名為「神愛喜善」的微博在網上向廣大基督徒朋友發起一個討論話題,意在讓其眾多粉絲能藉此分享身邊最讓他們感動的牧者或弟兄姐妹所經歷的故事。討論話題發起後,陸續有不少基督徒網友給予響應,借著微博這一網絡平臺見證上帝的作為。
  • 三步助基督徒走出失戀泥沼
    也可以找要好的朋友或屬靈牧者、長輩把自己心裡的痛苦傾吐出來,向他們尋求幫助。對於被傾訴對象來說,如教會傳道、同工,首先要做的就是不帶任何價值判斷取向地去聆聽,聽他訴說,也許傾訴者訴說過程中帶著很強烈的個人感情,在傾聽的過程中不要輕易提出自己的意見或建議。
  • 葛福臨解釋基督徒受迫害的原因 指出迫害源於撒旦
    在華盛頓首屆「保護受迫害基督徒世界峰會」上,著名布道家葛福臨就世界各地基督徒因著基督教信仰而遭遇逼迫與殺害的「真正原因」做出了解釋。
  • 大衛鮑森新約縱覽啟示錄(三):如何正確看待末後大災難
    末後有大災難,這在聖經中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而且耶穌也在被殺之前向門徒最後的講道中也談到了末後的災難。然後關於末後的災難,基督徒卻也有許多的認識,而且分歧很大。各種各樣的解釋非常之多,甚至有些牧者就乾脆不講末後的災難了,因為太混亂了,所以乾脆不要看了吧。
  • 【特稿】浙江宗教建築規範規定十字架位置大小 當地教會與外地牧者...
    伴隨著上周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發出意見函徵求關於《浙江設宗教建築規範》的意見稿之後,去年開始的浙江省教堂十字架風波再次引發新的爭議,而這些地區教堂十字架的未來將會如何,再次成為當地基層教會與各地牧者、基督徒關注的焦點。
  • 兩性:基督徒女友如何解決未信男友的性需要?
    一個姊妹來信詢問牧者,自己是基督徒,但男朋友不是,已經在一起一年。她時常困惑當男友有性需求的時候,當如何滿足他。香港宣教會恩磐堂牧者詳細的回答了她。問:我是一個基督徒,但我男朋友不是,我們已拍拖一年。有時都會就信仰問題上產生爭論,因為他是非基督徒,所以想法較自我,也不喜歡守規則,但當爭論時,他都為我著想,願意放下自我,尊重我的想法。
  • 疫情中李文亮醫生去世後的反思:基督徒傳福音為何喜歡追求「名人...
    崇尚名人見證的心態是當前不少基督徒的通病。由於基督信仰在當前社會中處於邊緣地帶,有些人為了傳福音,擴大基督信仰的影響力,就迫不及待地宣傳各種基督徒名人,希望通過他們的社會影響力,來證明福音真理。而這其中也不乏一些假見證,比如康熙皇帝、愛因斯坦、馬雲等等名人。
  • 基督教牧者談招遠邪教信徒殺人案:望扶植正統宗教
    廣東省基督教協會會長梁明牧師認為,新教認為《聖經》是絕對權威,人人有出於對上帝的信仰,信徒可以通過《聖經》與上帝直接溝通,人與上帝的中保只有耶穌基督;而這同時帶出來的問題是:100個信徒可以對同一處信息有100種不同的領受。「如果這些領受與真理有所偏差,而又缺乏正確的引導,就容易產生極端或異端。」
  • 從聖經學習 基督徒如何正確的禱告
    基督徒的禱告基督徒從信主第一天起便經常向神禱告。基督教強調虔誠禱告,自從十六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以來,教會便非常注重聖經真理教導。著名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約翰加爾文,他們不是單單躲在修道院研究神學,而是親自牧養信眾的牧者。
  • 基督徒如何面對壓力的5種方法?
    基督徒要信靠神,過虔誠的信仰生活,面對生活中的任何壓力,這是每個基督徒必須學習的屬靈功課。那麼,基督徒當如何面對壓力呢?近日,杭州思澄堂主日禮拜上,陳偉牧師分享,基督徒可以通過5件事情來幫助自己面對壓力。首先是信靠上帝。陳偉牧師指出,當我們面對壓力的時候,應當改變我們舊的思想和觀念,將無法掌控的事情交託給神,並把壓力改變為動力。
  • 喬伊斯·梅爾:基督徒如何活出向神降服的生命?
    「凡是神呼召我去做的事,我不要半途而廢,我要堅持到底,我要做得正確,而且為了榮耀他而做。」喬伊斯梅爾在該講道中說。以下是她在該講道中分享的主要內容。試煉和苦難企圖動搖我們偏離正路,但是我們可以不被任何事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