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發酵後被指是營銷炒作,面對質疑,羅一笑之父羅爾哭著說「沒人關心我的女兒」,只關心他是不是騙子。(圖:視頻截圖)
近期,朋友圈被羅爾事件刷爆。起因是自稱為基督徒的父親羅爾曾在9月13日為罹患白血病的女兒寫了一篇文,標題為《耶穌,不要讓我成為你的敵人》,大意是指如果耶穌「狠心」將身患重病的女兒帶走,他就要「被逼」成為耶穌的敵人。文章中,字裡行間流露著羅爾對女兒深沉的愛和對耶穌的不理解:不理解為什麼他的女兒要得此疾病,也不理解為什麼耶穌不來治癒他的女兒。
此文章後在11月27日一位非基督徒P2P業內有名的財經評論員、營銷專家劉俠風也在P2P觀察上以同名文章發起了「你轉發,我轉款,你轉發一次,我捐款一元」的活動,不少人的朋友圈中引起刷屏,成為公共熱點,被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廣泛關注。
雖然此事之後不斷有質疑聲發酵,有網友詳細扒出了羅爾的家庭、背景、工作等各方面情況,判斷這是否是一次營銷或者欺騙了網友。然而今天想說的並非是這些生活、物質相關,而是這次募捐的開頭和羅爾的文章《耶穌,不要讓我成為你的敵人》有直接的關係,中間談到他對於苦難的認識,也談到聖經。那麼羅爾文中對於苦難的認識是否合乎聖經的教導?基督徒在面對苦難時應當如何應對呢?筆者邀請了幾位不同地區的牧者來分享他們的看法。
——林牧師:「信耶穌就要滿足我的需要」這種思想根源不符合聖經
「從基督徒的角度來看,不管動機如何,出發點如何,要為他禱告,求神憐憫他。」這是江西的林牧師首先給出的肯定觀點。「理解是可以理解,但是觀點、想法不能苟同。」林牧師表示,基督徒所相信的神不但是賜平安的神,也是公義聖潔的神。透過聖經一方面要看到神的恩典,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神的公義,對真理的認識、對信仰的追求一定要有平衡,也要有吃苦的心,不能偏駁,要把握一個度。
林牧師認為,羅爾對信仰的真理認識並不清楚,才會導致他文章裡偏激的語言。「我對他的事情不是非常了解,只是看網絡上的材料,也不能妄加評論,」林牧師說,「但至少無論是誰,信仰不信仰,都要互相尊重。」有人說羅爾是打著宗教信仰的旗幟在網上炒作,其真正動機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但對有信仰基督的人來說,這就好像是「要神答應我,不答應就沒完沒了;好聽點是幼稚,不好聽點就是無聊。不能苟同。」林牧師說。
林牧師談到,不知道羅爾是否受了成功神學的影響,好像「我信了耶穌就要滿足我的需要,一定要達到什麼目的」,這種思想根源是不符合聖經的。林牧師認為,每個基督徒對困難都會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覺得基督徒有困難就該領受;有的人覺得需要講出來。「我覺得基督徒難免遇到困難挫折,這是避免不了。受苦也是信仰的一部分。」有難處去做輕鬆籌也不是壞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聖經也教導這個。「只是不要帶著不良的動機,要實事求是,弟兄姐妹們願意幫助也是提倡的。」
最後,提到如何看待苦難時,林牧師也說到,「苦難是化了妝的祝福,看起來是壞事,但也是好事。」只是光強調信耶穌就得著什麼,這就是成功神學了,「舊約約伯記,新約保羅書信裡都提到苦難問題,都是有益處的。因為神叫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林牧師如此說。
——洪牧師:羅爾只是作為一個普通公民和父親來看待了事情的發生
同樣在華東地區的洪牧師提到時下網絡上存在的一個現象:大家關注網絡上的事情,例如轉發微信上的一些話題時,也是帶著吐槽的心轉發的。羅爾事件到了後來發展到公眾更多的是看到羅爾是個騙子,而不是看到他愛女兒的心。「我們作為一個理性(的基督徒)來看,羅爾他肯定愛女兒的心也是有的。」但有企業提到轉一次就捐款一塊錢,這個可能就是一種商業行為。「從綜合(角度)來看,社會已經到了這樣(的地步)了,籌款什麼的太多了。」洪牧師說,這就好像他以前跟人討論過的:老人摔倒了要不要扶?「社會倫理是要去扶的,但扶了又怕他賴上你。但是不能說怕賴上你就不扶,所以就要有自我保護措施,例如手機拍照之類的。」洪牧師認為,基督徒不可停止行善,憐憫人的心腸要繼續保持,這是其一;其二就是作為家長,有能力處理的事情要先自己處理,不能處理了,再求助社會。
「一個人表明自己的身份沒有什麼不好,但是作為基督徒,錢到了這裡,就該停止了。」洪牧師說:「傳統的基督徒會說『你要有信心,要禱告,但是人面對真實的困難,自己的能力不夠時去救助社會不是不可以。」洪牧師認為,可能羅爾也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多錢,但是他可以通過微博發表自己的看法——上帝的恩典夠了。倚靠上帝和社會各界的幫助並加自己的努力,已經夠了。「如果他發表這個,會更好一些……我們基督徒不單是一個人,還是天父子民,要為耶穌基督做見證。既然人家質疑了,相信他也看到了,就要申明一下比較好。」
洪牧師對基督時報同工分享說,曾經他的一位神學生也弄了輕鬆籌,就被人說是騙子。「我知道的,他是神學生,我正面的為他做出解釋。」洪牧師覺得一旦涉及到籌款,就肯定會有人提出質疑,「畢竟現在這個東西太多了。」洪牧師解釋,中國傳道人待遇不是很高,所以遇到一些困難時使用輕鬆籌尋求幫助,也是可以的。「好善行德是中國的傳統美德,我們得到了幫助要感恩,這就給關心他的基督徒、朋友、愛心人士也有個安慰。不讓人覺得『我錢捐出去了一點回應都沒有』。」當然,基督徒除了要感恩幫助他的人,更多的是感謝上帝,「因為上帝讓他們有愛心,有憐憫之心。」洪牧師感慨,「畢竟這個社會騙子、假東西太多了,人們可以不給的。人心還是希望有誠信有感恩的。」
洪牧師也提到基督徒如何面對苦難,洪牧師表示「苦難肯定有的」。苦難的原因各有不同,歸咎到底是因為人的罪——人的罪使萬物受到詛咒,使氣候變壞。但苦難來臨時怎麼面對呢?一方面要認罪,另一方面要祈求上帝的憐憫和大眾的幫助。「羅爾還是對苦難認識不夠,他還沒有從基督徒的角度回應這件事,他只是作為了一個普通的公民、作為一個父親來看待這件事的發生。」洪牧師說,「我沒有從他的字裡行間看到基督徒的東西,沒有回到聖經,從聖經的角度出發。」
——樸牧師:基督徒都愛主 唯恐讓主的名受辱 羅爾的文章是在挑戰信仰
「首先他女兒病了,這事是值得同情的。但當事人本身的心態也很重要——他女兒這件事公布出來,怎麼公布,誠信很重要。」東北的一位樸牧師說,「第二就是捐贈的人需要有知情權,不是錢多錢少,而是落實得怎麼樣,後來又怎麼樣,要有跟蹤關注。」
「開始轉一次捐一塊還是很有自尊心,但是他的性質是稿費回報還是公益心的,定義也是很重要的。」樸牧師認為,作為基督徒在這件事上必須以信仰為原則,誠信、誠實地講述事實。有困難向社會呼籲、獲得大家的支持和幫助很正常,並不分信仰不信仰,但是之後錢款的落實情況在誠信上就有些打折扣了。
樸牧師認為,基督徒對苦難的理解不是「你對我好我就對你好」,基督教導的就是要饒恕仇敵,要愛仇敵。從正常信徒的光景來說,「他很難算是正常基督徒。」樸牧師說,「不是每個人都能擔苦難,但他的心態是錯誤的。」這是其一。
其二,該文章發出來的動機,也是問題。每個基督徒都是愛主、愛福音、愛事工的,唯恐讓主的名受辱,但是羅爾這篇文寫出來實際上是對信仰的挑戰,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心態,所以才會有後面一系列的結果,並且這種心態也會演繹出眾人之後對他的議論:「首先信仰都不是很忠誠的,都不正確,」這件事情的初衷本來是給與同情和幫助,應是正面的。
樸牧師認為基督徒的行為準則都是按聖經去做的,如何面對苦難,第一要看聖經;第二是看耶穌是怎麼做的,基督徒都是效仿耶穌的。神讓耶穌拯救世人,讓他選擇了苦杯,耶穌也順服了;基督徒清楚神的旨意後,應該也是順服的態度。第三,苦難不是句號,它只是生命歷程裡的一個點,一方面是讓人認識神,認識事件,回到清醒的自我,一方面苦難往往會成為祝福——是化了妝的祝福。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基督徒要持守一個正常的心態很重要,反思無論我們處境如何,要把握正確的心態。」
——王牧師:作為基督徒 當不誇張不炒作 是就是 不是就不是
蘇州的王牧師對基督時報的同工說到,他認為羅爾事件上突顯的最大問題就是「誠實」。「作為基督徒,不誇張,不炒作,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若是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王牧師說,「這無論在任何一個時代,特別是今天這個時代——講究以娛樂來吸引人的眼球,都基督徒需要去注意和分辨的(事實)。」
提到羅爾事情的真偽,王牧師也有自己的看法:「如果像網絡上知情人、爆料人說的那樣,當事人是擁有好幾套房,有車,名下也有公司,是公司的法人、股東,那麼他帶著煽情營銷炒作元素在裡面的文,是濫用別人的善心和同情,會像以前的紅十字會事件一樣,會導致以後人更冷漠。」而談及羅爾的《耶穌,不要讓我成為你的敵人》這篇文時,王牧師認為若是從保守的信仰理解角度來出發,這話可以算得上是褻瀆上帝的,但如果從聖經某一些角度來說,例如約伯記和傳道書等等,他是一種抗議式、辯論式的信仰表達,就好像奧斯維辛之後就有人說人類不可能再信仰上帝了,這是一種抗議式的信仰,也無可厚非。但一定要是走投無路了、山窮水盡了才說這樣的話。
王牧師表示,這件事可能也還沒有結束,調查和各方的回應也還在慢慢展開當中,因此呼籲大家不要預先做個人的判斷。「但無論個人性還是演變成公眾性的事情,判斷起來原則性不會變:一是誠實,二是公正性。這裡涉及到對廣大公眾的一個影響。」
王牧師補充說明,苦難是客觀存在的,耶穌也沒有應許說沒有苦難。「當苦難發生在別人身上時,我們要保持謙卑憐憫的心,不要說『苦難都是存在的、沒什麼大不了的』,而是要因人而異去鼓勵支持,與喜樂的人同喜樂,與哀哭的人同哀哭。」另外,王牧師對社會上還有許許多多需要幫助的人提出自己的看法:「特別要求在教會裡或者社會上,需要一批不僅僅是單純的好心的去安慰別人的人,而是要有專業的輔導師陪伴他們一起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