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中真實的地道戰,被逼出來的戰鬥奇蹟,平原民眾大顯智慧

2021-01-21 青燈話史

在殘酷的抗日戰爭中,中華兒女利用自己的智慧,發明了很多打擊日軍的作戰方式,比如說地雷戰,地道戰,圍城打援等等。

在這眾多的對敵方式中被人質疑最多的,反而是地道戰。那些持反對意見的人總會列舉出很多的失敗案例,其實這種想法是以偏概全,是錯誤的。

想當年東南亞的越南學習了我們的地道戰,硬生生的把美軍拖入了戰爭的泥潭,甚至拖垮了好幾屆的美國政府。

▲ 地道戰影視劇

也正是因此,在2018年的時候美軍開始學習我們的地道戰,電影《地道戰》竟然成了一部教學片!由此也可以看得出,地道戰給美軍帶來了多大的傷害,造成了多少心理陰影。

有了這麼多的案例擺在這,如果再說地道戰沒用那是不對的。面對著先輩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抗戰勝利,任何的神話或者是貶低都是不尊重歷史!而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被譽為抗戰奇蹟的地道戰。地道戰最早興起的地方是冀中平原,也就是河北保定石家莊這一片區域。為了掌控這一核心區域,日軍在當地修建了大量的炮樓和壕溝,拉起了超長距離的鐵絲網直接將村與村之間的聯繫徹底切斷,村民們的出行都變得無比困難更不用說遊擊隊作戰了。

▲ 軍民填壕溝

在如此高壓殘酷的環境下逐漸的孕育出了獨特的「地道戰」,尤其是河北保定地處平原地區,那些適用於山區的遊擊戰方式也不適合,「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難度太大,操作空間太低。

類似於向上甘嶺戰役的作戰方式——「反斜面坑道戰」也無法使用,抗美援朝戰爭我們能夠取得重大勝利,也有著這長達1250公裡的坑道和塹壕以及長達6240公裡交通壕的功勞。

但是為了實現冀中平原的「村村通工程」,為了讓遊擊隊在敵後村莊有立足之地,地道戰就成為了首選戰術。

▲ 地道戰復原圖

本著尊重歷史的角度我們先來說一說地道戰中的不足,抗日戰爭中的地道戰,最早出現於1941年,逐漸成熟要到了1943年。

所以說有接近兩年的時間地道戰模式是不成熟不完善的,還記得50多年前《地道戰》電影拍攝完之後,曾經實地指揮過地道戰的楊成武將軍看完電影之後說了這樣一句話:真正的地道戰比電影裡的殘酷的多,偉大的多!

在地道戰創建的初期,為了預防敵人的抓捕,冀中平原的幹部和群眾會在一些隱蔽處挖掘一些空間非常狹小的洞,這種地道不但不能活動,也不能作戰只能是消極的躲藏。

▲ 日軍

在敵人進行反掃蕩時,一旦發現了這種隱蔽洞,那麼藏在洞裡的人,是根本沒法逃跑的。也正是因此,這種隱蔽洞也被老百姓叫做「口袋洞」,不但是指它小得就像一個口袋,也是指把自己裝進了一個口袋裡,想跑都跑不掉的。

一直到了楊成武將軍來到冀中平原,地道戰的發展才得到了質的提升,此時的地道戰不再是一戶一個地道,而是多戶相通,甚至是村村相通,村野相通。

除此之外,地道也不僅僅用來藏身及防禦,還變成了可以大量消滅敵人的武器。當時冀中平原的很多地區都把地道與地形以及村落結合起來。

▲ 地道戰影視劇

形成了房頂,地面,地道,三重交叉火力網,以及院落,街道和沿村的三重交叉火力網。說得再直接一些就是把村莊,野外和地道組成了一個上中下3層,非常立體的陣地。

冀中平原的老百姓把這種結構的地道稱之為「天地陰三通」。天自然是指房頂,地就是指地面,包括村裡、村外和院落。陰當然是指地下地道了。

▲地道無處不在

說到這裡,可能很多朋友會提出這樣一種疑議:初期的地道在面對敵人的水攻,火攻,毒攻以及挖掘攻擊時是付出了很慘重代價的,那麼後期的地道是否完全克服了呢?答案是肯定的!

稍微介紹一個小案例,大家就知道地道戰有多麼的偉大了。如果遭遇敵人的煙攻或者毒攻等氣體 攻擊,地道會在第一時間封閉。

這麼做雖然保證了安全,但也限制了氧氣的進入,依靠數量有限的通風口,氧氣的使用量將會關乎成敗。此時地道裡面不要說人呼吸了,就是點燈都點不著,那麼冀中平原的軍民們是如何克服的呢?

▲地道遺址

用的時候一搖晃,繩子就會燃燒起來,不用的時候把明火滅了,這樣一來也不至於把火弄滅了 ,氧氣的消耗也非常小。

一個簡單的繩子,就足以看得出冀中軍民們的大智慧,地道戰之所以能夠成為抗日戰爭時期的奇蹟,自然離不開這些奇妙的想法。

那麼現實中的地道戰,是否真的如電影裡演的那般無所不能呢?答案是否定的,正如開頭所說的,任何神話或者貶低都是不尊重歷史。其實抗戰時期的地道戰,是有著歷史發展和地域的局限性的。

▲地道入口

抗戰時期科技水平非常有限,地道戰可以大顯神威。但如果放到現如今的話,暫且不提威力巨大的鑽地彈,以地道戰的地道深度,想偵測出裡面有多少人簡直是輕而易舉。

除此之外,如果敵人的實力比我們高出很多比如10倍或者以上,那麼地道戰是很難達到效果的,因為這個時候,我們根本沒有實力去騷擾敵人更不用說神兵天降了,我們只能等待著被動挨打了。

有些難以理解?我們說得通俗些,就好比說很多人小時候喜歡玩的躲貓貓,在一個村的環境裡,兩個人玩躲貓貓想找出對方很難。但如果幾百個人或者上千個人去找一個人的話,那就太簡單了,掘地三尺也能把你挖出來。

對於地道戰你還有哪些見解?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地道戰,真好看!原汁原味電影裡的場景那裡都可見
    說起冉莊地道戰遺址,那一定就得先說說電影《地道戰》。因為我們大多數人對地道戰的了解,一般來說絕大部分是與這部電影有關的。《地道戰》這部影片講述了1942-1944年間,日本鬼子在冀中平原上進行「大掃蕩」,冀中人民團結一心,利用智慧與力量的地道戰來消滅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 「地道戰嘿地道戰」,打得侵略者魂飛膽也顫
    當時恰逢抗日戰爭勝利二十周年,影片在全國上映後,立刻引起轟動,是20世紀60年代中國戰爭電影的經典之作。截至20世紀初,《地道戰》已創造出超過30億人次觀看的紀錄。該片還曾經被作為國家禮品贈送給數十個友好國家。
  • 旅遊見聞:滿城方順橋缺失的那隻石獅,真與電影《地道戰》有關麼
    在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雖歷經洪水、地震等侵襲,但方順橋主體依然完好,足以證明古代設計者、建造者的聰明智慧。據《滿城縣誌略》記載,方順橋始建於西晉永嘉三年,隋開皇年間、金明昌年間、明嘉靖年間曾進行過三次修繕——最後一次修繕時在橋下挖出一通石碑,記述了以上的情況。現在建築為明代重修,整體狀況保存基本完好,目前依然是連接方順橋村南北的一個交通要通。
  • 《奇襲·地道戰》上演平民英雄背水血戰!
    推薦理由1:劇情緊張刺激,戰鬥熱血激燃在預告片的一開場,就有一個狗漢奸帶領著一隊日本人,在逼問村莊裡的小孩子:「你們村其他人都躲哪了?」在日軍的利刃下,村民的鮮血流淌、滲透到了泥土下方的地道裡——而那裡,正躲藏著更多的村民。眾所周知,抗日戰爭時期,日寇對冀中南地區進行慘絕人寰的「三光政策」大掃蕩。
  • 電視劇版《地道戰》冉莊開拍
    本報訊 電影《地道戰》是革命戰爭題材作品中別具一格的一部佳作,一直被譽為紅色經典影片。時隔四十年,曾經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今天依然家喻戶曉。
  • 抗戰時真實的地道戰是怎麼打的?更為殘酷,別再被電視劇給誤導了
    其實影視劇即使拍得再真實,也不可能與現實中做到一模一樣,因為種種場景、情節都要考慮藝術宣傳手法。當然,這藝術手法是要恰當的,稍微過些沒什麼。就好比抗戰劇,要是太過頭了,那就成了雷人的神劇。不過今天不說神劇,而是來說說歷史上真實的地道戰,更為殘酷,別再被電視劇給誤導了。
  • 豆瓣評分最高的10部國產抗日戰爭電影,比《八佰》可諷刺多
    《巧奔妙逃》是由孫敏執導,付保中編劇,黃宏、魏宗萬、趙亮、徐玉琨、孫敏等人主演,講述了農民二柱受託將日軍的戰略進攻地圖轉交給八路軍同志,在尋找接頭人的過程中,遇見了彈棉花的農民老么、順子,擅長品技的說書人,及來自東北的接收人秦貴,誰知,二柱卻將暗號記錯了,正在拉扯時,日軍也追過來了,於是,一群普通人與鬼子的追逐好戲正式上演的故事。
  • 抗日戰爭紀念館昨日開放 首場迎老兵及將領遺屬
    冀中地道戰。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新京報訊 昨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簡稱抗戰館)重新布展的「偉大勝利 歷史貢獻——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主題展覽」,正式面向公眾開放。  據介紹,8日至10日上午,抗戰館內將舉辦面向不同群體的專場展覽,昨早抗戰老戰士及抗戰將領遺屬等成為了首批專場觀眾,在參觀途中尋找過去的記憶。
  • 人的無限潛能是被激發出來的,成功是被逼出來的!
    這也是屈辱所激發出來的力量。俄國戲劇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排演一場話劇時,女主角因故不能參加演出,出於無奈,他只好讓他的大姐替演這個角色;可他大姐從未演過主角,缺乏信心,排演時演得一團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生氣地說:「這個戲是全戲的關鍵,如果女主角仍然演得這樣差勁,整個戲就不能再往下排了!」
  • 《太空救援》戰鬥民族簡單粗暴,真實歷史中的的確創造了奇蹟
    改編自1985年真實發生的「禮炮七號」救援事件,俄羅斯電影《太空救援》沒用套路沒炫科技,就是講述兩個人在太空中向死而生的浪漫英雄故事,而不明確的結局也成了許多觀眾好奇,想要深究的問題,下面來說說我的觀點。天使的光照耀,英雄終會返航。
  • 易經:人的潛能無限,成功都是被逼出來的!安於現狀終將會被淘汰
    易經:人的潛能無限,成功都是被逼出來的!安於現狀終將會被淘汰而在現代,一切想要改變命運,突破階級困鎖的方法,都繞不開讀書!不知道有沒有聽過這句話:閱盡人間萬卷書,不如行遍紅塵萬裡路;行遍紅塵萬裡路,不如讀通一本易數書。
  • 印軍在中印邊境用上「地道戰」
    印軍在中印邊境用上「地道戰」 時間:2020年11月23日 16:26:55&nbsp中財網   據印度媒體稱,印度軍隊通過效仿中國的戰爭經驗,在印度所謂的「拉達克地區」部署了地道工事。  報導稱,中國曾在抗日戰爭中成功使用地道來對付日軍,越共也曾在遊擊戰中使用相同的戰術來對付美國人,在上世紀50年代的韓戰中也出現過同樣的戰術。  根據印度軍隊高級指揮官的說法,印軍在地道中設置了大直徑的鋼筋混凝土管道,以保護部隊免遭襲擊。
  • 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地軍民生產的「土地雷」外形很土,學問很大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之責。八路軍積極奔赴抗日戰場,在淪陷區廣泛發動群眾,創造性了發展了獨立自主遊擊戰爭,利用「地道戰」、「地雷戰」等戰術打得敵人暈頭轉向,甚至聞風喪膽,極大的配合了國民黨的正面戰場。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其中的地雷戰。
  •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重要講話
    有沒有必勝的信念,有沒有戰鬥到底的意志,往往決定著戰爭的最終結果。就如毛澤東所概括的:「這個軍隊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它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不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場合,只要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要繼續戰鬥下去。」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中國人民表現出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不屈服,不自棄,不怨尤,以毅力、智慧和犧牲戰勝了重重困難,終於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 崔文龍:從偉大抗戰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指出,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
  • 從抗日戰爭偉大勝利中汲取奮鬥力量,以...
    我們紀念抗日戰爭的偉大的勝利,就是要銘記歷史、珍愛和平,從中汲取偉大的精神力量,為新時代的奮鬥開啟民族復興新的徵程。抗日戰爭的硝煙早已散盡,但這場戰爭留下的歷史記憶卻不可磨滅。在那外敵入侵、積貧積弱,面臨亡國亡種的崢嶸風月裡,中國人民以決死之精神,頑強鬥爭,不怕犧牲,終於贏得了那場事關民族命運的決定性戰爭。
  • 揭秘2種全藍金剛鸚鵡大嘴巴的作用,這大嘴巴是被逼出來的
    從體型大小也能區分出來,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李爾氏金剛鸚鵡下巴的黃色皮膚面積比風信子金剛鸚鵡的大一些,眼角的黃色皮膚形狀像鳳眼,有明顯的微笑眼角,羽毛顏色也要更深藍一些。為了搞明白這2種金剛鸚鵡的巨型鳥喙的真實作用,2015年西布耶教授帶領我們深入巴西和玻利維亞兩地開展實地研究。首先弄明白了它們主要以小冠巴西棕櫚樹種子、黑黃檀種子,甘蔗棕櫚果、西雅棕櫚果等18種植物的種子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