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殘酷的抗日戰爭中,中華兒女利用自己的智慧,發明了很多打擊日軍的作戰方式,比如說地雷戰,地道戰,圍城打援等等。
在這眾多的對敵方式中被人質疑最多的,反而是地道戰。那些持反對意見的人總會列舉出很多的失敗案例,其實這種想法是以偏概全,是錯誤的。
想當年東南亞的越南學習了我們的地道戰,硬生生的把美軍拖入了戰爭的泥潭,甚至拖垮了好幾屆的美國政府。
也正是因此,在2018年的時候美軍開始學習我們的地道戰,電影《地道戰》竟然成了一部教學片!由此也可以看得出,地道戰給美軍帶來了多大的傷害,造成了多少心理陰影。
有了這麼多的案例擺在這,如果再說地道戰沒用那是不對的。面對著先輩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抗戰勝利,任何的神話或者是貶低都是不尊重歷史!而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被譽為抗戰奇蹟的地道戰。地道戰最早興起的地方是冀中平原,也就是河北保定石家莊這一片區域。為了掌控這一核心區域,日軍在當地修建了大量的炮樓和壕溝,拉起了超長距離的鐵絲網直接將村與村之間的聯繫徹底切斷,村民們的出行都變得無比困難更不用說遊擊隊作戰了。
在如此高壓殘酷的環境下逐漸的孕育出了獨特的「地道戰」,尤其是河北保定地處平原地區,那些適用於山區的遊擊戰方式也不適合,「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難度太大,操作空間太低。
類似於向上甘嶺戰役的作戰方式——「反斜面坑道戰」也無法使用,抗美援朝戰爭我們能夠取得重大勝利,也有著這長達1250公裡的坑道和塹壕以及長達6240公裡交通壕的功勞。
但是為了實現冀中平原的「村村通工程」,為了讓遊擊隊在敵後村莊有立足之地,地道戰就成為了首選戰術。
本著尊重歷史的角度我們先來說一說地道戰中的不足,抗日戰爭中的地道戰,最早出現於1941年,逐漸成熟要到了1943年。
所以說有接近兩年的時間地道戰模式是不成熟不完善的,還記得50多年前《地道戰》電影拍攝完之後,曾經實地指揮過地道戰的楊成武將軍看完電影之後說了這樣一句話:真正的地道戰比電影裡的殘酷的多,偉大的多!
在地道戰創建的初期,為了預防敵人的抓捕,冀中平原的幹部和群眾會在一些隱蔽處挖掘一些空間非常狹小的洞,這種地道不但不能活動,也不能作戰只能是消極的躲藏。
在敵人進行反掃蕩時,一旦發現了這種隱蔽洞,那麼藏在洞裡的人,是根本沒法逃跑的。也正是因此,這種隱蔽洞也被老百姓叫做「口袋洞」,不但是指它小得就像一個口袋,也是指把自己裝進了一個口袋裡,想跑都跑不掉的。
一直到了楊成武將軍來到冀中平原,地道戰的發展才得到了質的提升,此時的地道戰不再是一戶一個地道,而是多戶相通,甚至是村村相通,村野相通。
除此之外,地道也不僅僅用來藏身及防禦,還變成了可以大量消滅敵人的武器。當時冀中平原的很多地區都把地道與地形以及村落結合起來。
形成了房頂,地面,地道,三重交叉火力網,以及院落,街道和沿村的三重交叉火力網。說得再直接一些就是把村莊,野外和地道組成了一個上中下3層,非常立體的陣地。
冀中平原的老百姓把這種結構的地道稱之為「天地陰三通」。天自然是指房頂,地就是指地面,包括村裡、村外和院落。陰當然是指地下地道了。
說到這裡,可能很多朋友會提出這樣一種疑議:初期的地道在面對敵人的水攻,火攻,毒攻以及挖掘攻擊時是付出了很慘重代價的,那麼後期的地道是否完全克服了呢?答案是肯定的!
稍微介紹一個小案例,大家就知道地道戰有多麼的偉大了。如果遭遇敵人的煙攻或者毒攻等氣體 攻擊,地道會在第一時間封閉。
這麼做雖然保證了安全,但也限制了氧氣的進入,依靠數量有限的通風口,氧氣的使用量將會關乎成敗。此時地道裡面不要說人呼吸了,就是點燈都點不著,那麼冀中平原的軍民們是如何克服的呢?
用的時候一搖晃,繩子就會燃燒起來,不用的時候把明火滅了,這樣一來也不至於把火弄滅了 ,氧氣的消耗也非常小。
一個簡單的繩子,就足以看得出冀中軍民們的大智慧,地道戰之所以能夠成為抗日戰爭時期的奇蹟,自然離不開這些奇妙的想法。
那麼現實中的地道戰,是否真的如電影裡演的那般無所不能呢?答案是否定的,正如開頭所說的,任何神話或者貶低都是不尊重歷史。其實抗戰時期的地道戰,是有著歷史發展和地域的局限性的。
抗戰時期科技水平非常有限,地道戰可以大顯神威。但如果放到現如今的話,暫且不提威力巨大的鑽地彈,以地道戰的地道深度,想偵測出裡面有多少人簡直是輕而易舉。
除此之外,如果敵人的實力比我們高出很多比如10倍或者以上,那麼地道戰是很難達到效果的,因為這個時候,我們根本沒有實力去騷擾敵人更不用說神兵天降了,我們只能等待著被動挨打了。
有些難以理解?我們說得通俗些,就好比說很多人小時候喜歡玩的躲貓貓,在一個村的環境裡,兩個人玩躲貓貓想找出對方很難。但如果幾百個人或者上千個人去找一個人的話,那就太簡單了,掘地三尺也能把你挖出來。
對於地道戰你還有哪些見解?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