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小文
大約在公元1000年前,我國的古人就創造出了走馬燈這種戲劇用具,在許多古籍中都有過走馬燈的記載。
而最原始的走馬燈構造則是,人們點燃蠟燭後,將葉輪放置在蠟燭的上方,利用熱氣上升帶動葉輪旋轉,而旋轉起來的葉輪也將一張張靜止的圖片連接在了一起,仿佛在自動播放畫面一般。
在古代,走馬燈的存在意義很單純,人們用它來表演戲劇,帶給觀眾快樂,走馬燈同時也是一種民間藝術,但在現代,人們卻對走馬燈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相信很多人都在電影中看到一個熟悉的情節,主人公在面對重大事故的瞬間,腦子裡突然浮現出了走馬燈一樣的情景。
走馬燈可以快速地將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回憶以畫面的形式播放出來,並且各個事件之間還能彼此相關聯,也正因為受到電影的影響,很多人都相信,人在臨死前一定會經歷走馬燈事件。
而實際上,醫學家在對數百位起死回生的患者的研究中就發現,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走馬燈的經歷,一些患者回憶當自己陷入生死邊緣時,感覺到的不是痛苦或者恐懼。
而有些人則回應,痛苦只會是瞬間的,其後,他們眼前就會出現一些「無法回頭」的情景,比如說一個有光亮的隧道、一片森林或是一個只有聲音而沒有畫面的地方。
在採訪當中,僅有寥寥幾人有過走馬燈的經歷,並且藉助其中某個片段,但科學家得出一個共同點則是,自殺或是已經接受了自己的病情放棄治療的人,這類人是不會出現走馬燈現象的。
那麼,走馬燈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會出現在我們的腦海當中呢?有學者認為,走馬燈現象其實是我們的大腦為了自我安慰而使用的「麻醉劑」。
人的一生是一個不斷記憶的過程,我們的經歷會轉變成信息儲存在大腦中,大腦則是所有數據的「管理者」,一些重要的記憶會被儲存在淺層,而另一部分則會在不經意間被轉移至深層記憶當中。
而當一個人在面臨死亡的威脅時,大腦為了平撫自身的恐懼情緒,會主動調取一些快樂、美好的回憶出來,這些回憶逐漸與複雜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形成一個又一個的「觸點」,便是走馬燈的來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