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兩天時間,讀完了陳學梁的《大話核心網》。
作者用通訊行業8年時間的經驗沉澱,根據核心網演進的脈絡,描述了程控交換、七號信令、NGN網絡、SIP協議、IMS網絡、UMTS PS核心網、LTE EPC核心網、SDN網絡等系統,並根據多年的技術理解,論述了核心網演進的基本規律。
初期文章發表在C114論壇上,聚焦了一群忠實粉絲,後被出版商相中,最終成書。
書中感悟較多,可能作者是想衝淡技術濃度,畢竟技術類的書籍不容易寫。
像這類專業知識,需要作者做到深層把握之後,才能夠融會貫通,用通俗易懂的案例,採用類比的方式,描述部分深邃枯燥的技術內容。
在通訊行業。核心網是一個重要的網絡,一旦出問題,會影響全省某個運營商下的用戶上網或打電話。其地位可想而知。
但又因為太重要了。其內部的結構反而改動不多。每一次核心網架構的演進,都是以5-10年為單位進行平滑過渡。
核心網從傳統的PSTN網,升級為軟交換網,後演進為IMS網。其演進史就是「控制,承載,業務」分分合合。把握了這個脈絡,實際上比較容易理解當今發生在核心網中的故事。
除了核心網,還有承載網、接入網,每一個網絡都有需要值得研究的東西。
作者的寫法有兩處可以借鑑。
1、將晦澀難懂的技術細節,使用類比,讓讀者從形象化的語言便於去理解。
比如描述2G、3G、4G的區別。打了一個容易理解的比喻,2G 時代,我們可以看瑪麗蓮·夢露.txt;3G時代,我們可以看瑪麗蓮·夢露.jpg;4G時代,我們可以看瑪麗蓮·夢露.avi……而至於5G時代,則是無論何時何地,4K 版的瑪麗蓮·夢露都將與大家同在(無處不在的網絡覆蓋, 無處不在的一致性用戶體驗,沒有斷線,沒有卡頓,沒有延遲,4K版的瑪麗蓮夢露隨時在你身邊)。
這些方式在優秀的科普類視頻號「回形針」也可以看出一二。他們的文字稿就儘量去除了讀者聽不懂的專業名詞。
2、技術文章中夾雜自己的感悟。
可能有些讀者不習慣,認為寫技術就應該只寫專業內容。其實對於作者的做法,我是理解的。寫到一段知識點,可能會聯想到生活中的一些往事,從而有所感想,這其實是多年工作經驗和人生閱歷的沉澱。
就像我們聽到一首熟悉的歌曲時,或歡喜雀躍,或獨自感傷。音樂這東西,開心時入耳,難過時入心。快樂的時候,你聽的是音樂,難過的時候,你開始懂得了歌詞!愛一首歌,常常是因為某句歌詞。真正動人的不是那句歌詞,而是在你生命中關於這首歌的故事。
作者藉助對核心網的理解,寫出一本科普書籍。這其實也是他對個人項目的實踐。
科普類作品在自媒體空前繁榮的今天,創作可以有多種形式。這也意味著一個人如果多掌握一門技能,就更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創意和優勢。
燒腦難懂的程序算法,相關專業書籍論述非常多,但「程式設計師小灰」卻以漫畫的方式進行描述,讓讀者通俗易懂,圈粉無數。
上文所提的「回形針」,使用視頻講解日常有趣的現象,不少視頻閱讀量輕鬆十萬加。
還有一些職場類的作品。《八小時以外工作制的白領》、《思科九年》均是在天涯社區上持續寫作,受到讀者青睞,而後出書。
這些出版的書籍並不是說作者文採有多麼好,其實只要是真實經歷真情實感,把自己獲取的知識理解消化,分享出來,讓其它人在閱讀中受益,這就具有了文章的價值。日積月累,這些價值自然可以得到回報。
這是一個正向循環的過程。
寫作是一個孤獨的歷程。在現代這個浮躁社會,寫下這本大部頭的書,不是那麼容易堅持的。佩服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