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釩是發展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在冶金業中用量最大,佔其生產總量的85%;在其他領域的應用也在不斷擴展,其範圍涵蓋了航空航天、化學、電池、顏料、玻璃、光學、醫藥等眾多領域。
我國釩產量佔全球釩礦總產量的50%以上,是當之無愧的釩產能第一大國。然而,由於傳統提釩主要採用「焙燒—浸出工藝流程」,存在流程長、能耗高、汙染嚴重等問題,使我國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因此,研發清潔高效的提釩新技術成為擺在中國科研工作者面前的必選題。
東北大學特殊冶金與過程工程研究所教授張廷安團隊從2010年開始致力於提釩新方法、新工藝的研究工作。2011年,張廷安團隊提出的「利用鈦白廢酸無焙燒直接加壓酸浸提釩短流程新工藝及裝備」獲得國家「863」計劃支持。同年,在形成完備的基礎理論後,該團隊在昆明建立了年處理1000噸釩渣的示範線。
採用新技術的生產線具有4個突出特點:一是取消了傳統工藝中的焙燒流程,能夠大幅度降低工業能耗;二是可以處理低品位複雜難處理礦,實現冶金二次資源中有價值金屬的高效回收;三是能夠避免傳統提釩工藝中有毒氣體HCl、Cl2、CO及溫室CO2的排放;四是採用硫酸法制鈦白產生的廢酸作為浸出劑,同時可以回收其中的鈧、鈦、鉻等金屬,實現了廢棄物的資源化、高值化利用。
新技術在昆明的示範工程取得了巨大成功,實現了釩的連續浸出率和綜合回收率分別達到99%和87%以上,每噸五氧化二釩生產過程消納鈦白廢酸80噸以上,有害及溫室氣體排放減少450 m3以上,生產能耗降低30%,生產成本降低1.6萬元以上等技術指標,有效解決了現有提釩技術存在的流程長、能耗高、汙染嚴重等問題。
2015年9月,「利用鈦白廢酸無焙燒直接加壓浸出釩渣提釩短流程新工藝及裝備」通過了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組織的專家評價,專家一致認為該項目整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16年12月,「利用鈦白廢酸無焙燒直接加壓浸出釩渣提釩短流程新工藝及裝備」獲得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技發明獎一等獎。
截至目前,圍繞無焙燒直接加壓酸浸過程核心工藝及裝備的核心成果,團隊已經申報國家發明專利10項,已授權7項。(張廣宏)
《中國科學報》 (2018-02-13 第8版 科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