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主研發新技術讓五氧化二釩總收率超85%—新聞—科學網

2020-12-01 科學網

 

含釩石煤是我國特有的一種資源,儲量佔全世界的95%。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日前在北京主持召開了「釩礦遞進窯石灰化焙燒提取高純五氧化二釩清潔生產工藝」科技成果鑑定會。鑑定委員會一致認為,這項自主研發的技術和工藝,釩總收率超85%,比同行業平均水平高20個百分點左右,在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方面,達國際先進水平。

 

釩是一種有色金屬。五氧化二釩廣泛用於冶金、化工等行業,主要用於冶煉釩鐵。當前提取釩技術主要為氯化鈉平窯焙燒、立窯焙燒和強酸浸出提釩。但這三種技術均存在生產成本高,廢水、廢渣難處理,焙燒產生氯化氫和氯氣,對周邊環境破壞大等問題。

 

鑑定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化工大學教授李殿卿說,河南盛銳釩業集團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釩礦遞進窯石灰化焙燒提取高純五氧化二釩清潔生產工藝」,以石煤為原料,實現了清潔化生產,減少有毒有害氣體的排放,獲得五氧化二釩、偏釩酸銨等系列高品級釩化合物,釩總收率超85%;鈣法工藝對石煤中的硫具有固定化作用,減少了水處理成本,尾水可循環利用;尾渣用於製備多孔燒結磚,實現了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燒結磚經檢測符合國家標準。

 

河南盛銳釩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閆國正說,除釩總收率大幅提高外,用新技術生產的產品,質量比國家行業標準優級品高0.5個百分點以上,雜質含量達高純指標;噸生產成本控制在5萬元以內,比同行業平均水平低20%左右。企業已建成了800噸/年的五氧化二釩工業化生產線,實現了規模化生產,產品經用戶使用,反映良好;「年產5000噸釩氧電池用高純五氧化二釩」項目已列為2013年河南省A類重點項目。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自主研發、打破國外技術制約—— 「原電池法超高純氧化鎂/電力聯...
    (原標題:自主研發、打破國外技術制約—— 「原電池法超高純氧化鎂/電力聯產項目技術成果發布會」在唐山召開)
  • 新技術讓太陽能電池在85℃下運行500小時—新聞—科學網
    黃維院士團隊等製作新型鈣鈦礦薄膜
  • 上海交大研發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新聞—科學網
    這裡沒有身穿厚重工作服帶著手套、口罩,埋頭分垃圾的工人,取而代之的是不停往返的機械手以及穿插有序的輸送軌道——上海交大中英國際低碳學院固體廢棄物資源化技術與智能裝備團隊研發的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正在工作。
  • 我國加速器超導高頻腔技術取得創新性成果—新聞—科學網
    12月17日,記者從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獲悉,該所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高品質因數9腔室(9-cell)超導腔的中溫退火工藝,且成功完成了小批量(6隻)超導腔的首次試製,這意味著我國相關技術跨入世界前列
  • 科技部將推動人工智慧五大方向研發—新聞—科學網
    圍繞人工智慧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產業化應用、政策試點示範等,科技部加快新一代人工智慧規劃有關任務的落實,實施重大項目,深入推進大數據智能、跨媒體智能、群體智能、增強混合智能、自主智能系統等五大方向的研發。
  • 2020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2.我國新冠病毒疫苗研發取得重大進展 2020年12月30日,我國新冠滅活疫苗獲附條件批准上市。技術覆蓋包括螢光 PCR 法、聯合探針錨定聚合測序法、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膠體金法和螢光免疫層析法等。除滿足同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外,有多款國產新冠診斷試劑出口海外,為新冠肺炎的大規模篩查和早診早治提供了技術支撐,有力地支持了我國乃至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 專家談「天琴計劃」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天琴計劃」又有哪些新進展?
  • 我國發布自主研發「漢信碼」二維碼技術!
    【PConline 資訊】昨天(12月16日),由中國物品編碼中心主辦的漢信碼應用推廣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行。會上,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宣布與百度達成戰略合作。雙方的合作點主要展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商品條碼的掃描,二是夢幻漢信碼,三是百度助力漢信碼的普及。
  • 光電儀器發展的關鍵在核心器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所長韓斌坦言,在水稻表型與基因測序方面,我國使用的高端光電儀器主要靠進口,價格高昂,且維護成本高。「期待國內能夠自主研發相關光電儀器,為水稻的基因精確測序、關聯分析、水稻雜種優勢遺傳機制研究提供技術支撐。」
  • 治癌新突破,我國自主研發的BNCT裝置有望4年內完成臨床
    來源:一財網惡性腫瘤有了一款自主研發的新治療設備,且有望在4年內完成臨床實驗,走向市場。8月13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宣布,該所東莞分部成功研製我國首臺自主研發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下稱BNCT)實驗裝置,目前已啟動首輪細胞實驗和小動物實驗,為開展臨床試驗做前期技術準備。
  • 乘風破浪 加速海上風電技術革命—新聞—科學網
    那幾年,他漸漸融入日本社會,在日常工作學習中幾乎沒有被當成過外國人。但在內心,他始終惦記著回國。 作為前田太佳夫第一位畢業的博士生,導師對他要求極為嚴格,李慶安的第一篇日文期刊論文寫作頗為痛苦,一度暴瘦。畢業之後,他一發不可收拾,利用積累的大量數據,一年之內就在能源領域國際頂級期刊發表10篇英文論文。
  • 我國首套自主研發的高爐煤氣精脫硫項目成功驗收
    1月8日上午,佰利天控制設備(北京)有限公司與山西晉南鋼鐵集團公司在北京聯合召開「我國首套自主研發的高爐煤氣精脫硫項目驗收成功」新聞發布會。該裝置由佰利天公司研發,自2019年11月在晉南鋼鐵集團首次運行以來,已連續安全平穩運行近一個半月,「高爐煤氣精脫硫系統」各項運營數值均符合國家標準,標誌著鋼鐵行業高爐煤氣脫硫淨化難題應對取得重大突破,填補行業空白。佰利天控制設備(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董映紅在介紹煤氣精脫硫項目研發過程時表示,打好藍天保衛戰,離不開科技創新。
  • 中國自主研發「旅行者」3號飛行器測試飛行成功—新聞—科學網
    我國科技人員自主研發的「旅行者」3號臨近空間飛行器25日在新疆測試飛行成功。     25日凌晨3點57分,「旅行者」3號在地面上充入20%到30%的氦氣後開始升空,一個多小時後到達20公裡以上高空的稀薄空氣中。「旅行者」3號這次在空中飛行了四個多小時,期間順利完成了一系列技術測試。
  • 我國自主研發的北鬥晶片工藝從90nm到28nm
    我國自主研發的北鬥晶片工藝從90nm到28nm
  • 科學家研發新螢光顯微鏡—新聞—科學網
    新顯微鏡藝術圖  圖片來源:日本德島大學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不需要機械掃描就能獲得螢光壽命圖像的新方法。然而,傳統螢光顯微技術的主要局限性是其結果難以定量評價,而且螢光強度受實驗條件和螢光物質濃度的顯著影響。現在,日本科學家的這項新研究將徹底改變螢光壽命顯微鏡領域。 該方法的主要支柱之一是使用光學頻率梳作為樣品的激發光。一個光學頻率梳本質上是一個光信號,是許多離散的光學頻率的和,它們之間的間隔是恆定的。
  • 安泰天龍:自主研發技術突破助力我國半導體行業轉型升級
    央廣網天津8月27日消息(記者陳慶濱 蘇平)新材料技術是一個國家科研實力的重要指標。在新材料中的難熔金屬領域,安泰天龍鎢鉬科技有限公司立足自主創新,打破外國技術壟斷,成功引領了國內行業發展。日前記者走訪安泰天龍公司,了解企業的發展歷程。
  • 我國自主研發磁性基板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
    這款由電子科技大學歷時10餘年研發的高磁導率磁性基板,打破了國外基板廠商壟斷市場的局面,不僅被華為、魅族、小米等手機採用,產品還銷至美國、日本等數十個國家及地區。憑藉「高磁導率磁性基板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電子科技大學鄧龍江教授團隊近日獲得201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我國自主研發口腔CBCT上市
    我國首款自主研發的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口腔錐束CT(CBCT)日前獲得了醫療器械註冊證,這標誌著國產高端醫療器械正式進入市場銷售。   據北京朗視儀器有限公司相關專家介紹,目前,國內口腔醫療界使用的口腔CBCT產品全部為進口產品。
  • 科學家發現「單元素氧化物催化劑」—新聞—科學網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餘焓、韓生和清華大學魏永革合作研究發現了「單元素氧化物催化劑」。相關研究成果近日連續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
  • 「老藥新用」為企業藥物研發提供新思路—新聞—科學網
    事實上,已有眾多企業以「老藥新用」的思路,開展了針對新冠肺炎的藥物研發。此前,吉利德(Gilead)對於瑞德西韋(remdesivir)的建議,可以說是迄今為止最值得注意和最具影響力的藥物再利用方面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