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從鄉村到城鎮,小城市到大城市是必然的,看看周圍的親朋,大家都是越來越多的選擇到大城市生活。最主要是大城市工作機會更多,工作環境更加公平,甚至有些職業只能在大城市才有工作,比如設計,而小城市認同度高的職業只有體制內的公務員、事業編、老師銀行、菸草電力等少數行業,而且多注重關係,年輕人如果有選擇,一般不願意在這樣的環境生活。
在國內一個明顯的現象就是東北人口外流,由於環境因素還有精力疲軟的綜合影響,許多的東北年輕人選址落戶南方,前一段時間鶴崗的房白菜價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沒有了人口的支撐,房子再多也沒有用的。二三線城市競爭力沒有一線城市強,如果周邊沒有大的一線城市還好,有的話也會逐漸融合,成為附屬衛星城。
這個社會資源的含義就很廣泛了。包括政治,經濟和文化,也包括交通;還有商業設施,教育設施等等;還有那些大的能夠提供就業機會的工業等等。城市的大多數人口還是喜歡圍繞著這些社會資源而居住的。在西方社會只有極少數的富人是喜歡居住非市中心,離這些社會資源相對比較遠的地方。因為他們的經濟實力可以做到忽略交通的成本了。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