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前有沒有數據統計到選擇在二、三線城市生活的年輕人的百分比?這種離開一線城市的選擇是否會讓各個城市間的資源分布達到平衡狀態?
確切的比例很難統計,需要區分大學畢業生和農民工流動人口,他們的流動選擇標準是不同的。
我國存在著顯著的地區差別,不僅是城市與農村之間,城市之間的產別也很大。現在出現的年輕人離開一線城市從均衡地布局人口與產業的區域發展戰略角度講是一個新的發展趨向,有利於促進各個城市間的人力資源分布的均衡,進而帶動地區產業結構的合理布局。
2.如果有太多年輕人離開一線城市,會對這個城市的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
青年人離開一線城市是城市經濟結構和青年人的選擇兩個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首先是城市經濟結構規定的。城市的本質就是大量產業、文化、政治機構的結節點,它所提供的有效地就業需求帶來了高密度的人口聚集。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的就業需求結構在年輕人的地區流動過程中具有優先選擇權。當一線城市經濟活動產生對年輕人就業的產生有效需求時,將會為年輕人就業提供相應條件,如提供就業崗位、文明的生活條件。所以目前沒有必要擔心人口的地方流動對一線城市的顯著負面效應。
但是就業機會和就業條件是由產業結構決定的。當一線城市無法提供適當的就業機會時,年輕人就會回歸理性,離開一線城市,在二線、三線城市尋找對口的就業崗位。
3.大城市給他們帶來的困惑是什麼?
首先是就業空間壓力。年輕人特別是大學生在擇業時首先需要考慮專業對口問題,這是他們生存與發展的資本。2009年有大學畢業生人數高達600萬,到今年9月,就業率為74%。也就是說近30% 的大學畢業生畢業的同時就失業了,這就是人口的「擠出效應」。但是如果經濟的發展創造出了有效的就業需求,年輕人還會首先選擇一線城市。因為這裡有更大的職業選擇的機會,有便捷的、對年輕人充滿吸引力的生活環境。
去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對我國的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對農民工的就業壓力也產生了巨大影響,年初時預測有2000萬農民工面臨就業困境。
第二個壓力是生活條件。文明的生活條件是擇業的必要條件。房價上漲直接影響年輕人的就業地區選擇。上海的房價與全球性城市東京持平,但是人均收入差距有8-10倍。高房價讓年輕人在一線城市面前止步不前。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環境研究所 研究員 李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