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逐步呈現出多層次、多元化的變化趨勢,特別是對應用型、複合型高級人才的需求顯著增加,為此很多高職院校開設了多個專業同修、必修的跨專業綜合類課程,這是適應就業結構和人才市場變化的選擇,有利於培養出適銷對路的高質量人才。這類跨專業課程中的「理實+實訓」課程如果能科學有效地實現邊教、邊做、邊學的理實一體化教學,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因此,筆者以「客戶關係管理」課程為例,分析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實施跨專業課程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
跨專業課程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是什麼
所謂跨專業課程是指打破專業與專業之間的界限,多個平行專業同時開設的具有實用性、綜合性的課程。該類課程的內容涵蓋範圍較廣,集結了多個學科的知識和技能,適合在多個專業開設,其目的是為企業輸送高素質複合型應用人才。
眾多的跨專業課程中,有些是偏理論的理論入門課程,有些是偏實踐的實訓類課程,還有一些是既有理論又含實訓的「理實+實訓」課程。在教學實踐中,越來越多的跨專業課程正在或逐步實現理實一體化,同時也有越來越多實用的理實一體化課程發展成為跨專業課程,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和發展,為跨專業理實一體化課程創造了更便利的條件、更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更豐富的教學資源。
理實「兩張皮」問題呼喚一體化教學
第一,課程被簡單地一分為二,先理後實,理論課和實訓課的上課時間不連續。
以「客戶關係管理」這門課程為例,在教改前,該課程和絕大多數需要結合軟體教學的「理論+實訓」課程一樣,分為理論課和實訓課,各佔一半課時。理論課一般在教室進行,由教師為學生講解基礎知識、組織理論學習;實訓課一般在機房進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相關軟體進行上機操練。上課時間由教務處根據任課教師及學生課程情況、教室使用情況等統一安排,理論課和實訓課的上課時間通常不連續。這樣將課程簡單地一分為二、先理論後實踐的課程安排存在很多問題。比如,理論課和實訓課雖然總體教學時間相等,但每個項目下的理論講解和上機操作的時間卻各不相同,導致理論課和實訓課教學內容嚴重脫節,影響了教學任務的完成,破壞了教學的整體性和連貫性。
第二,課程教材老套,不能體現做中學、學中做的教學模式。
市面上《客戶關係管理》教材普遍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教材內容要麼純理論教學,要麼純上機實訓,理論和實訓沒有很好地結合起來;二是即便有些教材包含理論和實訓內容,但二者之間沒有必然聯繫,形式上統一,內容上卻分離。在新教材出版前,筆者所教授的「客戶關係管理」課程被迫為學生訂購兩本教材,之所以選用兩本教材是因為,第一本教材中,雖然理論知識講解相對全面,但使用的CRM軟體不具有通用性,而第二本教材的CRM軟體雖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實用性,但卻沒有理論知識講解,通篇都是上機實訓。選擇這兩本教材無法改變理實分家的教學現狀,為實現理實一體化增加了阻力。
第三,受場地和設備等限制,教學方法單一,課堂不活躍、學生參與度不高、教學效果不理想。
教改前,「客戶關係管理」理論課主要運用案例分析法進行多媒體教學,很少進行相關知識點的模擬演練,課堂練習也多以筆頭練習為主。雖然筆者曾嘗試讓學生分組做一些任務,但受場地、設備、上課時間等條件的限制,效果不是很理想,課堂不活躍、參與度不高,對於感興趣的案例,學生會抬頭聽一聽,對於一些相對枯燥的知識點,學生很難集中精力聽講,低頭玩手機現象普遍存在。「客戶關係管理」實訓課主要是讓學生利用CRM軟體進行相關題目的操作,一般先由任課教師講解操作步驟和重點難點,再給出相關資料和題目讓學生自行在CRM系統上操作,最後由教師進行總結和分析。這樣的教學過程看似完整,卻有著難以解決的兩大問題:一是CRM軟體操作內容枯燥,教師講解時學生很難吸收。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也嘗試過由教師帶領學生邊講邊做,以便學生理解每一個操作步驟,但教學時間會拉長,影響教學進度,而且由於學生的計算機水平有差異,一部分學生用很短時間就能理解並完成軟體操作,另一部分學生用更多的時間也不一定完全清楚,因此邊講邊教也不利於因材施教。二是學生在根據相關資料進行題目操作時,經常會忘記教師之前講的操作路徑和步驟,以致頻繁向教師提問和請教,但實訓課通常只配備一名教師,如果每個學生都頻繁提問,教師將分身乏術,降低效率。
第四,信息化教學資源缺乏,教師不擅長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實現理實一體化教學。
隨著科技的發展,AR、VR、微書、微課,各種信息化教學技術和教學資源層出不窮。對於「客戶關係管理」這類跨專業理實一體課程,如果能在一定的企業工作背景基礎上,將信息化教學資源和恰當的教學方法結合,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學質量。但目前的狀況是,一線教師參與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訓較少,對信息化教學資源和教學工具的收集、整理、開發、運用的能力欠缺。即便有些教師參與過相關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訓,主觀上也願意使用信息化手段進行實踐教學,但受所在院校教學設備過於低端、教學軟體不及時升級、無線網絡覆蓋差等客觀因素的制約,使得信息化教學猶如水中望月,可望而不可即。
「做中學、學中做」到底怎麼做
第一,邊教、邊學、邊做,理論和實踐交替進行。課堂教學理中有實,實中有理,合理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信息化教學手段,將理論和實訓課上的內容科學地、有機地組合在一起,突出學生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比如,筆者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與教務處溝通,將課程的上課時間集中,每周四節且連上,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教學時間的連續性,同時,教師團隊運用案例分析法、任務驅動法、翻轉課堂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改進教學質量,保障教學效果。
第二,舍繁求簡,棄全求精,廢虛求實。傳統教學強調面面俱到和紮實的理論功底,這樣的教學適合本科學生但不適合高職院校的學生。我們的課程改革一方面要捨去複雜的理論推導,到生活中尋找簡單的、易於理解的案例去解釋複雜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要捨去面面俱到地講解知識脈絡,而是直擊工作中最有用的知識。比如,筆者上課挑選的優質案例就普遍具有三個特點,一是學生們耳聞目睹的,二是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三是學生們感興趣的,這樣的案例能夠成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達到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第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課堂更有趣味性。教學團隊可以根據具體教學的需要,在充分了解學生情況的基礎上,選擇部分教學內容,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教師不再佔用課堂的時間來講授信息,這些信息需要學生在課後利用微書、微課等教學資源來完成自主學習,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課堂內的寶貴時間,學生能夠更專注於主動的基於項目或任務的學習,共同研究運用知識點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
(作者單位:上海科學技術職業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0年10月13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