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氏沙毛鼻鯰
學名:Eremophilus mutisii
分布:哥倫比亞 波哥大河流域
全長:300mm
馬氏沙毛鼻鯰(以下簡稱馬鯰)的背部有漂亮的黑色蟲紋花紋,吻部有六條鬍鬚,從外表上看幾乎和大泥鰍長得一模一樣,但它並不是鰍科,而是徹徹底底的鯰科。馬鯰生活在海拔大約2550-3200m的哥倫比亞高原谷地,可以長到30cm左右,為當地的食用魚之一。首次進口的時候曾被誤認為是屬於寄生鯰族群,實際則並非如此,市面上難得一見,數量極其稀少。
馬鯰的人工飼養較簡單,溫度保持在24-28°C之間,PH6.5-7.2之間能夠健康的飼養。馬鯰是標準的底棲魚,野生環境下喜歡在泥沙中找尋食物,因此建議人工飼養鋪沙細沙或鼠砂等,以保護它的觸鬚不被尖銳的沙粒磨損。馬鯰的生性比較膽小,建議提供躲避環境給其安全感。原生環境下馬鯰生活在水流速度較慢的流域,因此不建議使用造浪及大功率的過濾,提供一個安靜及穩定的環境。
馬鯰屬於雜食性,對於飼料的接受度不高,喜歡紅蟲、蝦以及新鮮菜葉等食物,食量較大,由於其除了吃食之外,較少遊動,比較容易造成身體過於臃腫,影響健康。馬鯰性格較溫和,也屬於底棲型,因此可以與不少大型的中上層魚混養,但由於其能夠生長到30CM左右的體型,因此不建議與過小體型的魚類混養,避免造成誤吞的後果。
馬鯰的分布較廣,整個哥倫比亞的主流及大部分的支流中都有其身影,因此也有幾種不同的表現型,可以通過觀察分辨具體流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