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可關注我們
這幾天,小編的朋友圈被一片紅紅綠綠的視頻、圖片刷屏了,它就是當下的熱點話題:熱成像人體測溫。有些人發現,其中有些畫面上顯示著「26℃、31.3℃、27℃」等溫度值,和人體體溫相差甚遠,那麼,為什麼熱成像測體溫有時會顯示這樣的數值?顯示35℃以下的熱成像人體測溫還能用嗎?
答案是,肯定能用。產生這樣溫度數據的主要原因是環境影響或配置不對。
先來看,熱成像如何實現人體測溫?
和目前業界常用的方法(額溫計等)一樣,熱成像也是通過檢測人體表面(額頭)的熱輻射進行測溫。
對於人體而言,體內溫度相對是恆定的,而體表溫度受環境溫度影響通常在31~34℃,相較體內溫度要低很多。而業界普遍的做法是在產品設計時已經將測得的體表溫度通過測溫補償算法調整至更方便理解的人體體內溫度,讓測得的數值更接近正常37度左右的體溫。
那影響熱成像人體測溫測溫精度的因素又有哪些?
就使用而言,外部影響因素主要有測溫環境、目標距離。
先看環境的影響:前面提到人體體表溫度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日曬、風吹、運動等),這就好比冬天我們在室外覺得冷,是因為人體體表溫度受環境影響降低了,所以會覺得冷。所以,熱成像人體測溫一般建議在室內相對穩定的環境下使用。
而環境中出現的水杯、熱水袋也很容易成為人體測溫的幹擾源,所以目前業界部分專業廠家的做法是融入人臉檢測技術,檢測人臉,並只對人臉測溫,這樣就可以規避大量的水杯、熱水袋等誤報,更適合大範圍快速初篩。同時,測溫結果也會隨著被測人員流汗或者風吹出現波動。
再看距離的影響:一般熱成像設備會推薦一個理想的測溫距離,原因是如果距離過遠,則會出現測溫數值偏低,就好像冬天烤火,人離火爐越遠就越感受不到熱風一樣。
以上兩點也就解釋了剛才的問題。出現上述圖片的情況,一般是實際測溫距離與推薦設置的測溫距離偏差較大(比如圖中人員離人體測溫設備較遠),或者人員剛從室外進入室內(體表溫度已經受影響),而不是設備測溫不準,是一個正常的現象,業內各廠家的產品都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所以,這裡也提醒大家,在使用熱成像人體測溫的時候,建議在相對穩定的室內環境,並參考廠家推薦的安裝距離測溫。
小編再為大家科普下什麼是「熱成像人體測溫」
任何溫度高於絕對零度(-273.15℃)的物體都在不停地發射紅外輻射(熱輻射)。紅外輻射是一種電磁波,波長範圍為在0.7um~1000um,人眼看不見,且不同溫度對外輻射的波長不一樣。吸收紅外輻射後,熱敏感材料(探測器)溫度會升高,熱成像設備進而根據相應的溫升情況進行計算得到對應的溫度信息。
熱成像人體測溫主要是做體溫初步篩查,是指通過熱成像設備初步對人體表面溫度進行檢測,快速找出溫度異常的個體,發現溫度異常目標之後,再進行專業醫學體溫測量。
因此,相較專業醫療級測溫手段,熱成像人體測溫的優點是非接觸式測溫,安全無感,快速高效。
熱成像人體測溫精度可以達到多少?
目前業界普遍的熱成像人體測溫精度有±0.3℃和±0.5℃,用戶可根據對精度的不同要求進行選擇。
兩者的差別在於是否有黑體校準。黑體是一個校準設備,可以設置溫度值,是標準的溫度源,熱成像設備以黑體的溫度為準進行實時校準;黑體布設在熱像儀對面,保證黑體正面出現在熱像儀畫面中,保證測溫精度在較高的水準上面(±0.3℃精度),黑體只需供電即可,無需聯網。黑體自身可以達到±0.1℃精度,但成品熱成像儀業內目前都還達不到這個精度,在購買時要仔細分辨,避免被誤導。
那麼,不帶黑體校準是如何實現±0.5℃精度的呢?下面會講到,影響設備測溫精度的內在因素有探測器、生產工藝、測溫算法,這就要求廠家在這些方面都有比較深入的研究,目前業界也有多家專業熱成像廠商通過多年的技術積累突破了±0.5℃精度無黑體的人體測溫技術。
熱點延伸
±0.5℃精度在人體測溫應用中能否達到要求?
如下是在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2月4日發布的文件,文件中提到針對專業醫療級紅外額溫計「誤差在±0.5℃以內的認為體溫的統計估計值準確」,因此,定位於非專業醫療級測量手段、對人員進行快速初步篩查的熱成像人體測溫,完全可以滿足「體溫初篩」的要求。從各專業廠家(海康威視、高德紅外等)推廣的方案和目前市場上的項目反饋來看,±0.5℃精度是完全可以達到人體體溫初步篩查要求的。
就產品而言,影響熱成像測溫精度的因素有哪些呢?
主要因素有:探測器、製造標定工藝、測溫算法。
先是熱成像探測器的選擇。一般按探測器的封裝形式不同有金屬封裝、陶瓷封裝、晶元封裝等選擇,這裡有一點值得注意:由於金屬封裝探測器上的TEC溫控模塊功耗高,在不同環溫下功率不一致,整機溫升差異較大,就會導致測溫補償算法很難給予精確的補償,導致熱成像設備測溫穩定性和一致性會比較差。所以,一般用於非測溫觀測型熱成像產品,業界普遍不會採用金屬封裝探測器來做測溫產品。
再是製造標定工藝的影響。一般各家做法不一樣,核心還是要看廠家在生產製造上的投入,業內比如海康威視,採用的是先進的恆溫無塵自動化製造工藝,從而來提升產品的穩定性和一致性。
然後是測溫補償算法。前面提到「測溫補償算法調整測溫值至更方便理解的人體體內溫度」,所以,測溫補償算法的精準度就非常重要了,這就要求有大量的人體測溫實戰數據積累,並結合大數據分析,得出測溫補償規律,所以數據越多越複雜,得出的補償算法就越準。
結語:當下熱成像人體測溫設備多種多樣,該怎麼選?
一看產品精度:熱成像人體測溫定位是體溫初篩,如無特殊需求,選擇相對經濟的±0.5℃精度方案,即可滿足應用需求。
二看產品技術:人體測溫屬於非常專業的技術,前面有提到和探測器、生產工藝、測溫算法都有關係,建議選擇有探測器、生產工藝和核心算法的專業廠家產品。
三看產品價格:目前市場上熱成像人體測溫設備價格從幾千到10多萬,產品基本都是可以滿足人體體溫初篩的需求,建議在基於以上兩點的基礎上,選擇符合價格預期的產品。
選擇產品時,也需要注意一點:熱成像人體測溫設備的覆蓋寬度、檢測距離,與解析度關係不大,更多和鏡頭焦距有關。所以,如果您需要覆蓋更寬的通道,可以選擇更小的焦距設備;如果您需要檢測更遠的距離,可以選擇更大的焦距。這一點大家在選擇產品的時候也需要注意一下。
最後,希望各廠家能理性引導用戶正確安裝和使用人體測溫產品,而不是利用黑體精度或理想環境精度來誤導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