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溫不是越低越好,長期低於36度,顯示身體有「病變」,4招拯救

2020-11-29 荊山浮屠話健康

估計最近大家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測體溫,進出小區得測體溫,復工回單位的測體溫,回到家感覺不舒服也會測體溫,測體溫的工具也不一樣,從水銀體溫計到電子體溫計,再到體溫槍,各種設備齊上陣。可以說每個人都盯著自己的體溫,生怕體溫超過了37度,哪怕到了36.9度也是心裡顫顫的,不過有人注意過嗎?是不是不有時候自己的體溫測出來會低於36度呢?雖然沒有超標會感覺比較安心,但如果測出來的體溫經常低於36度以下是不是也沒事呢?

我們都知道人的正常體溫在36.1-37.3之間,超過了說明有發熱情況,一般是感染、炎症等情況,但如果長期低於36度也並不是什麼好事,低於36度體溫是人體不健康的信號,一般來講體溫過低,跟人體免疫力、肥胖、慢性病有緊密的聯繫,甚至可能提示腫瘤和癌症。那麼為什麼低體溫會和這些問題有關呢?

為什麼會有體溫長期過低的問題?

體溫即身體內產生的熱量與消失的熱量所維持的差額,而體溫的平衡,則為維持生命的要素,所以體溫也被稱為生命徵象之一。體溫長期比較低的原因有三:

一、激素分泌紊亂

這種情況多見於女性,但也有男性出現,因為激素分泌紊亂造成身體組織、臟器功能失調,血液循環減慢,產熱量不足,但人體自我的散熱仍然持續,導致體溫下降。這種情況常會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容易導致感染,遷延時間長也會導致臟腑機能失調,甚至出現相關的慢性疾病。

二、貧血、身體虛弱、大病初癒

這種情況,估計大家好理解,主要是身體虛弱或者是營養跟不上,導致體溫過低,而貧血、虛弱往往跟慢性病以及腫瘤、癌症有一定的關係,如果長期不明原因低溫,一定要對身體進行一個全面檢查,對於惡性疾病能夠早診斷、早治療。

三、人體自律神經的調節失衡

當人體自律神經調節出現問題,交感神經有可能出現緊張,這樣就引起血管的收縮,循環受限後,就發生體溫降低的情況。而自律神經跟人體多種疾病有關,比如胃腸道疾病,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代謝疾病,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動脈硬化、心梗;以及各種疼痛、帕金森症候群等等。

除此之外,有些肥胖的患者導致自身肥胖的原因是基礎代謝過低,而體溫降低也是其中的主因,正是因為如此,保持身體健康、維持穩定的體溫是每個人都應該努力的方向,那麼哪些人屬於低體溫的高危人群呢?

自我判斷是否屬於體溫過低人群?

有一個簡單的鑑別方法,那就是感覺自己是否比家人更容易怕冷,或者平常容易出現手腳冰冷的情況,當然如果日常多測量不同時間的體溫做總結比較更準確一些,如果這些問題存在的話,那麼就可能屬於低體溫的人群,需要特別注意了!可以通過日常的一些調整,來逐漸改變現狀。

改善低體溫可以從下面幾個方向做:

飲食形態調整

日常的三餐需要定時定量,定時吃早餐可以避免攝入熱量和消耗熱量發生不均衡的情況,養生定時的進餐方式有助於平衡體溫,恢復正常。暴飲暴食的飲食方式也不利於保持體溫的恆定,會給體溫調節中樞帶來負擔,時間長了容易罷工。

當然避免冷飲和過冷的食物也是很好的改善方法。

生活形態調整

泡熱水澡、跑腳,平時如果體溫比較低,可以考慮居家通過泡熱水澡、泡腳的方式來改善,這兩種方法都可以通過熱水的問題促進血液循環,血液循環改善後人體的新陳代謝加快,產生更多的熱量,從而保證體溫的正常平衡。

緩解壓力,避免緊張,情緒會對體溫產生影響,工作和生活的壓力會造成人體肌肉緊張,這也是人體會感覺身體酸疼的原因之一,同時血管收縮,兩者加劇了循環功能的惡化。而且,由於壓力會讓自律神經失衡,也會導致體溫下降。所以,良好的休息、休閒方式都是讓體溫保持正常的方法。

儘量少用空調,過多使用空調就相當於在外部幹涉體溫的調節,會破壞人體原有的調節機制,尤其是在夏季長時間使用空調讓人體自我調節問題的能力減弱,最終導致體溫過低。

運動習慣調整

這個自然是多運動,會讓身體產生更多的熱量,而且促進循環,現代人尤其是上班族,工作的時候基本上是久坐不動,容易導致體溫低,改善的方式就是坐一個小時就要適當站起身運動一下,或者爬爬樓梯,哪怕就是去接杯水都會改善。據研究顯示,站著和坐著熱量差距有一成左右,所以對體溫的影響較大。

養成運動習慣,研究顯示每周運動5次,每次30分鐘能夠保持身體健康,身體機能平衡,同時也有助於體溫調節平衡。

從事家務活動,如果沒有時間,也可以從事家務工作,別看做家務活動量不大,但有很多瑣碎的工作,加起來熱量消耗也非常大!

不是特別需要時,避免使用藥物

有不少藥物的副作用能讓體溫下降,如果沒有必要儘量減少使用。而且,有些人因為筋骨關節疼痛、或者身體其他部位疼痛,使用止痛藥,這些藥物含有較多的解熱鎮痛成分,會抑制體溫。長期使用也會干擾正常體溫調節!

相關焦點

  • 體溫36度正常嗎 體溫偏低怎麼辦
    身體正常體溫在36—37度左右。但是有的朋友發現,自己的體溫一直在36度甚至更低一點,便會擔心是不是身體哪裡出了問題。本文詳細的講解了人體體溫的奧秘。體溫36度正常嗎?男女老幼的體溫有什麼差別?要想讓體溫維持正常該怎麼做?相信你看完會有所了解。
  • 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體溫37度和36.3度,分別說明什麼?
    雖然今年已經快過去了,但相信很多人依舊還是有經常測量體溫的習慣,誰能想到每天測量體溫竟然能變成日常操作,不過畢竟已經還沒有全部結束,時不時地還會冒出病例來,我們依舊要做好防護和檢測。人的正常體溫到底是多少度?37度和36.3,分別說明什麼?真的是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嗎?
  • 體溫偏低36度是什麼情況,低於38度正常嗎,該怎麼做
    但是,有的時候人的體溫卻低於37度,在36度左右,這是不是正常體溫,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在偏低的情況下應該怎麼辦呢。體溫36度,不能說完全正常,溫度是正常體溫,但是低於38度者需考慮是不是患有低燒。體溫偏低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應該多注意保暖,增加身體的熱量來使我們的身體體溫升高,那麼有哪些比較科學的方法呢,和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吧。1.
  • 成年人體溫為多少度,算發燒?體溫一直是37度,正不正常?
    人是恆溫動物,但是體溫並不是一直固定的,人體的體溫會受到心情、飲食、運動、季節、晝夜、年齡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體溫會不停的波動,即使在一天中,人的體溫也不是固定的,往往是早晚的體溫低,中午的體溫高,沒吃飯前的體溫低,吃過飯後的體溫高。人每天的最高體溫和最低體溫會相差0.5—1度左右。
  • 正常體溫本來是37度,為什麼大家普遍達不到?體溫低,說明什麼?
    37度的體溫是人的核心體溫,最接近真實的溫度其實是肛溫,但是在日常中測量體溫的時候,國人一般習慣於測量腋溫,不是核心體溫,所以測得的體溫沒有達到37度是正常的。人的體溫不是一直都不變的,一天中不同的時間段會有所波動。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37度的正常體溫標準在現代可能已經不是很適用了,有研究發現,人類的體溫在下降,並沒有達到37度,37度的體溫已經或已經成為歷史。
  • 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
    江蘇Women+江蘇女性的暖心家園關注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每天都要測三次體溫,卻發現每次測量結果都在36.3℃左右,夜晚略高,但也很少會高於36.7℃。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朱莉·帕森內特(Julie Parsonnet)和她的團隊剛剛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發現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從37℃降到36.6℃。
  • 測溫槍測出來的體溫低於36℃」,這個體溫正常嗎?
    如果測體溫這一重要環節走形式主義,怎麼能不讓人擔心「千裡之堤,毀於蟻穴」呢?朋友圈的朋友這樣對我說這篇稿件發出後,針對這個問題,朋友圈有好些朋友這樣對我說:「我前幾天進上海一家醫院9號樓,也是測得32度,最後的解釋是外面冷。」「騎自行車風吹出來額溫都有問題。」
  • 你的體溫還有37度嗎?體溫下降1度,免疫力下降30%!3招或有幫助
    在量體溫的時候,你有沒有發現,你的體溫並沒有37度!而是在36度多一點。以前,人們普遍認為,人體的溫度是37度。那麼,體溫下降會給人體帶來什麼影響呢?人體正常的體溫是37度的說法,起源德國的一個內科醫生,他叫溫德利希。1851年,他收集了大約26000名正常人的體溫數據,發現大家的體溫基本上都是37度。
  • 你的體溫還有36度8嗎?研究表明:體溫下降1度,免疫力下降30%
    由於受到相關肺炎的影響,很多人都養成了每天測體溫的習慣,正常來說人的體溫應該是36度8左右,接近37度,但是經過長期測體溫會發現現在人的體溫都有所降低,基本上都在36度3或者4左右。體溫下降會給人體帶來什麼影響?
  • [OCC2016]辯論:降壓治療不是越低越好
    在本次會議的高血壓論壇中,來自廣東省人民醫院心內科的陳魯原教授以「降壓治療不是越低越好」為題與李勇教授就降壓目標值問題進行了精彩辯論。那麼血壓降得越低越好是指舒張壓越低越好還是收縮壓越低越好?或者是收縮-舒張壓越低越好?SPRINT研究既沒有解決IDH的目標血壓,也沒有解決舒張壓偏低的ISH目標血壓。SPRINT研究人員使用了更理想的血壓測量方法,即患者單獨靜坐5分鐘後使用自動血壓測量裝置,連續測量三次。
  • 體溫低免疫下降?謠言!溫度低有益健康更有助於長壽
    今年初一項美國的體溫研究給出了答案。該研究在校正多項測量因素後確認:我們的體溫真的比19世紀的人低。從157年前至今,若將10歲視為一代溝,則鄰近的每2代人之間體溫都相差0.03℃。目前歐美國人的體溫平均值在36.4℃左右[1],37℃顯然過時了。
  • 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這幾點提醒必看
    體溫,成了市民的心頭結56歲,男,體溫35.7℃,有時頭疼,正常嗎?肺部有一點灼燒感,胃感覺脹氣。前天體溫36.9℃,昨天體溫37.1℃,今天早上起來量的35.9℃,前天喉嚨發炎,過了一天好了,今年21歲。1月21號從武漢回信陽。2月4號肚子咕咕叫,便秘,放屁,有時還有點噁心,不發燒35.6℃!怎麼辦,是不是感染了!
  • 體溫升高1度,免疫力翻倍,科學提高體溫8個妙招
    更有甚者,還有人的平均體溫會低於36.0℃,這讓很多人很困惑,想說會不會是身體哪裡出了問題?(上圖:不同年齡段白人和黑人的平均體溫圖標,年齡越大,平均體溫越低)→晝夜節律影響體溫,晚上體溫偏向於更低一般情況下,晚上入睡前,人往往會感覺到非常疲倦,這個時候體溫偏向於更低,身體最疲累的時候,體溫往往最低(通常是在清晨的某個時候
  • 人類體溫在神秘下降,100年降了0.3℃,體溫低於37℃意味著什麼?
    同樣地,當體溫升高時,大腦也會採取措施試圖降溫。人體需要維持一個合適的溫度才行,因為身體中的各種生物化學反應都依賴於各種酶的活性。如果體溫過高或者過低,酶的活性都會下降,都會影響生物化學反應速度,導致新陳代謝無法維持正常。那麼,多少度的體溫才是正常的呢?
  • 人類體溫在神秘下降,100年降了0.3℃,體溫低於37℃意味著什麼?
    一般而言,人的體溫會在下午至晚上達到最高,而在早上正常醒來前大約兩小時降到最低。男性的體溫要比女性低了0.3度;年齡越大,體溫越低。 人類體溫在降低 37 ℃的標準體溫已經沿用了一百多年,但諸多研究表明,人類的體溫正在下降,正常體溫已經低於19世紀所制定的標準。
  • 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人類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出於好奇,於是在網上找了一些資料來看,原來已經有研究發現,現在人類的平均體溫在不斷的下降,已經從37℃下降到了36.6℃。同時還指出人類的體溫下降並不是好事,這意味著免疫力也在隨之下降。為什麼說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人類平均體溫37℃已經成為歷史,隨著平均體溫的不斷下降,人類的免疫力也變得越來越差。
  • 體溫偏高怎麼辦?先別慌,正常範圍內,體溫越高,免疫力往往越強
    在測量體溫的時候,有些人測出體溫只有35度多,而有的人測量的體溫則有37度多,經常在37.1、37.2之間。那麼,體溫多少算正常?體溫稍微有些偏高該怎麼辦?體溫多少算正常?不同測量方法,數值略有不同測量體溫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用水銀測溫計、紅外線體溫計、電子體溫計測量體溫。
  • 體溫到底在多少度為正常?正常範圍內,體溫越高,免疫力越強?
    新冠病毒爆發後,可能很多人每天最關心的事情,除了口罩,就是自己的體溫和免疫力了,只要體溫稍微有點升高,就開始自我懷疑了。即便現在有的人已經開始復工了,在進單位前還是要測量一下體溫的。那麼,體溫與免疫力之間有什麼關係呢?體溫保持在哪個範圍,說明免疫力還比較不錯?體溫的正常範圍到底是多少呢?
  • 成年人體溫為37度,算發燒嗎?一直是37度,需要看醫生嗎
    現在醫療上規定,人體腋下的正常體溫應該保持在36-37度之間,體溫在37.3-38度之間屬於低燒範圍,體溫在38.1-39之間屬於中度發燒,如果超過39度屬於高燒,如果超過了41度就屬於超高燒。如果我們的體溫超過了40度必須要及時治療,否則很有可能會留下後遺症。
  • 只要體溫不高就沒事?專家:正常範圍內,體溫越高免疫力越強
    每個個體的基礎體溫是不一樣的,因此,相同的溫度,對於一個人來說可能是正常的體溫不會引起不適,而對另一個人來說可能就是發燒。武漢市第四醫院運動醫學專家張青松:如果排除測量有誤,確實有一部分人的體溫長期偏低,這屬於生理性,不是病態。它對身體的健康沒什麼影響。如何測體溫最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