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

2021-01-14 澎湃新聞

江蘇Women+

江蘇女性的暖心家園

關注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每天都要測三次體溫,卻發現每次測量結果都在36.3℃左右,夜晚略高,但也很少會高於36.7℃。

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

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朱莉·帕森內特(Julie Parsonnet)和她的團隊剛剛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發現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從37℃降到36.6℃。

1

37℃已經成為歷史,體溫下降並非好事

1851 年,一位名叫卡爾·溫德利希(Carl Wunderlich)的德國內科醫生,收集了25000 名病人的腋下體溫數據,首次確定了人體正常體溫為37 ℃,這種說法一直延續至今。

但是,近年來,許多科學家認為人類體溫在不斷下降,37℃已經成為歷史。

以蝙蝠為例,蝙蝠免疫系統強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體溫能保持較高的40℃。研究顯示,體溫每降低1℃,免疫力就會下降30%以上;體溫每升高1℃,免疫力就會提升5~6倍。

2

為什麼體溫降低,免疫力也會隨之降低呢?

眾所周知,體溫是和基礎代謝率掛鈎的,體溫每上升1℃,基礎代謝會提高13%。體溫過低,可能意味著代謝不好。

我們人體有大約60萬億個細胞,血液的任務就是向這60萬億個細胞輸送營養和氧氣,並帶走二氧化碳等廢物。血液中的白細胞具有免疫功能,白細胞可以識別體內的異物,並做出相應的免疫應答。體溫高時,血流速度快,白細胞就能更加迅速地發現體內異常,把病原體扼殺在搖籃裡。

反之,基礎代謝率低,體溫下降,血液流速放緩,白細胞的工作效率也隨之變低。慢慢悠悠的白細胞很難在第一時間發現異物,即使發現異物了,也很難迅速召集其他白細胞來消滅異物,導致機體容易感染病毒和細菌,引發疾病。

此外,白細胞不僅能抵禦外部病毒和細菌的攻擊,還能監測到體內的癌細胞,及時把癌變細胞殺死。

其實,即使是健康人,每天體內也會產生約5000個癌細胞。如果其中一個躲過了免疫系統的監視,倖存下來,很快就會1變2、2變4、4變8......最終演化成腫瘤。

據科學家推算,如果體溫下降1℃,免疫力降低30%,則每天免疫系統可能會漏掉近1500個癌細胞,任其瘋狂繁殖。

可以看出,良好的免疫系統,對外可以快速識別和清除病原體,對內可以及時監測並殺死癌細胞。但是,如果體溫降低,免疫系統反應遲鈍、消極怠工,病毒、細菌、癌細胞就都有了可乘之機。

3

那麼,現代人類的體溫為什麼會降低呢?

1、最主要的原因——缺乏運動

科學家分析,人類體溫在170年間下降了0.4℃,近20年的下降幅度尤其大,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運動。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好像越來越「懶」了——

吃飯靠外賣,出門就打車,洗衣服有洗衣機,洗碗有洗碗機,掃地有機器人,隨時可以躺在床上打遊戲,男生打籃球、女生踢毽子的校園場景一去不復返。

基礎代謝與任何外在活動無關,是一個人什麼都不幹的時候的自然消耗,而肌肉是人體內最大的發熱器官。較少的肌肉,意味著較低的體溫和較低的基礎代謝。一個肌肉含量高的人,即使什麼也不做也仍然在消耗能量。現代人運動量的減少,導致肌肉含量普遍。

基礎代謝下降,能量消耗就會減少,內臟脂肪就會增加。而內臟脂肪組織會分泌出超過20種不良激素(或者脂肪細胞因子),會引起血管炎,還會削弱胰島素的功能,從而導致癌症、高血壓、糖尿病等一系列疾病。

2、無處不在的空調,使體溫調節中樞不再敏感

專家認為,除了肌肉質量下降外,空調導致的出汗困難也是現代人體溫下降的一大原因。人們長期在空調屋工作和生活,大腦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失去了接收刺激的機會,久而久之,體溫調節中樞將對外界溫度不再敏感,從而導致體溫降低。

3、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皮質醇過量分泌導致肌肉分解

此外,越來越複雜的人際關係、財務問題和家庭問題等生活壓力,也和體溫降低有關。在壓力狀態下,人體處於應激狀態,身體會分泌一種叫「皮質醇」的激素來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但是,皮質醇是一種分解代謝激素,不僅會分解肌肉,還會促進脂肪儲存,優先把脂肪存儲於內臟。生活壓力導致皮質醇長期過量分泌,一邊分解肌肉,一邊儲存脂肪,基礎代謝率一降再降,體溫也就隨之降低。

小結:

體溫每降低1℃,免疫力就會下降30%以上。人類體溫在170年間下降了0.4℃,意味著我們免疫力下降,大大提高了病毒、細菌感染和癌症的發生率。

我們能做的,就是通過調節日常飲食、加強體育鍛鍊、不濫用空調、放鬆心態緩解壓力等方式,從一點一滴的小細節中,適當提升體溫。

參考資料:

1、Protsiv M, et al. Elife. 2020 Jan 7. [Epub ahead of print]

2、維基百科—「基礎代謝率」詞條、「皮質醇」詞條

關於作者:餃子姐的八卦健康(ID:gh_465d26d5202b)每天為你講述有理有據又有趣的醫療健康、醫院管理知識。轉載請聯繫原作者授權。

原標題:《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

相關焦點

  • 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人類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出於好奇,於是在網上找了一些資料來看,原來已經有研究發現,現在人類的平均體溫在不斷的下降,已經從37℃下降到了36.6℃。同時還指出人類的體溫下降並不是好事,這意味著免疫力也在隨之下降。為什麼說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人類平均體溫37℃已經成為歷史,隨著平均體溫的不斷下降,人類的免疫力也變得越來越差。
  • 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體溫37度和36.3度,分別說明什麼?
    雖然今年已經快過去了,但相信很多人依舊還是有經常測量體溫的習慣,誰能想到每天測量體溫竟然能變成日常操作,不過畢竟已經還沒有全部結束,時不時地還會冒出病例來,我們依舊要做好防護和檢測。人的正常體溫到底是多少度?37度和36.3,分別說明什麼?真的是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嗎?
  • 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這幾點提醒必看
    「我的體溫只有35.6℃,正常麼?」「我孩子的體溫37.2℃,是發燒了麼?」「我的體溫一天內怎麼時高時低?」「看到網上說,體溫高一些,意味著免疫力強一些,是這樣的麼?」……今天針對市民對體溫的諸多疑惑武漢晚報邀請相關醫學專家細說體溫那些事兒體溫低免疫力就差?近日,網上盛傳,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
  • 只要體溫不高就沒事?專家:正常範圍內,體溫越高免疫力越強
    ▲1月30日,武漢市江岸區某醫學隔離觀察點,醫護人員給隔離患者測體溫 長江日報記者胡冬冬 攝體溫為何會忽高忽低?武漢兒童醫院副主任醫師舒迎春:體溫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可隨各種因素而波動,但這種改變經常在正常範圍內。
  • 體溫到底在多少度為正常?正常範圍內,體溫越高,免疫力越強?
    新冠病毒爆發後,可能很多人每天最關心的事情,除了口罩,就是自己的體溫和免疫力了,只要體溫稍微有點升高,就開始自我懷疑了。即便現在有的人已經開始復工了,在進單位前還是要測量一下體溫的。那麼,體溫與免疫力之間有什麼關係呢?體溫保持在哪個範圍,說明免疫力還比較不錯?體溫的正常範圍到底是多少呢?
  • 只要體溫不高就沒事了?專家:正常範圍內,體溫越高免疫力越強
    資料圖:醫護人員給隔離患者測體溫 長江日報記者胡冬冬 攝 體溫為何會忽高忽低? 武漢兒童醫院副主任醫師舒迎春:體溫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可隨各種因素而波動,但這種改變經常在正常範圍內。 此外,外界氣溫的變化,進食等均可使體溫產生波動。 體溫低免疫力就差嗎?
  • 體溫偏高怎麼辦?先別慌,正常範圍內,體溫越高,免疫力往往越強
    人的體溫是在不斷波動的,靜止時的體溫會低一些,運動後的體溫會高一些,吃飯前的體溫會略低一些,吃飯完體溫會稍微高一些。不同時段測量的體溫往往不同,只要不超過標準就可以。每個人的基礎體溫都是不同的,有些人的基礎體溫本身就是比較高,特別孩子的,基礎體溫往往會比成人高出幾一點點。測量出的體溫超過了37,但不超過37.3度,只要你的身體並沒有發熱的跡象,之後再次測量,還是這個溫度,或者是比這個溫度低的溫度,就是正常的,不用太擔心。還有些人,體溫長年不超過36度,測量體溫總是三十五點多。
  • 正常體溫是多少?37度算發燒?正常範圍內,體溫越高免疫力越強?
    還有在正常範圍內,體溫越高免疫力就越強的說法,又是否真實?關於體溫的一些知識,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人體的正常體溫是多少?一般來說,正常體溫的範圍在36-37度左右,但由於測量方式的不同,標準也就不相同了。
  • 人類體溫37℃已成為歷史: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人類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格芬君每天都要測三次體溫,卻發現每次測量結果都在36.3℃左右,夜晚略高。
  • 體溫升高1度,免疫力翻倍,科學提高體溫8個妙招
    想要知道答案的話,首先得了解造成低溫狀況的原因,要知道,有時候,還可能是病理原因引起的低體溫。(上圖:不同年齡段白人和黑人的平均體溫圖標,年齡越大,平均體溫越低)→晝夜節律影響體溫,晚上體溫偏向於更低一般情況下,晚上入睡前,人往往會感覺到非常疲倦,這個時候體溫偏向於更低,身體最疲累的時候,體溫往往最低(通常是在清晨的某個時候
  • 人的正常體溫不是37°麼?為啥有人說36°?我們的體溫在下降
    體溫每下降一度,免疫力就會下降30%以上,體溫每上升一度,免疫力就會提升5~6倍。但有人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可能心裡一涼,完了,我現在的體溫可能36度多一點點。這件事情解釋起來就比較複雜了,如果我們解釋的話,必須得從人類的物種起源來解釋,但是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就很容易,那就是人體的自我免疫力。自我免疫力又分為很多種,所以我們需要在自我免疫力當中再進行細微的差分,那就是你是否強壯。
  • 體溫越低越健康嗎?
    正常體溫根據測試部位不同,正常值稍有差異,常用的體溫包括:(1)口腔溫度:正常範圍為36.3℃-37.2℃;(2)直腸溫度:正常值比口腔溫度約高0.3℃-0.5℃;(3)腋窩溫度:因測量方便衛生,是目前最常用的測量方法,正常範圍為36.1℃-37℃,比口腔溫度約低0.2℃-0.4℃。
  • 體溫時高時低?研究:正常範圍內,體溫偏高,身體免疫力更強
    諸多醫療機構人員對廣大民眾進行體溫檢測,以及時發現潛在患者。大多數朋友在量體溫時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體溫有時候時高時低,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甚至還有研究表明體溫偏高意味著身體免疫力更強!針對以上疑問,接下來幫助大家解答。體溫時高時低?究竟為何?
  • 正常體溫本來是37度,為什麼大家普遍達不到?體溫低,說明什麼?
    人的體溫多少度是正常體溫?相信絕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37度,以37度為標準,如果超過了,就覺得是發燒了。正常的體溫是37度嗎?但為什麼我們在測量的時候,普遍達不到?體溫低說明什麼?在正常的範圍內,體溫是低一點好還是高一點好呢?今天這篇文章,就像大家具體介紹一下,帶你詳細了解體溫。
  • 為什麼海拔越高離太陽就越近,而氣溫反而越低呢?
    地球大氣的熱量最終來源也是來自於太陽輻射,那麼,為什麼海拔越高,離太陽越近,空氣溫度越低呢?首先我們從離太陽遠近的角度來看,地球和太陽的平均距離大約是1.5億千米,而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的高度也就8千多米,地球表面各個地點的這一點點海拔高度差,在「日地距離」面前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 體溫不是越低越好,長期低於36度,顯示身體有「病變」,4招拯救
    我們都知道人的正常體溫在36.1-37.3之間,超過了說明有發熱情況,一般是感染、炎症等情況,但如果長期低於36度也並不是什麼好事,低於36度體溫是人體不健康的信號,一般來講體溫過低,跟人體免疫力、肥胖、慢性病有緊密的聯繫,甚至可能提示腫瘤和癌症。那麼為什麼低體溫會和這些問題有關呢?
  • 什麼原因會造成新生兒低體溫?
    新生兒體表面積相對較大,皮下脂肪薄,血管多,易於散熱,保溫能力差。體溫調節中樞發育未完善,體溫調節能力差。新生兒肌肉不發達,活動少,產熱能力差。當環境溫度降低,保暖措施不夠或熱量攝入不足時,很易發生低體溫。
  • 海拔越高距離太陽越近,反而溫度越低,這是為什麼?
    為什麼海拔越高反而溫度越低,不是距離太陽更近嗎?「高處不勝寒」這是古人就知道的道理,一座山峰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會呈現出一年四季的景觀,就類似於隨著緯度的增加從赤道到兩極溫度逐級遞減,當然兩種現象的產生機制並不相同。
  • 成年人體溫為多少度,算發燒?體溫一直是37度,正不正常?
    到底體溫超過多少度算發燒?37度是不是正常體溫?關於這個問題,不妨一起來了解下。成年人體溫超過多少度,算發燒?37度是正常體溫嗎?我們測量體溫,一般都是測量腋下體溫,正常的腋下體溫是36—37度,腋下體溫超過37.3度,就算是發燒了。
  • 山頂離太陽近,溫度怎麼越低?
    人類生活在地表與大氣層最底層對流層中,即使是珠穆朗瑪峰也沒有穿過對流層,而對流層對太陽光不感冒,它是被地球「捂熱」的,離地表越遠,對流層的氣體溫度就越低,所以高處不勝寒。電磁波的性質主要取決于波長,物體的溫度越高,波長越短,能量越就越強。例如疫情期間,機場等場所都會有測溫儀器放在入口,你一走一過電腦裡就會顯示出體溫,儀器就是通過接收分析你身體釋放出的電磁波(紅外線)來判斷你的體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