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不到37℃?體溫越低越健康嗎?

2021-01-14 澎湃新聞

原創 鍾小桃 常笑健康

▼本文作者▼

我們能活在世上,靠的不是一股「仙氣」,是我們人體的正常體溫。

機體的一切生理活動都是以新陳代謝為基礎的,正常體溫是進行新陳代謝最適宜的溫度,體溫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人體代謝的正常運行,使人體的生理功能發生紊亂,嚴重時可導致死亡。體溫過高就是我們比較常聽到的「發熱」,對於體溫過低現象較少見,那我們來了解下它。

01

什麼是正常體溫?

人體的體溫由位於下丘腦前部的體溫調節中樞控制,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可使肌肉和肝臟代謝活動而產生的額外熱量與從皮膚和肺散發的熱量保持平衡,因此,在正常情況下,人體能夠維持相當穩定的體溫。

正常體溫根據測試部位不同,正常值稍有差異,常用的體溫包括:

(1)口腔溫度:正常範圍為36.3℃-37.2℃;

(2)直腸溫度:正常值比口腔溫度約高0.3℃-0.5℃;

(3)腋窩溫度:因測量方便衛生,是目前最常用的測量方法,正常範圍為36.1℃-37℃,比口腔溫度約低0.2℃-0.4℃。

02

什麼是低體溫?

低體溫是指核心溫度<35℃。通過核心溫度來確定,低體溫的分級如下:

低體溫分級核心溫度臨床表現輕度32℃-35℃意識模糊、心動過速及寒戰增加中度28℃-32℃嗜睡、心動過緩和心律失常、瞳孔反射消失及寒戰減少重度<28℃昏迷、低血壓、心律失常、肺水腫及強直

03

可能引起低體溫的原因

1.環境暴露

人體利用自主機制來調整散熱和產熱適應周圍環境,儘可能地維持這一溫度,但人體適應寒冷環境的生理能力有限。對於外界過度寒冷,超出人體的防禦能力,會出現體溫過低現象。

2.身體疾病

許多身體疾病可以導致低體溫,詳見下表:

引起原因主要的疾病熱能損傷增多皮膚疾病燒傷、牛皮癬、剝脫性皮炎熱能產生減少內分泌疾病垂體技能減退症、腎上腺素機能減退、甲狀腺功能減退攝入不足低血糖、營養不良體溫調控系統受損外周脊髓受損、糖尿病中樞腦血管意外、蛛網膜下出血、帕金森症、下丘腦功能障礙等其他敗血症、癌症、創傷、血管功能不全、尿毒症等

3.藥物

某些藥物可以通過損傷體溫調節機制、降低寒冷認知能力或通過模糊判斷力直接或間接引起低體溫。

主要包括有:

(1)損傷體溫調節機制:鎮靜催眠藥(安定等)、抗焦慮藥物、抗抑鬱藥、抗精神病藥(奧氮平、利培酮等)、阿片類藥物(哌替啶等);

(2)損傷對低體溫環境代償能力:口服降糖藥、β-受體阻滯劑、α-腎上腺素能激動劑、全身麻醉藥。

某些退熱藥物,如布洛芬,本品是一種解熱鎮痛抗炎藥,具有明顯的抗炎、降溫、鎮痛作用,是常用的退燒藥物。有資料顯示,使用本品會引起體溫過低,存在相關性。

4.其他

某些能夠誘導擴張血管的物質,包括某些毒物、過量飲酒等。

參考文獻:

[1] Zimmerman,et al. Accidental hypothermia. Critical Care Clinincs 1999; 15:235.

[2] 楊寶峰,等.藥理學(第九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170.

[3] Donati M,et al. Ibuprofen-associated hypothermia in children: analysis of the Italian spontaneous reporting database. Eur J Clin Pharm acol. 2016 Oct;72(10): 1239-1243.

[4] Biem J, Koehncke N, Classen D, Dosman J et al. Out of the cold: management of hypothermia and frostbite[J]. CMAJ. 2003;168(3):305.

作者介紹

鍾小桃

主管藥師,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臨床藥師,畢業於廣東藥科大學藥學專業,獲國家衛計委「臨床藥師」證書,主要致力於婦產科相關藥物的合理使用。

審稿人

袁學文

副主任藥師,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藥學部主任,畢業於廣東藥科大學藥學專業,從事醫院藥學工作二十多年,精通相關業務管理和技能。現擔任廣東省藥理學會臨床合理用藥管理專業委員會委員等,開展多個惠州市科研立項研究。

2020年最新相親標準出爐,這個指標不達標千條留言勸分手!2020-07-07

終生蓄積,無法代謝!這個「殺手」每年傷害60萬兒童!2020-07-06

全球每1000人就有1個得新冠肺炎!疫苗有效率預計只有50%-70%?2020-07-03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
    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朱莉·帕森內特(Julie Parsonnet)和她的團隊剛剛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發現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從37℃降到36.6℃。
  • 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體溫37度和36.3度,分別說明什麼?
    雖然今年已經快過去了,但相信很多人依舊還是有經常測量體溫的習慣,誰能想到每天測量體溫竟然能變成日常操作,不過畢竟已經還沒有全部結束,時不時地還會冒出病例來,我們依舊要做好防護和檢測。人的正常體溫到底是多少度?37度和36.3,分別說明什麼?真的是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嗎?
  • 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人類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最近對體溫的測量可以說已經成為了我們的日常,有些人甚至每天都要測量好幾次。可能有些人在小時候上過的生物課上聽到過,人類的正常體溫應該在37℃左右,但是我們通過這幾天對自己的體溫測量,發現我們正常體溫現在一般都是不到37℃的,除非是生病的人,體溫容易到37℃。
  • 正常體溫本來是37度,為什麼大家普遍達不到?體溫低,說明什麼?
    人的體溫多少度是正常體溫?相信絕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37度,以37度為標準,如果超過了,就覺得是發燒了。正常的體溫是37度嗎?但為什麼我們在測量的時候,普遍達不到?體溫低說明什麼?在正常的範圍內,體溫是低一點好還是高一點好呢?今天這篇文章,就像大家具體介紹一下,帶你詳細了解體溫。
  • 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這幾點提醒必看
    這正常嗎?」體溫,成了市民的心頭結56歲,男,體溫35.7℃,有時頭疼,正常嗎?肺部有一點灼燒感,胃感覺脹氣。前天體溫36.9℃,昨天體溫37.1℃,今天早上起來量的35.9℃,前天喉嚨發炎,過了一天好了,今年21歲。1月21號從武漢回信陽。2月4號肚子咕咕叫,便秘,放屁,有時還有點噁心,不發燒35.6℃!怎麼辦,是不是感染了!
  • 正常體溫是多少?37度算發燒?正常範圍內,體溫越高免疫力越強?
    還有在正常範圍內,體溫越高免疫力就越強的說法,又是否真實?關於體溫的一些知識,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人體的正常體溫是多少?一般來說,正常體溫的範圍在36-37度左右,但由於測量方式的不同,標準也就不相同了。
  • 人類體溫37℃已成為歷史: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人類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格芬君每天都要測三次體溫,卻發現每次測量結果都在36.3℃左右,夜晚略高。
  • 只要體溫不高就沒事?專家:正常範圍內,體溫越高免疫力越強
    正常值範圍為:口腔舌下溫度為36.3℃~37.2℃;直腸溫度36.5℃~37.7℃,比口腔溫度高0.2℃~0.5℃;腋下溫度36.0℃~37.0℃。正常體溫的標準是根據多數人的數值,並非為個體的絕對數值。
  • 只要體溫不高就沒事了?專家:正常範圍內,體溫越高免疫力越強
    2月6日,武漢開啟全民測量體溫。最近,有很多人關心:「體溫在36℃以下怎麼辦?這正常嗎?」針對大家對體溫的諸多疑惑,記者邀請相關醫學專家,細說體溫那些事兒。
  • 現代人正常體溫為什麼達不到37度?
    於是如你所見,無論是小區保安,還是村口大爺,又或是超市的守門員,都人手一把體溫槍:一路走、一路測。有網友調侃說:活了這麼多年,對體溫狀況的了解程度第一次超過了存款狀況。在很多機構,執行的標準是:體溫高於37.3度時,會認定為非正常發熱,需要立即送到醫院拍肺部CT以及檢測核酸,而37度到37.3度則要密切關注,絕大多數人的體溫都在37度以下,而且在如此特殊時期,人們都認為身體溫度較低者比較有面子。
  • 人的正常體溫不是37°麼?為啥有人說36°?我們的體溫在下降
    也有人會說:我今天的體溫38度多一點點了,如果體溫已經超過了37度,甚至達到了38度,那也沒有必要開心,你這個時候應該抓緊時間去醫院看一看,看看自己是不是發燒感冒了。好的話不多說,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人類的體溫真的在慢慢下降嗎?我的回答是真的沒有錯,人類的體溫就是在慢慢下降。
  • 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
    一直以來的常識告訴我們,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朱莉·帕森內特(Julie Parsonnet)和她的團隊剛剛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 發現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從37℃降到36.6℃。前幾天,看過一篇關於蝙蝠的文章,也不知道是否權威,但是可以對大家進行一些啟發:病毒學解密:蝙蝠為何能把上百種病毒封印在體內?
  • 「37℃」成了歷史:人類的體溫為什麼比一百年前低了?
    最近,因為疫情的原因,測體溫成了每天上班和進出小區時最「驚心動魄」的事:「嘀」聲之後緊緊盯著測溫員或溫度顯示屏,等待結果的那幾秒總會不自覺的緊張……自從測體溫成了生活日常,浮動在35℃~36.7℃之間的溫度,也讓人疑惑:在以往的認知裡,37℃才是人體正常體溫,為什麼我們都變「涼」了?
  • 體溫低免疫下降?謠言!溫度低有益健康更有助於長壽
    人是恆溫動物,我們的體溫一直穩定在某一區間,全人類都知道腋下的體溫標準度數37℃,但生活中測量卻常少個零點幾度......最近的研究石錘了我們的體溫不到37℃,確實低於前人,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一些人還擔憂體溫降低會讓身體變差、壽命變短,又是真的麼?
  • 成年人體溫為37度,算發燒嗎?一直是37度,需要看醫生嗎
    體溫是一種常見的檢測身體健康情況的方法,尤其是在流感和疫情的高發時期,去公共場合先測體溫早已被大眾認可。在測量體溫時,大多數人一般都是保持在36度左右,如果體溫有時達到了37度往上,即使身上沒有難受的感覺,也會感覺十分緊張。
  • 正常體溫已不再是37℃!
    自從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無論是進地鐵、超市、小區,人們都會被測體溫,許多人發現測量結果多為36℃多,很少會就在37℃。 不是經常說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嘛?但為什麼大部分人的體溫都不到37℃?
  • 體溫偏高怎麼辦?先別慌,正常範圍內,體溫越高,免疫力往往越強
    正常情況下,成人腋窩處的體溫為36—37度;口腔內的體溫為36.3—37.2度;肛門處的體溫為36.3—37.5度。兒童的體溫會稍微比成為高一些,只要不超過成人正常體溫的0.5度,一般都是正常的。若測量出的腋窩的體溫超過了37.3度,口腔內的體溫超過了37.7度,肛溫超過了38度,體溫就屬於發燒了。
  • 37℃不再是正常體溫?人體的體溫持續降低,到底意味著什麼
    體溫能判斷易感人群?受新型冠狀病毒影響,如今進出小區、超市、企業等公眾場所多一項檢查-測體溫。又有人試圖從體溫中獲取點真理,所以有人說「正常範圍內,體溫越高免疫力越強,體溫低更易傳染」。自1851年起,德國有關醫學家在大量研究後表示:體溫37度成為衡量人健康與否的標準。但是近期一份科學期刊表示,37度已經不在適用於現代人。
  • 春節期間,話說健康!體溫高好還是低好?
    今日是大年三十了,我在深圳市羅湖區怡景總值班,首先祝大家牛年牛轉乾坤,牛年牛到頭!工作順利,事事順心!今晨醒起來,首先打開手機一看,就看到李教授在微群中轉發一篇「37℃已成為歷史:人類體溫越來越低,意味著什麼?」我迫不及待地大概瀏覽了一遍。讀後有感而發,是啊,我們現在人溫度怎麼低了呢?
  • 人的體溫為什麼是37℃?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每個人和周圍的人都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不同,比如年齡、身高、體重……但是在一個數字上,大家都一樣,那就是體溫37℃。為什麼會這樣?37℃是平均值嚴格地說,37℃只是體溫概略的數字,因為身體各部位的溫度會略有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