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在這樣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要閱讀非常多的文字。你有沒有想過,你會不會突然不認識「你」這個字。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做個簡單的實驗,下面這張圖片中有很多個「你」字,保持注視這張圖片中的文字10秒。
你發現了嗎?
當你注視「你」這個字10秒後,這個字開始慢慢變得陌生,原來完整的字開始變得分崩離析,你注視的時間越久,這種現象持續的時間越長。
這就是完形崩潰現象。這個現象最早被人們熟知是在名偵探柯南的動畫中。
在心理學中,這個名詞更具學術性的名稱應該是語義飽和。指的是重複一個詞或短語暫時認為詞或短語重複無意義的意思。
腦內類似面部神經元的漢字神經元,長時間看一個漢字,漢字神經元就會產生疲勞,便會影響感官機能,這時熟悉的字,人也會對其形態產生懷疑而覺得不像甚至變得不認識了,這就是完形崩潰。
心理學家Severance和Washburn在1907年的時候,發現了這個現象並且以口頭報告法的方式描述了這一現象。
通過讓被試者持續注視一個包含6個小寫字母的單詞,並通過口頭報告的方式表達對單詞知覺的變化。
結果發現被試者的語音信息、語義信息、視覺特徵信息依次丟失,造成對單詞的識別困難。
部分學者認為,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如果神經系統在短時間內發生多次重複的刺激,就會引起神經活動的抑制。
形象點說,神經活動也是會「疲倦」的。從而無法識別單詞或漢字。
漢字與英文有一個非常大的區別就是漢字是由部首組成的,部首對於漢字的理解也非常地重要,漢字的閱讀更多要依靠對字的「完形」組織,並從其中提取語義。
由於漢字的特殊性,漢字的語義飽和狀態不僅僅感覺語義丟失,還會覺得所觀察的漢字解體。不同字形結構的漢字發生飽和的時間也不一樣。
用我們開頭的「你」字舉例。左右結構的「你」字比「爾」字會更加迅速的產生語義飽和,獨體字飽和最慢,左右結構的字體飽和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