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科院邱麗娟團隊解析大豆耐鹽基因調控新機制

2021-01-15 植物生物學

 提示歡迎點擊上方「植物生物學」↑關注我們!


2014年12月12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邱麗娟研究員領導的大豆基因資源研究創新團隊與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科學家MatthewGilliham研究小組合作,在大豆耐鹽基因挖掘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通過圖位克隆獲得了栽培大豆鐵豐8號的耐鹽基因GmSALT3,相關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發表在The Plant Journal期刊[1]。近日,兩課題組再次合作在Plant Cell&Environment期刊發表了題為「Soybean CHX-type ion transport protein GmSALT3confers leaf Na+ exclusion via a root derived mechanism, and Cl-exclusion via a shoot derived process」的研究論文,對GmSALT3的耐鹽機制進行了解析。

GmSALT3基因編碼一個定位於內質網的離子轉運蛋白,賦予幼苗Na+、Cl-外排和提高大豆耐鹽性,但對於該蛋白是如何實現這一功能是未知的。本研究,作者分別在異源系統以及包含一個全長GmSALT3(NIL-T;耐鹽)或一個截短轉錄本Gmsalt3(NIL-S;鹽敏感)的近等基因系中,對GmSALT3的功能進行了探索。在異源系統中,GmSALT3能夠回補E. coli的K+吸收缺陷,促進爪蟾卵母細胞中Na+,K+和Cl-的淨流入和積累,而Gmsalt3卻沒有以上功能。


NILs時程分析表明,苗端Cl-外排明顯由Na+外排引起,嫁接實驗顯示苗端Na+外流是通過基於根木質部機制發生的。與之相反,NIL-T相較於NIL-S植株在莖木質部和韌皮部汁液中均表現出明顯較多的Cl-含量,這表明苗端Cl-外排可能取決於基於韌皮部的Cl-再循環(圖1)。採用NIL-T與NIL-S苗端和根的交互嫁接實驗,發現嫁接至NIL-S根上的NIL-T的苗端含有較低水平的Cl-,這證實了Cl-再循環依賴於苗端存在的GmSALT3(圖2)。

圖1. 100 mmol L-1NaCl脅迫4天後,Nil-T和-S莖韌皮部和木質部汁液中的離子濃度



圖2. 交互嫁接的NIL-T與NIL-S中離子含量檢測


總之,該項工作為進一步深入了解GmSALT3在植物和異源系統中的耐鹽機制提供了見解。儘管植物中Na+和Cl-外排均與GmSALT3相關,但卻被賦予兩種不同的機制。此外,該研究首次提出存在賦予韌皮部Cl-再循環的蛋白,進而可以改善植物的耐鹽性狀。


參考文獻:

1.Guan R., Qu Y., Guo Y., Yu L., Liu Y., Jiang J., Chen J., Ren Y., Liu G. &Tian L. (2014). Salinity tolerance in soybean is modulated by natural variationin GmSALT3. The Plant Journal, 80, 937-950.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111/pce.13947

相關焦點

  • Nature Biotechnology:科學家解密大豆遺傳多樣性及重要農藝性狀基因
    項目牽頭人、中國農科院作科所邱麗娟研究員認為,通過十餘年大豆核心種質構建及遺傳多樣性研究發現,對於高度自交的作物--大豆,一個基因組無法準確代表其物種基因的整體情況,泛基因組能夠有效解決這樣的問題。該研究選擇了7份有代表性的野生大豆進行從頭測序和獨立組裝,構建野生大豆泛基因組,通過基因集比較分析,佔48.6%的核心基因反應了野生大豆的生物學特點;51.4%的非核心基因,在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相關途徑上富集,反應了野生大豆的廣泛適應性。
  • 研究揭示細胞壁蛋白調控植物耐鹽的新機制
    研究揭示細胞壁蛋白調控植物耐鹽的新機制 2018-12-07 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字體:大在該項研究中,科研人員發現當把LRX蛋白家族中的LRX3、LRX4和LRX5三個基因同時突變後,植株表現出生長矮小且對鹽脅迫非常敏感的表型。
  • 吉林大學潘紅玉和吉林農科院董英山團隊培育轉hrpZm基因耐疫黴根腐病大豆
    由大豆疫黴菌引起的大豆疫黴根腐病是嚴重影響大豆生產的毀滅性病害之一,而病原菌中的Harpin蛋白具有提高作物病蟲害抗性的作用。
  • 華中農業大學代明球課題組解析玉米耐鹽遺傳基礎
    玉米的總產量和平均單產均居世界首位,而過量施肥、不合理灌溉及環境惡化等多種因素導致耕地土壤鹽鹼化日益嚴重,解析玉米耐鹽遺傳基礎、定位耐鹽主效基因並培育耐鹽品種的需求十分迫切。該研究對玉米關聯群體自交系進行了苗期鹽脅迫下存活率與高通量SNP數據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解析了玉米耐鹽遺傳機制、定位到一系列耐鹽候選基因,為玉米耐鹽遺傳改良提供了遺傳材料和標記資源。鹽脅迫對植物的危害主要有滲透脅迫和離子脅迫。
  • 華中師大徐文亮團隊鑑定調控棉花纖維次生細胞壁發育的MYB基因
    最近,華中師範大學徐文亮團隊系統分析了四倍體陸地棉基因組中的R2R3類MYB轉錄因子,並發現了可能影響棉花纖維發育的新基因。研究人員通過系統分析棉花基因組,鑑定出了419個R2R3類MYB轉錄因子,結合系統發生、RNA-seq、共表達分析,發現有36個R2R3-MYBs在開花後20天的纖維中表現出具有高表達(或優勢表達)的特徵。
  • 康普森生物首辦植物基因組產業轉化論壇
    這次會議得到了各界專家的高度關注,邀請了百餘名植物基因組產業相關知名專家及學者們圍繞基因組產業轉化問題進行學術交流。     全國植物基因組產業轉化高峰論壇盛況  南京農業大學、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大豆改良中心首席科學家蓋鈞鎰院士在開幕會上致辭:對康普森生物推動基因組產業化的積極努力給予了充分肯定,希望通過本次論壇,加速推進植物分子育種的發展
  • 廣州大揭示生物鐘基因GmLHY調控大豆乾旱脅迫響應的分子機制
    . | 廣州大學劉寶輝/李美娜團隊揭示生物鐘基因GmLHY調控大豆乾旱脅迫響應的分子機制責編 | 逸雲the ABA response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大豆中與擬南芥CCA1/LHY同源的核心生物鐘組分GmLHYs 調控大豆乾旱脅迫響應的分子機制。
  •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植物鹽脅迫「記憶」調控新機制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華學軍研究組與研究員金京波研究組合作,針對植物鹽脅迫「記憶」的調控機制展開了研究,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
  • 科技創新進展:揭示脫落酸與茉莉酸協同調控水稻種子萌發的新機制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種子發育課題組在New Phytologist在線發表了題為「Abscisic acid promotes jasmonic acid biosynthesis via a 'SAPK10-bZIP72-AOC' pathway to synergistically inhibit seed germination
  • 今日科技話題:水稻抗稻瘟病新機制、新型亞穩結構、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在《分子植物》上發表研究文章。該研究發現高等植物特有的維管植物單鋅指轉錄因子是先天免疫的關鍵因子,揭示了VOZ轉錄因子作為橋梁連通泛素連接酶對抗病蛋白調控的分子機制。
  • 植物株型發育新機制 揭示如何調控基因表達
    光明網訊(記者 宋雅娟 張蕃) 7月13日,《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等6家單位合作研究的關於作物株型發育基因表達調控的最新研究成果。
  • 農科院科研團隊揭示小麥品種基因組演變規律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育種技術正在從「技術加經驗」的育種模式,轉向基於基因測序的新型育種模式。近日,中國農科院相關課題組發現,小麥育種中,三個亞基因組間存在顯著的育種選擇非對稱性。該現象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發現。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分子植物》上。
  • ...生態研究所馮獻忠團隊發現調控大豆類胡蘿蔔素含量的GmCCD4基因
    脂溶性的類胡蘿蔔素能更有效地被人體吸收和利用,研究油料作物中類胡蘿蔔素含量的調控機制可為解決維他命A缺乏問題提供有效的途徑。植物中類胡蘿蔔素的穩定積累依賴於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儲存與降解之間的代謝平衡。因此,類胡蘿蔔素裂解加氧酶(CCDs)的催化裂解活性是調節類胡蘿蔔素積累的關鍵因素之一。然而,大豆相關基因在類胡蘿蔔素代謝中的作用及相關機制研究仍然匱乏。
  • 盤點2020中國農業科研「亮點」—新聞—科學網
    ,揭示了EF-hand蛋白調控鹽鹼脅迫下鈉離子穩態的新機制。 點評:揭示了一種新的EF-hand蛋白解碼鈣離子信號機制,解析了它在玉米抗鹽鹼應答中的作用機制,是作物抗鹽鹼基礎研究領域的重要成果。 點評:該研究不僅首次系統確認了光周期開花是作物核心的馴化性狀,而且進一步完善了長日照條件下大豆光周期的分子調控網絡,闡明了大豆適應高緯度生態環境的遺傳基礎,還發現了大豆馴化過程中同源基因的逐步進化與選擇的分子機制。
  • 芝麻大規模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完成
    由中國農科院油料所張秀榮研究員領銜的芝麻與特色油料遺傳育種創新團隊,與中科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等單位合作,在國際上率先完成了芝麻高密度單倍型圖譜構建、主要農藝性狀大規模全基因組關聯分析
  • 2020年中國農業科研「亮點」論文成果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9-14023-2揭示重要抗鹽鹼機制《自然—通訊》1月10日主要作者: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蔣才富團隊進展亮點:報導了一個玉米抗鹽鹼數量性狀基因ZmNSA1,可調控鹽鹼脅迫下玉米地上部鈉離子穩態,揭示了EF-hand蛋白調控鹽鹼脅迫下鈉離子穩態的新機制。
  • 【中國科學報】大豆分子設計育種重點實驗室:
    東北大地物產富饒,也是我國大豆的主產區。作為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的一員,中科院大豆分子設計育種重點實驗室也是我國大豆研究的主要力量。日前,《中國科學報》記者對這一實驗室進行了採訪。「從全基因組水平揭示大豆光周期調控開花的基因網絡和關鍵位點或分子元件,不僅為創製和分子設計適應於高緯度寒冷地區的超早熟大豆新品種具有重要科學意義,而且可為大豆產量和品質等重要農藝性狀形成的基礎研究奠定理論基礎。」劉寶輝說。
  • 梁慧珍等定位24個大豆幼苗期根系性狀基因—新聞—科學網
    河南省農科院梁慧珍等定位24個大豆幼苗期根系性狀基因   本報訊 日前,在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和河南省科技創新傑出人才計劃資助下,河南省農科院研究員梁慧珍等人定位了24個大豆根系相關性狀的QTL(數量性狀座位)位點。
  • 新加坡國立大學俞皓教授團隊揭示父母本協同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
    PLoS Biology | 俞皓教授團隊揭示父母本協同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責編 | 逸雲種子大小決定了植物後代的競爭力因此,印記基因是否是親本協調調控種子發育的決定性機制,以及是否有其他機制參與調控父母本協同影響種子發育還仍然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