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秋時節,北京市海澱區崔家窯水庫碧波蕩漾,飛鳥不時掠過河面。藍天白雲下,河水倒映著隨風而動的柳條,與河邊散步的人們相映成趣。上半年,海澱區水汙染防治工作堅持「保好水」和「治差水」並重,優良水體比例達到63%,南沙河斷面實現歷史性突破,達到功能水體要求的Ⅳ類標準,納入全市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的十河六湖也首次全部動態達標,水環境質量居城六區首位。
家住崔家窯水庫附近的居民劉先生發現,近半年來,這裡不時有白鷺、蒼鷺等多種水鳥光顧棲息覓食。「以前這水又髒又臭,人都得躲著走,別說這麼敏感的水鳥了。現在我沒事兒就愛來附近遛個彎。環境好不好看這水鳥就知道了,它們對水環境要求很高的,可不會騙人!」正說著,幾隻水鳥又飛落下來,劉先生趕忙舉起手機拍照,「這可是一景兒!」
查測溯治管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
今年上半年,海澱區生態環境局通過「查、測、溯、治、管」,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包括進一步強化河流排水口動態管理和規範化建設,深化水汙染治理,建立健全自然生態保護制度體系,持續落實街鎮級、村級地表水監測評價及斷面補償機制等等。崔家窯水庫治理顯現成效,近年來陸續完成了28萬方清淤工程,實現了日1.5萬方中水補水,今年上半年已可以觀測到白鷺、蒼鷺等多種水鳥棲息覓食。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美好圖景已經變為現實。
南沙河流域曾是海澱區「治差水」工作的重點點位。堅持汙染減排和生態擴容兩手發力,海底區生態環境局改造完成南沙河上遊地區蘇三四村北小河截汙治汙和李家墳溝臨時截汙管線,並實施「清管行動」,治理小微水體13條。同時設置生態浮島、生態浮床,與增氧裝置曝氣機配合使用,形成富氧活水流,增強淨水能力。此外,溫泉溝、北安河、叉河、草廠溝等10個雨水徑流調控和溝道生態修復標段工程上半年也已完成;翠湖片區循環水工程泵站主體完工,可明顯加強河道水體循環利用,海澱北部地區生態循環水網更加密實。
「『一源一檔』,我們的水源地是有唯一『身份證』的。」海澱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餘建科介紹。以保障飲用水安全為重點,完成了全區5個鎮級飲用水水源地中,最後一個青龍橋水廠水源保護區劃定和標識牌設立,完善了鎮級飲用水源地的規範化建設。並持續開展年度環境狀況評估,強化水源地的日常巡查,5個鎮級水源地環境狀況良好,水質達標,保護區內均無排汙口,無工業企業。現有46個村147眼供水千人以上的分散式飲用水井調查和水質檢測也已完成。值得一提的是,海澱區地下水水源涵養狀況良好,通過構建補水水網,實現了水系互聯互通,園外園地區地下水水位較2016年同期回升超過7米。
守護碧水清流,河長制湖長制全面夯實治汙責任。落實各級河長「三查三清三治三管」制度,上半年我區解決河長制系統交辦問題121件;街鎮級監測網絡覆蓋有地表水的全部27個街鎮,監測點位達到65個,監測數據為各級河長精準治汙提供有效支撐。
智慧巡河水質整治科技再加碼
10項水質指標,自動、連續、全天候遠程監控,數據有效率達98.5%……為進一步做好對南沙河玉河橡膠壩斷面的水質監測工作,海澱區生態環境局建設了可以自動、連續、全天候遠程監控的水質自動監測站,同時布設29個智能水質監測終端,發揮科技治汙優勢,提升地表水質應急響應能力。
「南沙河在海澱區境內長度16公裡,流域面積220平方公裡,是海澱北部地區最重要的河流生態廊道,也是海澱北部地區『T』字綠心的重要組成部分。」餘建科介紹。此外,南沙河玉河橡膠壩斷面還是北京市考核海澱區的市控地表水考核斷面。
記者看到,監測站緊靠橡膠壩南岸,一座不大的灰色小房子裡,滿是正在運行的設備。據介紹,監測站能夠實現10項水質指標的連續監測,目前監測頻次為每4小時1次,數據有效率達98.5%。「自動監測站實現了水質的實時、連續監測和遠程監控,一旦水質出現異常還可以及時預警,不但提高了我們環保管理部門的應急反應能力,更為保障水環境安全提供了有效的技術監督手段。」海澱區生態環境局水和資源生態科工作人員唐永寧告訴記者。
唐永寧說,手工監測頻次一般採取每月一次,且從採樣到實驗室分析周期較長,自動監測站可根據監測要求設定分析項目和頻次,能夠連續、快速提供客觀準確的水質監測數據,形成系統運行無人值守、有人管理的模式,監測效率大大提高。不僅如此,自動監測站還實現了水質數據信息的記錄備份、在線查詢、互訪共享和分析等功能,提高了水環境管理的科學化和數位化水平。
「水質自動監測站的建設與運行是一項長期而重要的工作,也是完善地表水監測體系的重要舉措,不但為管理決策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對整個水環境保護、水汙染控制以及維護水環境健康方面有著深遠的意義。」唐永寧說。
作者:高玉超 徐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