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澱:上半年提升水環境質量掃描,「流動」風景線上水鳥翩翩

2020-12-06 北京海澱官方發布
崔家窯水庫水生態逐漸恢復,呈現碧水藍

初秋時節,北京市海澱區崔家窯水庫碧波蕩漾,飛鳥不時掠過河面。藍天白雲下,河水倒映著隨風而動的柳條,與河邊散步的人們相映成趣。上半年,海澱區水汙染防治工作堅持「保好水」和「治差水」並重,優良水體比例達到63%,南沙河斷面實現歷史性突破,達到功能水體要求的Ⅳ類標準,納入全市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的十河六湖也首次全部動態達標,水環境質量居城六區首位。

家住崔家窯水庫附近的居民劉先生發現,近半年來,這裡不時有白鷺、蒼鷺等多種水鳥光顧棲息覓食。「以前這水又髒又臭,人都得躲著走,別說這麼敏感的水鳥了。現在我沒事兒就愛來附近遛個彎。環境好不好看這水鳥就知道了,它們對水環境要求很高的,可不會騙人!」正說著,幾隻水鳥又飛落下來,劉先生趕忙舉起手機拍照,「這可是一景兒!」

查測溯治管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

今年上半年,海澱區生態環境局通過「查、測、溯、治、管」,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包括進一步強化河流排水口動態管理和規範化建設,深化水汙染治理,建立健全自然生態保護制度體系,持續落實街鎮級、村級地表水監測評價及斷面補償機制等等。崔家窯水庫治理顯現成效,近年來陸續完成了28萬方清淤工程,實現了日1.5萬方中水補水,今年上半年已可以觀測到白鷺、蒼鷺等多種水鳥棲息覓食。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美好圖景已經變為現實。

南沙河流域曾是海澱區「治差水」工作的重點點位。堅持汙染減排和生態擴容兩手發力,海底區生態環境局改造完成南沙河上遊地區蘇三四村北小河截汙治汙和李家墳溝臨時截汙管線,並實施「清管行動」,治理小微水體13條。同時設置生態浮島、生態浮床,與增氧裝置曝氣機配合使用,形成富氧活水流,增強淨水能力。此外,溫泉溝、北安河、叉河、草廠溝等10個雨水徑流調控和溝道生態修復標段工程上半年也已完成;翠湖片區循環水工程泵站主體完工,可明顯加強河道水體循環利用,海澱北部地區生態循環水網更加密實。

「『一源一檔』,我們的水源地是有唯一『身份證』的。」海澱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餘建科介紹。以保障飲用水安全為重點,完成了全區5個鎮級飲用水水源地中,最後一個青龍橋水廠水源保護區劃定和標識牌設立,完善了鎮級飲用水源地的規範化建設。並持續開展年度環境狀況評估,強化水源地的日常巡查,5個鎮級水源地環境狀況良好,水質達標,保護區內均無排汙口,無工業企業。現有46個村147眼供水千人以上的分散式飲用水井調查和水質檢測也已完成。值得一提的是,海澱區地下水水源涵養狀況良好,通過構建補水水網,實現了水系互聯互通,園外園地區地下水水位較2016年同期回升超過7米。

守護碧水清流,河長制湖長制全面夯實治汙責任。落實各級河長「三查三清三治三管」制度,上半年我區解決河長制系統交辦問題121件;街鎮級監測網絡覆蓋有地表水的全部27個街鎮,監測點位達到65個,監測數據為各級河長精準治汙提供有效支撐。

智慧巡河水質整治科技再加碼

10項水質指標,自動、連續、全天候遠程監控,數據有效率達98.5%……為進一步做好對南沙河玉河橡膠壩斷面的水質監測工作,海澱區生態環境局建設了可以自動、連續、全天候遠程監控的水質自動監測站,同時布設29個智能水質監測終端,發揮科技治汙優勢,提升地表水質應急響應能力。

「南沙河在海澱區境內長度16公裡,流域面積220平方公裡,是海澱北部地區最重要的河流生態廊道,也是海澱北部地區『T』字綠心的重要組成部分。」餘建科介紹。此外,南沙河玉河橡膠壩斷面還是北京市考核海澱區的市控地表水考核斷面。

記者看到,監測站緊靠橡膠壩南岸,一座不大的灰色小房子裡,滿是正在運行的設備。據介紹,監測站能夠實現10項水質指標的連續監測,目前監測頻次為每4小時1次,數據有效率達98.5%。「自動監測站實現了水質的實時、連續監測和遠程監控,一旦水質出現異常還可以及時預警,不但提高了我們環保管理部門的應急反應能力,更為保障水環境安全提供了有效的技術監督手段。」海澱區生態環境局水和資源生態科工作人員唐永寧告訴記者。

唐永寧說,手工監測頻次一般採取每月一次,且從採樣到實驗室分析周期較長,自動監測站可根據監測要求設定分析項目和頻次,能夠連續、快速提供客觀準確的水質監測數據,形成系統運行無人值守、有人管理的模式,監測效率大大提高。不僅如此,自動監測站還實現了水質數據信息的記錄備份、在線查詢、互訪共享和分析等功能,提高了水環境管理的科學化和數位化水平。

「水質自動監測站的建設與運行是一項長期而重要的工作,也是完善地表水監測體系的重要舉措,不但為管理決策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對整個水環境保護、水汙染控制以及維護水環境健康方面有著深遠的意義。」唐永寧說。

作者:高玉超 徐鑫

相關焦點

  • 綠頭鴨、黑天鵝、蒼鷺……北京昌平區沙河水庫水鳥翩翩起舞
    連日來,昌平區沙河水庫河流溼地吸引了成群水鳥前來栖息,它們不時從水庫中央飛到岸邊飲水取食,降落、起飛、盤旋,或在溼地上閒庭信步,舞動翅膀,歡快的鳴叫打破了周邊的寂靜,形成一道冬日景觀。每年在沙河水庫棲息的水鳥品種十分豐富,據粗略統計,超過30種,冬季常見的有黑天鵝、蒼鷺、白鷺、綠頭鴨等。近年來,經過昌平區水務局大力整治,沙河閘水環境得到顯著改善。沙河閘通過種植水生植物,如荷花、蘆葦、蒲草等對河道生態進行修復,同時加大對南沙河河道及沙河閘庫區排水口巡查,有效改善了河道水質,吸引眾多水鳥棲息,讓庫區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吸引大批遊客前來觀賞。
  • 逆流而上,連通溝渠,海澱北部首個循環水網已經「織」好
    今天,隨著工作人員啟動南沙河翠湖補水泵站的開關,源源不斷的南沙河水通過管線逆流而上,開始為上遊四條多年缺水的溝渠補水。這標誌著海澱北部地區首個循環水網已經「織」好。海澱水務局正在同步開展稻香湖片區、永豐片區補水及循環工程,未來南沙河將帶動12條支渠循環流動,水生態環境將得到進一步改善。循環補水工程今天完工通水的翠湖片區補水及循環工程位於翠湖溼地與京密引水渠之間,涵蓋南沙河及前柳林溝、後柳林溝、前沙澗溝、後沙澗溝4條溝渠。
  • 北京海澱:「城市大腦」帶來了啥?新華社重磅發文!
    今天,新華社重磅發文《北京海澱:「城市大腦」帶來了啥?》,點讚海澱打造新型智慧城市的探索實踐。文章剛一上線,瞬間刷屏,在讀者中引發強烈反響,讓人不禁感嘆:「未來已來!」以下為報導全文——「現在晚上基本看不到渣土車闖紅燈的現象了,我們覺得踏實多了。」住在北京市海澱區四季青橋附近的居民陳常志說。
  • 臨朐彌河發現大量的野生水鳥,種類繁多!
    鳥有林鳥和水鳥之分。那些在山林間飛翔的鳥兒是林鳥,而在水中遊弋的是水鳥。也有的把脊索動物如鴨、鵝、雁等列為水禽,其實,還是把所有的在水中生存的鳥類、禽類統稱為水鳥吧!就像魚兒離不開水一樣,水鳥也是須臾離不開水的。但水鳥對生態環境和安全環境是非常挑剔的。那些被汙染的水源,魚蝦不生,水草不長,水鳥是不會留戀的。
  • 北京海澱溼地,經過150多年的營造,形成了經典的皇家園林景觀
    而如果換一個角度,從生態視角看,圓明園的命運也是北京海澱地區生態環境變遷的一個縮影。沼澤變良田今天大家提起海澱,可能會想到高樓大廈、高校雲集、川流不息的馬路和擁擠的人群。但就在幾十年前,海澱還是一個遍布池塘、河道,有著種種郊野田園風光的鄉村。在過去,西山群峰植被蔥籠,山腳下的平原地區流泉遍布,在低洼處匯成大小不一的湖泊池沼。
  • 馬鞍山市推進全域環境整治提升工作掃描
    中安在線訊 據皖江在線報導, 自3月10日全市推進全域環境整治提升現場會召開以來,一場以「清垃圾、清雜物、淨化水體、綠化家園」為主要內容的環境整治熱潮,在一江兩岸忽如一夜春風起。「把垃圾和雜物清除掉、把水治理好、把樹栽起來、把草種上去。」全市城鄉面貌煥然一新,環境質量有了一個大的提升,市民有了更多的獲得感。
  • 涼水河亦莊段今冬水鳥成群
    本報訊(記者陳強 通訊員鍾震宇)日前,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中心在涼水河亦莊段進行冬季鳥類調查,結果顯示,從亦莊涼水河公園到通州區新河村,長度10公裡的河道內,共生活43種鳥類,其中水鳥23種,數量最多的是野鴨和小闢鳥鷉鳥(pìtī),各有1000餘只。
  • 重慶南川:遷徙鳥兒舞翩翩
    重慶市南川區境內有200餘處河流(湖泊),隨著生態環境的持續向好,每年冬季飛臨該區境內河流(湖泊)停留、越冬的鴛鴦、黑翅長腳鷸等遷徙水鳥逐年增多。它們中有的停留「加油」休整後繼續遷徙;有的則「安營紮寨」到來年再飛回「老家」。
  • 環保部:北京上半年PM10汙染排名全國第三
    >   國家環保部昨天發布的《2012年上半年環境保護重點城市環境空氣品質狀況》顯示,烏魯木齊、蘭州、北京、天津等33個城市的空氣品質超標,其中,北京上半年可吸入顆粒物PM10的濃度值為0.124毫克/立方米,僅好於烏魯木齊和蘭州,位列全國倒數第三,同比去年上半年有所退步。
  • 中國科學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成果掃描—新聞—科學網
    ■本報記者 沈春蕾 鄭金武 挖掘重大項目、開展與中關村海澱園區等企業的對接、建立智慧財產權運營平臺、實現科技與金融的結合、打造國際技術轉移平臺…… 近五年來,中國科學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以下簡稱北京中心
  • 上半年昌吉州空氣環境質量持續向好
    上半年我州空氣環境質量持續向好六項汙染參數「五降一升」中國昌吉網訊(記者 劉茜、通訊員 楊茗茹)7月14日,在奇臺縣金域名門三期項目施工現場,建築工地嚴格落實施工區域圍擋、渣土物料覆蓋等管理標準,抑制揚塵、減少汙染。
  • 環境執法「大練兵」丨環境執法部門著力推進水環境質量改善提升
    長期以來,我市生態環境執法部門一直將水汙染環境監管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積極推進,堅持監管與防控同向發力,以解決突出水汙染問題為重點,以提高水環境質量為核心,創新執法手段,強化執法監管,確保我市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提升。
  • 保健食品「五行幹細胞」宣稱能治病 5涉案人員被海澱警方拘留
    原標題:涉保健品犯罪套路多 警惕「包治百病」的保健品  日前,北京海澱公安分局北太平莊派出所接某居委會工作人員報警,發現小區一居民提著幾袋保健品,並欲向一陌生男子支付費用,懷疑居民被騙。  海澱警方查明,該藥店自2019年1月起,通過在社區免費發放米麵糧油、組織郊遊、聚餐等方式發展客戶,再通過所謂「專家」健康講座、義診等形式,虛構、誇大病情,以此向老年人推銷保健品實施詐騙。現該公司張某義等5名涉案人員因涉嫌詐騙罪,被海澱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 高溫鋼水湍流研究發展了「大渦模擬」大幅提升產品質量
    記者從東北大學獲悉,該校冶金學院李寶寬教授課題組針對1500℃的高溫鋼水湍流現象,利用先進的計算數學理論,發展了「大渦模擬」的方法研究高溫鋼水的湍流流動規律,並在認識鋼水湍流流動基本規律的基礎上,形成了調控高溫鋼水湍流狀態的技術措施,大幅提升了鋼的質量
  • 「100家實驗室」專題:訪北京農產品質量檢測與農田環境監測技術...
    近日,儀器信息網工作人員參觀訪問了本次活動的第四十二站:北京農產品質量檢測與農田環境監測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農產品質量檢測與農田環境監測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成立於2007年4月,是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公益型院所科研體制改革的試點單位。
  • 救助兒童會攜手埃森哲提升流動青少年的職業技能
    2015年12月22日 ,中國·上海——由國際NGO救助兒童會和全球領先的綜合性諮詢公司埃森哲合作開展的「成功之技」青少年職業教育國際合作項目,歷時五年發展,已經幫助北京、上海、廣州三地25,553名流動青少年提升了就業能力。
  • 島城首劃生態紅線 衛星掃描評估環境信息
    據介紹,生態紅線劃分為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三條。其中,初步計劃將紅島經濟區劃分為二級生態紅線。為強化生態保護,我國提出了在重要生態功能區、陸地和海洋生態環境敏感區、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紅線。生態紅線是中國提出「18億畝耕地紅線」之後,另一條被提升為國策的紅線。 市發改、國土、城建和規劃、環保等部門,近日聯合召開了我市紅線劃定工作會議,我市正式啟動了生態紅線劃定工作。「劃定生態紅線的意義在於為重要生態服務保護、人居環境保障和生物多樣性保育。 」工作人員說。
  • 北京海澱法院探索犯罪大學生檔案封存制度(圖)
    北京法院少年法庭工作起步於1987年,北京各法院多年來根據自己轄區情況探索特色機制和做法。  昨天記者了解到,轄區內高校雲集的海澱法院,探索推出了「大學生檔案封存」制度,適用於犯罪情節較輕的大學生,使他們步入社會時不再背負犯罪標籤。目前,該法院已封存大學生犯罪檔案百餘份。
  • 北京海澱法院試水犯罪大學生檔案封存(圖)
    原標題:北京海澱法院試水犯罪大學生檔案封存(圖) 海澱法院封存的大學生犯罪檔案。京華時報通訊員張瑩攝   今年是全國法院少年法庭成立30周年。北京法院少年法庭工作起步於1987年,北京各法院多年來根據自己轄區情況探索特色機制和做法。
  • 今年海澱計劃增加小學學位3000個、中學學位1000個
    中新網北京新聞1月13日電 (記者 於立霄)2021年,北京市海澱區將持續擴大辦學空間,計劃增加小學學位3000個,中學學位10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