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PICOS在醫學信息分析中的應用探索

2021-01-09 健康一線視頻網

作者 | 徐奕

責編 | 老薑

自20世紀邁入信息大爆炸時代以來, 各行各業都在主動或被動地改變其產業模式, 伴隨而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多,我們需要這麼多信息嗎? 準確性如何? 我們不再擔心信息匱乏, 卻需要更多地培養自身理解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一、醫學信息學概要

醫學信息學包括醫學與計算機科學、臨床信息學, 圖形信息學和生物藥物信息學等學科,是通過研究醫療資源、實驗設計和方法, 高效獲取醫學信息, 並進行管理和合理利用信息的。

1965年由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開發使用的Medline是世界上第一個面向公眾,信息全面的線上醫學數據檢索平臺,且被一直沿用至今。90年代國際上大量先進地區醫療機構都已經開始應用電子病歷系統(ePR), 包括北美、香港等。 21世紀以來,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 醫學信息學已不再僅僅用於信息管理層面, 更多的是輔助醫生進行日常診療工作, 比如遠程醫療技術, 手術機器人等。

二、循證醫學研究方法

循證醫學理論 (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以現實醫學證據為基礎的, 促進推動醫療行為決策的研究理論。在該理論模型下, 傳統醫學知識的循規蹈矩已不如真實醫學證據所提供的價值高。該理論對各種真實醫學證據做出了證據質量分級,其中Meta 分析、系統綜述和隨機臨床研究(RCT)屬於較高質量類型。

圖1 證據等級金字塔

EBM研究共包括5個步驟:(1)將不確定性轉化為可以回答的問題,其中要包含批判性,實驗設計和證據等級;(2)系統化地檢索可找到的最好證據;(3)批判性地評估證據的有效性和正確性;(4)將發現的結果應用到實踐中;(5)應用中效果的分析評價。

簡言之,EBM 研究是 「定義問題—搜尋證據—價值評估—實踐應用—效果分析」的流程閉環,其中最主要的環節是定義問題和搜尋證據。在準備階段,研究者必須對問題的理解和思路保證絕對的清晰,才可以正確且高效地完成後續步驟。在素材搜集階段,只有保證了高質量的證據,才可能獲得有價值的結論,否再如何優化實驗過程和結果分析,也是徒勞。

三、PICOS是什麼?

為了將問題分解得更加清晰明確, 也為了更精準地找到合適可用的證據,研究者們總結出了很多種的思維模型, 而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實用性的就是 PICO(s),其中 P指Participants (研究對象),I 指 Intervention (幹預手段),C 指 Comparator/Control (對比對照), O 指 Outcome (研究結果,終點),S 指 Study design (研究設計)。通過 PICO(s)的問題刻畫和要素分解, 往往複雜且晦澀的臨床研究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例如, 作為腫瘤二線療法的單抗類藥物是比較熱門的研究領域, 如果我們想知道德瓦魯單抗(Durvalumab, 阿斯利康)在接受過放化療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NSCLC)中的療效, 如何分解問題呢?

首先對於研究對象(P) 需要梳理出兩個特徵, 其一是NSCLC, 其二是已經接收過放化療且需要後續治療的患者;對於幹預手段(I)I, 我們可以明確這個問題中的主要研究藥物為Durvalumab; 對於 對照對比(C), 我們可以定義其為其他二線治療手段, 或沒有接受二線治療的患者; 對於研究終點(O), 一般會用生存率指標和疾病緩解指標來定義腫瘤領域的藥物療效。

通過問題的結構化梳理後, 我們提煉出了精準的問題框架, 後面的文獻檢索過程就會變得清晰簡單。在操作層面,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結合特定文獻檢索工具的邏輯連接詞(例如MeSH), 將 PICO(s) 轉化成檢索策略, 完成證據收集。

四、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助力創新科研

對於現今的醫療從業者來說,除了臨床實踐以外,不斷學習和創新科研也是必需的工作內容,否則很容易被新知識新技術所淘汰,而且這方面能力也是醫生職稱評級的重要標準。

據Medscape公布,2015年美國專科醫生平均收入為 28.4 萬美元,據統計,中國醫生2015年均收入為 7.7 萬元。中國醫生工資待遇比較低,但工作壓力較大,在美國醫生眼裡,中國醫生一天看100多個病人的方式是不可思議的,2 min內看一個人是非常不負責任的,不過這種情況是由國情所決定,且壓縮了中國醫生可用於學習與科研的時間精力。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幫助醫生更快地、有效地去學習和科研也是人工智慧技術在醫學領域的一個探索方向。

1.科學文獻存在多語言性、內容專業、有效閱讀存在難度等技術壁壘。

先不論文獻的多語言性對知識獲取的難度提升,即使是母語系的臨床文獻,也比其他種類的文字產物更加晦澀難懂,而且信息量更大。但科學文獻的優勢也很明顯,主要有結構相對固定、基本要素全面完整。利用文獻特性,如果讀者可以快速定位並且直接提取自己所感興趣的信息,那麼這樣讀取信息的效率是很高的,所以我們需要PICO(s)來成為讀者獲取信息的指南針。

2.應用人工智慧技術可加快選題、檢索、數據獲取與整合的速度。

一般讀懂 1 篇 3000 字文章至少需要20~30 min,而有目的性的數據讀取只需要3~5 min就可以完成。如果我們將規則轉化成計算機語言,那麼這部分工作完全可以由機器代工,整體速度將近一步提升,3~5 min足夠人工智慧去篩選並提取上百篇上述類型文獻的信息和數據。

相對的,在做科研和寫文獻的過程中,PICO(s)可以作為大綱來指導作者的構思和選題,幫助其高效獲取並有效整理素材。例如,通過傳統的人工方式,好的回歸性數據分析需要4~6個月的時間周期去完成,其中選題需要約1個月,數據獲取需要約2個月,數據分析和論文撰寫還需要約2個月。利用PICO(s)的思維去優化這個過程可以提高效率,減少因選題不準和數據不足引發的返工率,在此基礎上,結合人工智慧的PICO(s)體系將可以進一步加快選題,檢索,數據獲取與整合的速度。

3.醫學信息領域中應用人工智慧技術的手段仍然不夠完善,實際應用中存在一定的限制。

即便是被譽為業界老大哥的IBM Watson也在今年早期傳出與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停止合作的消息,並且其營收也停止了增長。IBM Watson曾取得過很多的成功:

2011年,Watson(沃森)就在智力競賽節目Jeopardy 中獲勝,此後IBM 就在一直積極宣傳沃森。在與巴羅神經學研究所合作的過程中,Watson通過閱讀2500萬篇文獻摘要,100萬篇完整論文和400萬專利文獻,建立了模型去預測RBPs與ALS的相關性。

有研究者為了測試其模型的預測能力,首先將IBM Watson的知識庫限制在2013年之前的學術出版物上,並要求Watson使用這些可用的信息來預測與ALS相關的其他RBPs。

在2013—2017年期間,Watson在對4個導致突變的RBPs給出了高度評價,證明了模型的有效性。而後,Watson對基因組中所有的RBPs進行篩選,並成功鑑定在ALS中改變的5種新型RBPs。而這僅僅是Watson在藥物發現方面的嘗試之一,除此之外還有與多家研究/政府機構在衛生保健方面的業務合作和拓展。

IBM Watson之後出現低谷的原因,主要是應用人工智慧學習人類經驗,分析問題、預測過程中是有諸多限制因素:

(1)AI的能力高低取決於數據量級大小:數據越多,模型越準確。(2)AI的分析能力基於過往數據——人類無法理解或者未出現過的事件,AI也無從知曉。(3)AI學習的內容是由人來灌輸的——AI可以成為「最聰明的人」,卻無法超越「人」的範疇。

因此,我們應該將AI看作人類的工具,使用它去提升工作效率,而不是成為獨立個體去自由工作。IBM Watson恰恰是因為將自己定位成「醫生」,而非「醫生助手」,卻始終無法達到這樣的高度,從而跌入低谷。

4. 人工智慧與循證醫學的結合更加自然與合理

循證醫學本身就是溯源回歸性的總結分析,歷史上沉澱的大量數據沒有被整合或挖掘過,利用機器的運作方式高效地處理這些信息或可得到新的智慧,摸索出一定的規律,進而更好的幫助醫生去攻克醫學難題。

基於 PICO(s) 的框架模式,通過建設智能化醫學信息服務平臺,整合數據源,將研究問題具體化,提供智能文獻檢索和管理,輸出圖表和分析報告。見圖2~4。

圖2 發文趨勢的可視化圖表樣例

圖3 熱點變化的可視化圖表樣例

圖4 廠商分布可視化圖表樣例

五、小結

綜上所述,普通純人工PICO(s)模式下的EBM研究周期耗時較長,工作效率很低。談到智能化醫學, 很多人想到的都是輔助診療,其實若能將AI技術應用到PICO(s) 領域,醫學信息研究者可以大大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

另外,完整的PICO(s)是由多個標籤組成的, 這些標籤可以被 AI 利用形成學習邏輯,並通過大量文獻的灌輸, AI可以高速精確地提取我們需要的信息,將人工繁瑣的檢索和閱讀時間大大降低。

目前智能化醫學信息服務平臺是基於 PICO(s) 的框架模式,整合多數據源,將研究問題具體化,提供智能的文獻檢索和管理,最終可輸出可視化圖表和分析報告。

相關焦點

  • 吳博:目標檢測集成框架在醫學圖像 AI 輔助分析中的應用 | AI 研習...
    醫學圖像分析中目標檢測任務的普遍性,使得開發目標檢測集成框架顯得必要。近日,在雷鋒網 AI 研習社公開課上,深圳市宜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吳博剖析了目標檢測已有的框架,重點分享如何對目標檢測框架進行改造,以便在醫學圖像分析中產生更好的效果。公開課回放視頻網址:http://www.mooc.ai/open/course/559?
  • 鄒炎炎:語義分析介紹及跨語言信息在語義分析中的應用 | AI 研習社...
    分享主題:語義分析介紹及跨語言信息在語義分析中的應用分享提綱:1.semantic parsing 背景介紹2.semantic parsing 模型介紹3.實驗分析雷鋒網 AI 研習社將其分享內容整理如下: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內容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語義分析介紹,考慮參與分享的大多數朋友並不是從事 semantic parsing 的相關工作,所以我會從通俗易懂的角度為大家做一個普及;二是講一下我們在 ACL 2018 會議中的一篇短文——《跨語言信息在語義分析中的應用
  • AI防癌地圖不斷展開 醫學科研發展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億歐大健康獲悉,過去一年中,「AI防癌地圖」已在廣東、福建、河南、浙江、重慶、湖北、遼寧等多個省市不同等量級的醫院投入使用,實施肺癌早篩5000餘次,篩出似高位患者50餘人。 此外,在發布會上依圖醫療還發布了多組學智能科研平臺——care.ai。 大數據的理想與小樣本的現實是醫療科研常存在的矛盾。隨著醫療數據的信息密度越來越高,衡量醫療數據價值的維度早已不能局限於樣本量,單位樣本的數據信息密度已成為臨床研究新的價值維度。
  • 地理信息系統在醫學媒介生物研究中的應用
    彭淑瓊(蛇口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深圳 518054)    摘要 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System,GIS)作為綜合處理和分析地理空間數據的一種技術系統,被廣泛應用於醫學媒介生物研究中。本文系統地論述了地理信息系統的含義及其在鼠類、蚊類、蠅類等媒介生物防治中的應用概況。
  • 雷軍:AI會取代50%的人 | 人工智慧+醫學影像應用案例分析
    基於影像的醫學診斷是目前人工智慧關注較多的領域,「AI+醫學影像」被多位業內人士認為最有可能率先實現商業化。醫學影像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結合的原因醫療數據中有90%來自於醫學影像,並且我國醫學影像的數據正以30%的年增長率逐年增長,相比之下,影像科醫生的增長速度和工作效率是不足以應對這樣的增長趨勢,這將給醫生帶來巨大的壓力。
  • 人工智慧在醫學成像中的應用簡介
    醫學成像:醫學成像是指為了診斷、醫療狀況或監測某一部位而對人體進行觀察的不同類型的技術。不同類型的醫學成像有CT掃描、X射線、MRI等。醫學影像對於醫院中各種類型的嚴重疾病的診斷和監控至關重要。醫學成像是對人體各個部位和組織的成像。
  • 北京大學王立威教授: AI 醫學影像的現狀、機遇與挑戰
    所以綜合上述的幾個因素,我最後選擇了從醫學影像入手。」在這個應用研究的三岔路口上,王立威教授最終選擇了醫學影像領域。「醫學影像是未來幾年之內人工智慧影響最深遠的領域。」1.肺門區域結節肺門區域結節是非常容易發生錯誤、漏檢的地方,肺門區域結節和其他結構完全連接在一起的特性使得信息難以區分。王教授團隊的技術核心是將多尺度信息結合,應用一種特徵金字塔網絡(FPN)。通過整合多尺度信息,有效地將結節與正常組織、其它病變區分開,精確檢測肺門區域結節。2.磨玻璃結節磨玻璃結節也是一個容易漏檢的部分,相比而言,磨玻璃結節與其他區域的亮度差異較小。
  • 前沿研究丨深度學習在醫學超聲圖像分析中的應用
    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刊發《深度學習在醫學超聲圖像分析中的應用綜述》一文,旨在全面而系統地總結深度學習在醫學超聲圖像分析中的應用,主要是在典型的任務及其在不同解剖結構中的應用。文章指出,在醫學超聲圖像分析中,深度學習展示了巨大的應用潛力,簡要介紹了一些流行的深度學習結構,討論了深度學習方法在超聲圖像分析的各種特定任務(如圖像分類、物體檢測與目標分割)中的應用。文章指出了深度學習在醫學超聲圖像分析應用中所面臨的挑戰以及潛在的發展趨勢。
  • 國家衛健委統計信息中心:190例醫健AI應用案例分析
    2.2.2疾病輔助診斷應用超過半數以上,以醫學影像應用為主現代醫學屬於循證醫學,影像檢查,是現代醫療診斷的主要依據之一。醫學影像的數據具有可獲得、易標註、質量較好、數據標準化程度較高等特點,使得人工智慧在醫學影像應用中最為成熟。大部分案例通過對病灶或靶區的自動勾畫,以及三維模型的重建,實現影像分類、靶點檢測、圖像分割、影像檢索。
  • AI+大數據在生物醫藥領域中的應用及發展
    【編者按】本文總結AI技術在藥物研發、醫學影像的應用情況,並繼續探討其在輔助診療和基因分析領域中的應用情況及行業發展現狀。本文來源於火石創造,作者火石創造;經億歐大健康編輯,供行業人士參考。大數據與AI相輔相成,得益於計算機信息技術科技革命,各領域產生了海量數據積累,人工智慧(AI)技術獲得快速發展。
  • 超純水在LC-MS生物醫學分析中的應用
    1,2現在的LC-MS儀器已經從研究到常規臨床實驗室範圍廣泛使用,並有效應用於以下領域:· 治療藥物監測 - 測量血漿,血液或組織中的藥物(例如免疫抑制劑) · 濫用藥物測試 - 測量在尿液或唾液中的藥物(例如大麻,美沙酮,苯丙胺,嗎啡,哌替啶,等等) · 激素測試 - 測量血清或血漿中的激素(例如類固醇或甲狀腺激素
  • 【新開放書】醫學影像原理與應用,Medical Imaging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導讀】一些獨特的醫學成像視角,如前沿的成像方法、數據分析、與神經認知功能更好的相關性,以及疾病監測的詳細示例和總結,可能有助於傳達醫學成像原理和應用的方法學
  • 重複測量數據的方差分析在SPSS中的應用——【杏花開醫學統計】
    關 注 重複測量數據的方差分析 在SPSS中的應用 關鍵詞:spss、重複測量方差 導 讀 在醫學研究中,很多實驗都涉及到重複測量的數據資料
  • 「AI+醫學影像」專刊正式上線 | 期刊速遞
    醫學影像人工分析的低效、主觀、重複性低、定量分析困難等固有缺陷,以及影像分析師的巨大缺口,使得醫學影像成為人工智慧(AI)最有價值的應用場景。AI技術的介入,有望從根本上幫助醫生提升醫學影像分析的效率和診斷的準確性,同時也能進一步拓展醫學影像在臨床診療中的應用。
  • GTC20|探索 AI 如何賦能視頻分析
    基於 AI 的視頻分析是計算機視覺中增長最快的領域之一。從創建 AI 模型到建立實時無縫視頻分析流程,開發者需要強大的工具簡化工作流程,同時獲得高性能和高精度結果。以下為部分頂級技術分會詳情,開發者可以通過這些分會進一步了解 NVIDIA 工具,以訓練、構建和部署基於 AI 的視頻分析應用程式。
  • 地底深處的生命探索——礦物中的化學反應分析 | 前沿應用【下篇】
    在發現生命的軌跡【上篇】——化石中的碳元素分析(點擊連結查看文章)中,我們了解了古生物化石中的碳元素對探究生命存在的重要作用。除了碳元素外,是否還有其他辦法探索遠古生命的存在呢?
  • AI醫療領域再添重磅玩家,「清影」將AlphaGo Zero應用到醫學中
    此外,還有騰訊的「覓影」,阿里健康的「Doctor You」等都在醫學影像的智能輔助診斷系統上有所布局。今年8月,人工智慧醫療行業中又添一名新成員,清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據了解,清影醫療團隊主要由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密西根大學、芝加哥大學、以及國內清華大學的人工智慧團隊構成。雖然成立公司還不到半年時間,但此前團隊中核心成員已經在醫療人工智慧領域從事了兩年左右的研發。
  • 掀開Meta分析的神秘面紗——從PICOS開始
    如上圖所示,「P, I, C, O, S」分別代表研究中的一個元素。P:Participant,研究對象;I:Intervention,幹預措施;C:Comparison,對照組;O:Outcome,研究結局;S:Study design,研究設計。
  • 一周AI大事盤點:AI幫助農民精準除草,AI可分析動物行為
    AI應用範圍又新增了哪些領域?行業大咖分享了哪些精彩觀點?今天就帶你盤點過去一周(11月4日至11月10日)AI領域發生的熱門事件: 人工智慧幫助農民精準除草11月4日消息,法國國立應用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AI模型,該模型能夠從無人機拍攝的作物圖像中檢測出雜草。
  • 阻抗測試在醫學上的應用分析
    導讀基於阻抗分析儀的生物醫學應用包括皮膚電活動(EDA)或皮膚電反應(GSR)、身體阻抗分析、水分測量和生化測量。相對阻抗(或阻抗的變化值)可以直接採用2線測量法來測量。一個目標應用是通過皮膚電活動或皮膚電反應監測壓力或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