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到3日,貴州畢節織金洞世界地質公園迎來了全國各地的遊客,前三日達到了27519人次的遊客量,四面八方的遊客紛至沓來,只為一覽織金洞內喀斯特地質地貌的奇觀。10月4日清早,記者看到織金洞地質廣場就停滿了來自四川、重慶、廣西、江西、湖南、雲南等地車輛,處處充滿了歡聲笑語,不少遊客已經在景區門口駐足留影。
進入洞中,織金洞的大氣蓬勃讓不少遊客眼前一亮。「織金洞是國內最大的溶洞果然名不虛傳。」來自湖南的錢先生讚嘆到。「織金洞真的很壯觀,不愧是天下第一洞,空間大,景色更是壯麗,是我看過最大的溶洞。」來自廣西的遊客廖先生說。
「這個洞裡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奇怪的石頭?」來自四川廣元的王女士帶著女兒前來遊玩,女兒好奇地問講解員。「織金洞世界地質公園受地質構造運動的動影響,地塊隆升,河流下切溶蝕巖體而形成的高位旱溶洞,由於地質構造複雜多變,洞內具有多格局、多階段、多類型發育充分的特點,因此,洞中遍布石筍、石柱、石芽、石旗等四十多種洞穴堆積物,形成千姿百態的巖溶景觀,倒掛琵琶、銀雨樹、霸王盔、婆媳情深等景觀惟妙惟肖,有著獨特的地質遺蹟和極高的審美價值。」講解員為小朋友解開疑惑,王女士帶著女兒也聽得津津有味,王女士告訴記者,來到織金洞不光是簡單的觀光遊覽,主要還是讓孩子近距離地領略和感受喀斯特地質地貌的奇特和壯麗。記者了解到,織金洞的「旅遊+科普」模式受到越來越多遊客的歡迎,發揮其特殊的地質科學意義和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開展科普教育研學遊,投建了以彝族風格建築的地質博物館,現有科普講解員20人,運用普通話、英語、韓語及少數民族語言(苗語)進行講解,使遊客在領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加深對地球演化的認識和保護。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彭妲
編輯 羅鎮武
編審 趙宏斌 羅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