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HeroX平臺合作發起了「月球廁所」設計挑戰賽,面向公眾徵集新款太空馬桶的設計方案。比賽要求,設計出的馬桶需要符合「男女通用」「體積小」「水循環利用」「微重力環境使用」等要求。
這項挑戰賽是為了配合之前NASA公布的阿爾忒彌斯(Artemis)計劃,該計劃將於2024年將首位女性太空人和一位男性太空人送上月球。這是自1969年阿波羅11號首次創下載人登月紀錄過去50多年來,美國再次提出的載人登月計劃。按照該計劃,太空人將乘坐「獵戶座」(Orion)號飛船登陸月球,展開新一輪探索。
NASA徵集新款馬桶設計的廣告
挑戰賽公布時間不長,10月2日,執行為國際空間站補給任務的天鵝座貨運飛船就將一臺價值2300 萬美元(約合1.5億元人民幣)的最新款馬桶送到了國際空間站。這款新馬桶將為2024年即將重返月球的太空人,尤其是女性太空人做好生活上的準備。
這款新馬桶的名字是「通用廢物管理系統(UWMS) 」,重 45 公斤,高 71 釐米,以鈦合金為材質通過3D列印完成。它比目前空間站所使用的俄羅斯生產的馬桶體積小了 65%,重量輕了 40%,更適合狹小空間的使用。
通用廢物管理系統(UWMS)
太空馬桶的演變
50年前,執行登月任務的太空人要想在太空裡「撇條」並不是啥愉快的經歷。將人類帶到月球的阿波羅號飛船沒有設置專門的廁所。為了排尿,太空人們不得不通過一個橡皮管轉移液體。想要大便則更糟,他們只能將邊緣上帶有粘環的塑膠袋套在屁股上,來收集便便。弄不好還有發生「自由飛『翔』」慘劇的可能。
「挺亂的,又沒有任何氣味控制,這種方式讓太空人們都感到厭惡。而且如果沒有搭檔幫助,想把袋子密封好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NASA詹森航天中心HLS乘員艙辦公室的Mike Interbartolo說,這可不是人類在50多年後重返月球想要的方式。
不斷改進中的太空排洩設施
如何讓太空人在太空裡如廁變得更加舒適。設計者們一直在對衛生間進行改進。目前國際空間站上使用的廁所是一個白色的座位,前面是一個有帶有漏鬥的排尿管道,後邊有一個小孔。系統通過空氣吸力,將太空人的排洩物等吸入存儲容器中。這種如廁體驗不算糟糕,但顯然也算不上多爽。前太空人蘇妮•威廉士(Suni Williams)曾經在空間站停留322天,她表示,因為排便孔很小,所以「你必須要瞄得很準。」
Suni Williams在空間站展示如廁設施
基於威廉士等女太空人在空間站裡「不爽」的經歷。此次上新的新款馬桶也「貼心」地考慮到了女性航天員的需求。比如排尿漏鬥和坐便器可以同時使用,也就是可以一邊坐在馬桶上排便,一邊用細長的漏鬥來排尿。從前,女性太空人只能選擇其中之一,分開進行。
此外,新馬桶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如廁體驗。有一個新功能是打開馬桶蓋時自動啟動吸力氣流,有助於難聞的氣味控制。同時為了照顧每個人不同的如廁姿勢,新廁所還設置了腳約束和把手裝置,供太空人固定身體防止漂浮。
據悉,在最終飛往月球之前,新馬桶將在國際空間站進行測試。如果進展順利的話未來不僅有望用在月球,還有可能裝配在獵戶座飛船上,為太空人登陸火星服務。
太空裡的「屎事」還不止如此。在重返月球的計劃中,NASA還提到了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找回50年前登月任務中丟棄的96袋太空人的排洩物,以研究微生物在月球上的生存情況。由於阿波羅計劃實施時還沒有太空廁所,太空人的便便就被裝在紙尿褲裡「隨手丟棄」在了月球上。聯想到未來人類要在月球上建造永久生活基地,隨處大小便這種不文明行為還是不要再帶到太空裡了。科技一小步,文明一大步。文明有序探索宇宙,就從不隨處大小便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