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文學文化研究
因流派、風格、文學主張甚至個人感情而走到一起,結成文學聯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一種普遍的現象。在文學發展史上,不同時期活躍著不同的「朋友圈」,他們成為當時文壇的一股主導力量,影響著中國文學的發展方向。
建安七子
東漢建安年間七位文學家,分別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他們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外的優秀作者。
建安七子中除了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合外,其餘六人都親身受過漢末離亂之苦,後來投奔曹操,地位發生了變化,獲得了安定、富貴的生活,他們多視曹操為知己,故而他們的詩與曹氏父子有許多共同之處。
建安七子與「三曹」是漢末至三國時期文學成就的代表。他們對於詩、賦、散文的發展,都曾作出過貢獻。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時期曹魏正始年間的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七人。他們常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與地名竹林合稱。
竹林七賢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但由於當時的血腥統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他們不得不採用比興、象徵、神話等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他們一直受人們敬重,成為那個時代的時尚標杆。
竟陵八友
「竟陵八友」指的是蕭衍、沈約、謝朓、王融、蕭琛、範雲、任昉、陸倕。他們彼此唱和,互相之間推波助瀾,形成了一股文學潮流,又因南朝齊武帝年號而得名「永明體」。
「永明體」作家把聲律和對偶方面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上,所作詩平仄協調,音韻鏗鏘,詞採華麗,對仗工整,體裁短小,為格律詩的產生奠定了基礎,是從「古體詩」到格律嚴謹的「近體詩」的過渡,故又稱新體詩。
「永明體」詩人們雖然在運用聲律等技巧上有一些成就,但思想內容卻比較貧乏、空洞,形式主義傾向嚴重。其中一些骨幹成員,齊亡後仕梁,在蕭衍、蕭綱父子影響下大寫輕靡柔豔的色情詩,成為宮體詩的主要作家。
初唐四傑
初唐四傑,是初唐時期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簡稱「王楊盧駱」。
四傑齊名,原並非指其詩,而主要是從駢文和賦而言,後主要用以評其詩。王勃明確反對當時的「上官體」,思革其弊,得到盧照鄰等人的支持。
他們的詩歌扭轉了唐朝以前萎靡浮華的宮廷詩歌風氣,使詩歌題材從亭臺樓閣、風花雪月的狹小鄰域擴展到江河山川、邊塞大漠的遼闊空間,賦予詩以新的生命力。
盧、駱的七言歌行趨向辭賦化,氣勢稍壯;王、楊的五言律絕開始規範化,音調鏗鏘。四傑是初唐文壇上新舊過渡時期的傑出人物。
--------- 吳中四士
賀知章、張旭、張若虛和包融,都是江浙一帶人。這一帶古代屬吳郡,也叫吳中,因此人們稱他們為吳中四士。
其中賀知章、張若虛是當時著名的詩人,張旭是書法家,也是詩人,包融所傳詩不多。詩作以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最為著名。「四士」性格狂放,詩多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往往透露出一些新的氣息、新的情趣,體現了唐詩從初唐到盛唐過渡的特色。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國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散文家的合稱。
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
他們先後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文發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明初朱右選韓、柳等人文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從此便有了「唐宋八大家」之稱。
自明人標舉唐宋八家後,治古文者皆以八家為宗。
大曆十才子
「大曆十才子」是指活躍於唐代大曆時期的一個詩人群體,指的是李端、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夏侯審。
「大曆十才子」是一個自然形成的流派,他們既無共同的組織,也無共同的宣言,但是他們有著共同的思想基礎和審美趣味,遵循著共同的創作原則,又相互唱和,交往密切,所以將他們看作是一個流派。
他們在仕途失意和戰亂宦旅生活中,也有反映現實和體驗真實的作品。他們都擅長五言近體詩,善寫自然景物及鄉情旅思等,語詞優美,音律協和,但題材風格比較單調。
蘇門四學士
(從左至右分別為張耒、晁補之、黃庭堅、秦觀)
蘇門四學士即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四人的合稱。他們都出自蘇軾門下,最先將此四人並稱加以宣傳的正是蘇軾本人。
他說:「如黃庭堅魯直、晁補之無咎、秦觀太虛、張耒文潛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軾獨先知。」此外,蘇門四學士又和陳師道、李廌合稱蘇門六學士。在蘇軾的眾多門生和崇拜者中,他最欣賞和重視這四個人。由於蘇軾的推譽,四人很快名滿天下。
中興四大詩人
中興四大詩人,是中國南宋前期尤袤、楊萬裡、範成大、陸遊四位詩人的合稱,又稱南宋四大家。他們擺脫江西詩派的牢籠,寫出思想、藝術各有特色的作品,影響很大,代表了宋代詩歌第二個最繁榮的時期。
當時楊、陸的聲名尤著,尤袤流傳下來的作品很少;楊、範雖比不上陸遊,但各有特色。楊萬裡一反江西詩派的生硬槎椏,創立了活潑自然的誠齋體。楊萬裡、陸遊流傳下來的作品,數量之多令人震驚。
元曲四大家
(從上至下分別為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
元曲四大家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馬致遠四位元代雜劇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作的成就,因此被稱為「元曲四大家」。明代王世貞、王驥德等認為王實甫未被列入「四大家」而提出非難,王驥德還提出「王、馬、關、鄭」說。清代李調元《雨村曲話》則有「馬、王、關、喬(吉)、鄭、白」之說,但未見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