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性文學史的另類寫作

2021-01-15 光明網

■學術力作 

自19世紀以來,文學史寫作就被納入形上學與理性主義的體系當中。文學史家把文學的發展看成為人類整個文化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學史的寫作只是在紛繁複雜的文學現象背後尋找一種支配文學發展的「理念」。這種從人類文化史的眼光審視文學的發展,將感性形

態的文學作品付置於理性形態的鏈條之上,本身就意味著對文學審美特性的放棄,其結果「文學不過是歷史的婢女」。近年來,文學史家們為了突破這種「過於語境化」的文學史寫作模式,回到「文學性」的立場,嘗試性地用審美主義眼光審視文學的發展,試圖從歷史那裡把文學拯救出來。趙輝教授的《風流唐宋――唐宋詩詞小史》(湖北教育出版社)就是這樣的一部「嘗試」之作。

《風流唐宋》從對唐宋詩詞作品的原始閱讀和審美感受入手,雖以藝術作品的審美分析為中心,但並沒有放棄對時代精神和藝術體裁演化的總體把握。在探尋語言的文學性生成和文學作品的審美特徵的同時,探索文學作品賴以生成的社會、歷史、文化與思想外部條件。作者在分析一部文學作品時,儘可能地採集一些作家生活的那個時代裡能夠為其文學文本解釋提供背景的材料。使讀者能夠了解作家的生平行事、性格愛好、趣聞軼事以及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它與一般文學史的區別,是這部文學史是為古代文學的愛好者所寫,而非大學文學專業的教科書,它對所引詩詞有賞析性的翻譯,能夠讓讀者在讀懂作品的同時,知道作品「美」在何處。它沒有一般文學史那種枯燥的理性闡述,有的是詩一樣的語言所攜帶的情感的流動。全書以「我」的行蹤為線索,將作家與後人的評論串聯在一起,把「史」和大量的名篇融為一體。在描述過程中,主要通過「我」與「他」的對話,暢談各自的審美體驗。全書採用散文的韻律、抒情的筆調來描述,語言優美,可讀性強。正如趙敏俐先生為此書作的「序」中所說:「趙輝先生的語言表現力極強,既具抒情性。又含有哲思,要言不煩,點到為止。在看似輕鬆優美的敘述中,其實卻包含了作者多年對唐宋詩詞的獨到理解」,「他是努力在用詩的語言,把唐宋詩詞轉化成一幅幅人物畫卷和山水畫卷展現給讀者,從而來體現唐宋詩詞的真正魅力」。

相關焦點

  • 文學史的另一種寫法
    最近幾年,有兩部海外的中國文學史在國內出版了,即《劍橋中國文學史》和《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我認為,這兩部文學史是很重要的中國文學史。它的重要意義就在於它是國外兩個權威機構組織編寫的文學史。據我了解,迄今我們自己編的中國文學史,都沒有翻譯到國外去。而這兩部海外的中國文學史,是國外的讀者、學者所能接觸到的中國文學史。國外很多普通讀者了解中國古代文學,很可能就是通過這兩部文學史。
  • 《劍橋中國文學史》本月底出版 作者清一色為美國學者
    全書以編年而非文體的結構方式介紹了從上古的口頭文學、金石銘文一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夕中國文學三千年的發展歷程,和中國文化中關於寫作的故事——寫作不僅是國家統治的工具,同時也是外在於國家的文化媒介。各章因作者各異其趣的學術與表達風格而呈現出不同的敘述面貌。
  • 另類嘗試:創意寫作課顛覆老師學生對文學創作認知
    原標題:創意寫作課,文學還能怎麼寫? 本月底,中國第一位創意寫作博士將在上海大學畢業,從創意寫作2009年進入大學校園以來,這一直是一個另類嘗試。創意寫作顛覆了中文系老師和學生對文學創作的原有認知,而在「顛覆」的背後,還有困惑、困境同在。大學校園裡的創意寫作更像個矛盾體,曲折、生動、熱鬧,這就如同創意寫作本身。
  • 文學史:歐洲中古四大英雄史詩
    ●《熙德之歌》 _ 《熙德之歌》這部史詩的全名是《我的熙德之歌》(「熙德」源於阿拉伯文,是對男子的尊稱,「我的熙德」即「我的主人」或「我的先生」),是西班牙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部史詩。它本是一部遊唱詩,作者是誰,已無從查考。
  • 他是現代文學史上的一顆流星,一閃而逝,妻子是著名女作家
    有些文人成長成了一顆巨星,不斷創作出優秀的作品,照亮人們前行的路,他們的成就可以從現代文學史上延續到當代文學史;而有些卻在剛出場的時候,就遭遇了不幸,一閃而逝,像流星一樣,留給人們的,是那些在他僅有的年華創作出的作品以及他的事跡——胡也頻就是這樣一顆流星。
  • 陳建華評《中國文學史之成立》︱範式的極限與可能
    《中國文學史之成立》,陳廣宏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452頁,98.00元文學史與文學史學史自十九世紀末以來關於中國文學史的著作,據黃文吉《中國文學史總書目》,1880至1994年間以「中國文學史」為書名出版的
  • 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文學家之一、意識流廢名「上」
    廢名(1901-1967),原名馮文炳,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文學家之一,曾為語絲社成員,師從周作人,在文學史上被視為「 京派文學」的鼻祖。在中國的文壇上,廢名可謂真的是一個標新立異的的作家。只要了解提起廢名此人,就不難想起他藝術風格的獨特和他那超前的思想。
  • 漲知識:5分鐘帶你搞定英國文學史的乾貨又來了!
    喬叟用倫敦方言寫作,奠定了用英語語言進行文學創作的基礎,促進了英語語言文學的發展。   文藝復興時期   文藝復新時期,是中世紀的結束和現代社會的開始,是從十五世紀到十七世紀,人文主義是其精神所在,那個時期湧現的作家有莎士比亞,培根,馬洛,斯賓塞,約翰彌爾頓。   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文學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詩歌,散文和戲劇方面尤其興盛。
  • 以「異質性」寫作建構青年文學審美範式
    站在新起點,面向新時代,如何堅定文化自信,擺脫寫作慣性,突破審美瓶頸,建構符合時代要求的文學敘事之維,是擺在當代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面前重大而緊迫的課題。 種種跡象表明,青年作家目前正在經歷著自我意識與世界意識的雙重覺醒。與「青春文學」分道揚鑣,完成「自發寫作」向「自覺寫作」轉型的成人禮,基本構成了現階段青年作家的共同心聲。
  • 《學會寫作》:學會寫作的這三個核心要素,寫作能力將大幅度提升
    隨著職場的激烈競爭和網際網路的不斷發展,新媒體寫作已經成為職場必備技能之一。也受到越來越多斜槓青年的推崇。寫作不僅僅可以在新媒體平臺賺到稿費,而且可以幫助我們提升表達能力。就連營銷也需要以寫文案作為營銷的基礎。所以寫作能力越來越被職場人認可。
  • 「翻碩備戰」漢語寫作與百科知識如何準備?
    文|夏夏 圖|網絡翻碩考研er都知道,漢語寫作與百科知識是必考科目之一,即使是全中文,甚至看起來有些像語文試卷,但也不容小視。1、漢語寫作與百科知識漢語寫作與百科知識,試題類型主要為三種:百科知識、應用文寫作、命題作文,總分150分。
  • 瑪格麗特:一生只寫一部《飄》,奠定她世界文學史上不可動搖的地位
    她短暫的一生並未留下太多的作品,但只一部《飄》足以奠定她在世界文學史中不可動搖的地位。 不過,面對榮譽,瑪格麗特謙虛地表示,《飄》的文字欠美麗,思想欠偉大,她自己也不過是位業餘寫作愛好者。
  • 著名文學史家溫儒敏教授到中國海洋大學作演講
    2011年11月26日下午,應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徐妍教授邀請,北京大學中文系原主任、現任山東大學一級教授、著名文學史家溫儒敏教授來到海大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為師生做精彩演講。  溫儒敏教授的演講題目是:文學史的功能和可能。
  • 外國文學史名詞解釋
    亞里斯多德在《詩學》中發展了這一觀點,進一步指出詩起源於對自然和社會人生的摹仿,強調了文藝與現實不可分離的關係,在西方文學史上產生了很大影響,為現實主義創作奠定了基礎。11. 三聯劇又稱三部曲,古希臘悲劇中最初的固定格式,指情節連貫,內容相關的三部悲劇。
  • 專訪閻連科:想像力超越今天豐富的現實寫作才有意義
    [導讀]當現實生活過分豐富,你的想像力已無法超越這種生活的豐富性,你所有的想像都已經確實的在生活中發生了,那基本上作家已經沒有寫作的意義了。他說自己的書沒人看,籤售只能看著年輕美女作家的隊伍「望洋興嘆」;他說寫作是打發餘生的消遣,能參加各種活動浪費一下時間也不錯。但他也有自己的堅守,看到喜歡的老作家跟年青導演低頭哈腰,他自尊心瞬間爆發轉身就走了。
  • 50本另類經典,它們非主流,卻極具感召力
    它們是另類的經典。       邪典書很難準確地被定義,但是有一件事是確定的:當你看到一本邪典書,你知道它就是。       某種程度上,邪典書不可名狀地不同於簡單的暢銷書,雖然其中很多作品的確很暢銷——人們對這兩方面都懷有熱情。
  • 另類寵物「六角恐龍」潛入鷺島 外觀很另類(圖)
    2、另類寵物能養嗎?  最好別養  此前報導過各種另類寵物,例如懶猴、鬣蜥、白狐等,這些動物多是由於主人看管不嚴,從飼養地點逃脫被市民發現,也有寵物的主人不知道他們飼養的是保護動物,看到本報報導後主動將其交給林業部門。
  • 另類寵物飼養大支招!致所有喜愛另類可愛寵物的小夥伴!
    哈嘍,愛寵人士們,大家好啊,今天我來和大家聊一聊現在很多人喜歡飼養一些「另類寵物」。如今,飼養另類寵物的人是越來越多了。但是,飼養另類寵物有時候,確是讓人歡喜讓人憂,如果你已經決定或正在飼養這些另類寵物的話應該學會如何變憂為喜。
  • 放蕩不拘的大仲馬,法國文學史上的另類作家,姓氏註定了他的坎坷
    一年之後,因為激進的共和理念,他又被迫逃離了法國,期間遊歷四方,不斷積累寫作的題材。1848年的時候,法國再次爆發了革命,這一次針對的目標就是七月王朝。重新得勢的大仲馬領兵進攻巴黎,並繼續宣揚共和的理念。值得一提的是,別看法國這時候亂成了一鍋粥,但文學的氛圍並沒有受到影響,反而浪漫主義盛行,這期間誕生的文學家比比皆是。
  • 王蒙:我還要以耄耋加饕餮的精神繼續寫作下去
    該套書是對王蒙70多年創作成就的全面總結,也是為當代文學史、政治史、文化思想史所做的一個鮮明的旁註。從空間上來說,王蒙的寫作幾乎覆蓋了全文體——小說、長篇、中篇、短篇、微型,詩歌、散文、隨筆、文藝評論、傳統文化研究以及翻譯等。「在中國當代文學歷史上,像王蒙這樣一個長度和寬度的創作是鳳毛麟角的。我們還不知道他還要幹什麼,他以後的創作是一個充滿想像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