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力作
自19世紀以來,文學史寫作就被納入形上學與理性主義的體系當中。文學史家把文學的發展看成為人類整個文化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學史的寫作只是在紛繁複雜的文學現象背後尋找一種支配文學發展的「理念」。這種從人類文化史的眼光審視文學的發展,將感性形
態的文學作品付置於理性形態的鏈條之上,本身就意味著對文學審美特性的放棄,其結果「文學不過是歷史的婢女」。近年來,文學史家們為了突破這種「過於語境化」的文學史寫作模式,回到「文學性」的立場,嘗試性地用審美主義眼光審視文學的發展,試圖從歷史那裡把文學拯救出來。趙輝教授的《風流唐宋――唐宋詩詞小史》(湖北教育出版社)就是這樣的一部「嘗試」之作。
《風流唐宋》從對唐宋詩詞作品的原始閱讀和審美感受入手,雖以藝術作品的審美分析為中心,但並沒有放棄對時代精神和藝術體裁演化的總體把握。在探尋語言的文學性生成和文學作品的審美特徵的同時,探索文學作品賴以生成的社會、歷史、文化與思想外部條件。作者在分析一部文學作品時,儘可能地採集一些作家生活的那個時代裡能夠為其文學文本解釋提供背景的材料。使讀者能夠了解作家的生平行事、性格愛好、趣聞軼事以及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它與一般文學史的區別,是這部文學史是為古代文學的愛好者所寫,而非大學文學專業的教科書,它對所引詩詞有賞析性的翻譯,能夠讓讀者在讀懂作品的同時,知道作品「美」在何處。它沒有一般文學史那種枯燥的理性闡述,有的是詩一樣的語言所攜帶的情感的流動。全書以「我」的行蹤為線索,將作家與後人的評論串聯在一起,把「史」和大量的名篇融為一體。在描述過程中,主要通過「我」與「他」的對話,暢談各自的審美體驗。全書採用散文的韻律、抒情的筆調來描述,語言優美,可讀性強。正如趙敏俐先生為此書作的「序」中所說:「趙輝先生的語言表現力極強,既具抒情性。又含有哲思,要言不煩,點到為止。在看似輕鬆優美的敘述中,其實卻包含了作者多年對唐宋詩詞的獨到理解」,「他是努力在用詩的語言,把唐宋詩詞轉化成一幅幅人物畫卷和山水畫卷展現給讀者,從而來體現唐宋詩詞的真正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