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生物」敲響警鐘 在太空中也需要垃圾分類

2021-01-13 環球網

近日,「地球微生物水熊蟲可能定居月球」的報導引發了人們的高度關注。據報導,4個月前,以色列首個登月探測器「創世紀」號登月失敗,撞向月球並在那片遙遠而廣袤的土地留下了原本用於實驗的水熊蟲樣本。

此前曾有學者指出,水熊蟲是地球上最「難以毀滅」的物種,能在小行星撞擊等所有可能的天文災難中倖存下來。

雖然多位專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月球上的這批水熊蟲樣本想要生長和繁殖基本不可能。但這仍給我們日益活躍的空間探測敲響了警鐘——來自地球的垃圾可能要先人一步在月球「建立基地」了。

事實上,不僅是月球,凡是衛星、探測器能夠到達的地方,也將面臨同樣的風險。人們越來越重視地面垃圾的分類處理,那麼太空垃圾怎樣分類?又該怎麼處理?

一小塊碎片就足以致命

「傳統意義上的太空垃圾就是空間碎片,也就是太空中無用人造物體,包括衛星、探測器、載人飛船、火箭末級的殘骸等。」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教授寶音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空間碎片既可按照軌道高度分為低軌、中軌、高軌碎片,也可按照體積大小分類。由於相對速度極高,甚至能達到子彈速度的幾倍、幾十倍,它們的危害非常大。微米級顆粒的撞擊就能導致衛星上的光學鏡頭損壞,毫米、釐米以上的碎片足以擊穿太空飛行器,造成致命破壞。

「從廣義上講,微生物等人類航天活動帶到太空中的其他汙染物也可以算作太空垃圾。」寶音認為。

記者了解到,無論是空間碎片還是微生物,都可能給人類探索太空帶來不小的麻煩。據報導,目前人類可以監測到的太空範圍內直徑超過10釐米的碎片已經近兩萬個。作為人造太空飛行器的典型代表,國際空間站自建成以來就一直在防範被碎片擊中。僅在2014年3月至4月間,其至少進行了兩次變軌規避碎片,以圖「自保」。不過,防不勝防,2016年5月,國際空間站的舷窗仍然被撞出了一個直徑7毫米的坑。

而在2015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現國際空間站中廣泛存在葡萄球菌、泛球菌、芽孢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微生物。航天員長期在太空生活免疫力下降,多次出現呼吸道、皮膚、結膜等感染情況,而且病菌在空間環境中易發生突變,致病性、傳染性可能上升。此外,微生物過多將在太空飛行器電路板、儀錶盤和太空衣上形成生物膜,腐蝕相關材料,嚴重威脅在軌運行安全,縮短太空飛行器服役時間。

在太空垃圾分類有心卻無力

美國空間碎片專家凱斯勒的研究結果顯示,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估算,如不採取任何措施,僅僅數十年後,空間碎片數量將達到發生鏈式撞擊效應的臨界值,近地空間將充滿高速運行的各種碎片,人類將永久失去進入太空、利用太空的機會,太空移民將成為一個永遠無法完成的夢想。「因此,各國早就認識到了空間碎片的危害性,並且制定了一系列的太空準則,減緩碎片的產生速度。」寶音介紹。

例如,2007年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通過《空間碎片減緩準則》,提出了減少空間碎片產生、避免太空飛行器分離解體,以及清除退役太空飛行器等短期和長期措施。具體而言共有7條:從設計上限制太空飛行器入軌後分離傳感器罩等裝置;避免太空飛行器在運行階段出現分裂解體事故;合理規劃航天任務,採取規避等措施避免發射碰撞;避免在軌太空飛行器故意自毀、有意分離解體等有害活動;減少太空飛行器剩餘能源,降低分離解體可能性;太空飛行器應在任務結束後安全、受控離軌;特別限制太空飛行器任務結束後對地球同步軌道的幹擾。

針對近年來微小衛星產業發展迅猛的情況,曾有業內專家建議,微小衛星最好攜帶推進模塊,以便在其服役壽命結束之時操控離軌。寶音對此表示認同,建議應儘量減少沒有推進設備的微小衛星發射。

「除了減緩空間碎片產生,各國專家還針對性地提出了很多主動清理技術。」寶音介紹,比如通過機械臂抓捕、發射「漁網」網住、用「魚叉」叉住等方式將碎片移出有用軌道,送入大氣層或人類目前不會用到的軌道「墓地」;從地面發射雷射、甚至向太空發射大型透鏡聚集能量燒毀太空碎片;還有人設想可從空間站發射機器人,拆除廢棄衛星、收集空間碎片,再飛回空間站將有用和無用的太空垃圾分開處理。

但是,這些方法在實行時都要消耗燃料,難以清除數以萬計的空間碎片。2016年,寶音課題組提出了一種碎片清理發動機概念,通過將捕獲的碎片研磨為帶電顆粒或者轉化為等離子體噴出,為太空飛行器的提供軌道機動的動力,去捕獲下一個碎片,採用這種「以戰養戰」的方式使其不受燃料制約,大量清除空間碎片。該成果獲得《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報導並被譽為一種顛覆性方案。

「不過,這些方法仍面臨一些技術上的難題,尚沒有進入工程實用階段。」寶音說。

保護宇宙就是保護地球

相比空間碎片,科學家們對地球生物汙染太空的關注要早得多。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後,1958年國際科學聯合會理事會(ICSU)就發起成立了宇宙探測汙染委員會(CETEX)和空間研究委員會(COSPAR)。CETEX提出需要保護地外生命體,COSPAR則下設「行星保護」分委會,研究怎樣在開展深空探測時,避免地球和地外天體間出現交叉生物汙染。1959年,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COPUOS)成立,之後推出《外層空間條約》,規定「對月球及其它天體的探索,應以避免其受到地球生物汙染為前提」。

1964年,COSPAR出版了最早的行星保護政策草案,要求各國探測器應採用滅菌技術,降低地外天體探測活動中地球生物汙染探測目標的可能性。1984年,COSPAR將探測任務分為5類,規定了不同任務的行星保護要求。之後,NASA、歐洲空間局(ESA)以及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等都建立了自己的行星保護機制,嚴格執行國際標準。其中,1975年NASA發射的「海盜號」(Viking)火星探測器,用於行星保護的經費甚至佔到探測器總研製經費的近25%。

當然,行星保護的第一的目的是防止探測器從太空帶回「神秘」微生物給地球生態系統造成難以估量的後果;第二目的才是避免地球的微生物汙染地外天體。

地球上的微生物無處不在,太空飛行器在生產和測試過程中都可能沾染並最終帶上太空。為此,NASA在探測器組裝前會使用乾熱消毒法對各部件、分系統消毒,減少微生物數量。而在之後的裝配、測試環節將繼續實施嚴格的防控手段防止二次汙染。比如在滿足標準的潔淨室或無菌裝配間中組裝並在生物屏蔽室中儲存等。

相關焦點

  • 「最強生物」敲響警鐘 太空中也需要進行垃圾分類
    此前曾有學者指出,水熊蟲是地球上最「難以毀滅」的物種,能在小行星撞擊等所有可能的天文災難中倖存下來。  雖然多位專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月球上的這批水熊蟲樣本想要生長和繁殖基本不可能。但這仍給我們日益活躍的空間探測敲響了警鐘——來自地球的垃圾可能要先人一步在月球「建立基地」了。
  • 在太空中也需要垃圾分類?太空垃圾怎樣分類怎麼處理?
    在太空中也需要垃圾分類?太空垃圾怎樣分類怎麼處理?」敲響警鐘 在太空中也需要垃圾分類近日,「地球微生物水熊蟲可能定居月球」的報導引發了人們的高度關注。此前曾有學者指出,水熊蟲是地球上最「難以毀滅」的物種,能在小行星撞擊等所有可能的天文災難中倖存下來。雖然多位專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月球上的這批水熊蟲樣本想要生長和繁殖基本不可能。但這仍給我們日益活躍的空間探測敲響了警鐘——來自地球的垃圾可能要先人一步在月球「建立基地」了。事實上,不僅是月球,凡是衛星、探測器能夠到達的地方,也將面臨同樣的風險。
  • ​給全球敲響警鐘,美國衛星發現「新大陸」,正在逐步逼近中國
    人造衛星是由人類建造,以太空飛行載具如火箭、太空梭等發射到太空中,像天然衛星一樣環繞地球或其它行星的裝置。】相關資料顯示,對座垃圾山中,有少部分是來自漁民在捕撈過程中隨意丟棄的垃圾,但大部分的垃圾都來自於陸地。
  • 太空中的危機越來越多,美國太空人操作失誤,製造了太空垃圾
    ,美國太空人操作失誤,製造了太空垃圾說到垃圾分類,你們有什麼想法?對於這項舉措,不同人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進行垃圾分類有利於環保,能使城市變得更加整潔,是好事。也有人認為,垃圾分類的初衷是好的,意在幫助人們養成更好的生活習慣,也能使城市變得更乾淨、更美麗。但是,其中包含的罰款條例著實讓大家痛苦,稍有不慎便會被罰款,心理負擔並不輕。說完垃圾分類,筆者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懂得對太空垃圾進行分類嗎?
  • 南極跳蟲體內發現塑料垃圾,食物鏈已被汙染,人類警鐘被敲響
    南極跳蟲體內發現塑料垃圾,食物鏈已被汙染,人類警鐘被敲響提到南極大陸,它在我們的印象中不僅非常的遙遠,而且還很寒冷,它的上面如今除了世界各個國家的科考隊員們之外,是沒有任何永久性居民的,這似乎也代表著,南極是一片沒有被汙染的淨土,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 日本人在深海一萬米的發現,看清後給全人類敲響了警鐘
    先生們,女士們,大家好,眾所周知地球上有3/4都是海洋,地球生命的起源就是從海洋開始的,生命的搖籃和溫床就是海洋了,海洋應該說是全人類的母親呢,而且海洋中生活著各種各樣的生物,歸根究柢,我們和海洋生物還是同一個母親呢。
  • 南極凍土發現「史前生物」,距今有46000年歷史,人類警鐘已敲響
    南極凍土發現「史前生物」,距今已有46000的歷史,人類警鐘已敲響!眾所周知地球是一個橢圓形的球體,在這球體的兩端我們稱之為極點,它們分別為南極與北極,尤其是南極可以說是地球上的「聚寶盆」,在厚厚的冰層下面埋藏著無數的財富,因此它也被成為「第七大陸」,根據科學家們偵查南極洲底下的礦物質達到了200多種,而且有很多都是人類現在需要的能源,也因此很多國家都虎視眈眈的看著南極。
  • 太空垃圾趨於臨界 人類或被困於地球
    日前,美國公布的研究結果顯示,繞著地球跑的太空垃圾已達「臨界點」。據中新網消息,這一大堆太空垃圾以28164公裡的時速,繞著地球滿天飛,並且隨時會相撞。   美國宇航局科學家唐納德·凱斯勒指出,地球軌道上太空垃圾的數量已達臨界點,持續不斷的碰撞使繞在地球周圍的雲層更厚重,若不加以控制,或會引發嚴重後果。
  • 面積堪比3個日本,給全球敲響警鐘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烽火營】」,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消息資訊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與大自然的相處出現了很多問題,全球氣候變暖就是在給我們敲響警鐘,現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這個問題,加大對環境保護的投入,盡最大的努力將這片碧水藍天完整地交到我們的子孫後代手上。
  • 楊利偉上太空為何要帶手槍?蘇聯航天員慘痛教訓,給中國敲響警鐘
    眾所周知,我國在航天領域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03年,楊利偉身為中國首位前往太空的航天員,引來了無數國家的關注,而有關楊利偉的傳聞極多,例如曾有人說楊利偉當年上太空時帶了手槍,此傳聞雖說並未得到證實,但這種傳聞並不是空穴來風,是存在一定原因的。而這都是因蘇聯太空人的教訓,給我國敲響了警鐘。
  • 為全世界敲響警鐘,南極冰川融化後,不該出現的東西出現了!
    為全世界敲響警鐘,南極冰川融化後,不該出現的東西出現了!不少人已經明顯感覺到地球上的環境遭到破壞,很多資源日漸枯竭,尤其是汙染嚴重。有探測器潛入海底時,在海底深處發現了白色垃圾,這些垃圾都屬於無法降解的顆粒物,被海洋生物吸收到體內,不僅會縮短它們的壽命,嚴重的話會直接導致死亡,更可惡的是,這些顆粒物還會遊走於下一個生命體,無止境的循環,這是一大非常嚴重的問題。
  • 動物滅絕警鐘再度敲響
    在著名環保組織「世界自然保護聯盟」9月公布的2007年瀕危物種「紅色名單」上,猿、珊瑚、禿鷹、海豚等常見的動物都存在滅絕危險,全球動物物種的滅絕警鐘再度敲響。本報綜合報導 今年9月份,總部位於瑞士格朗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了2007年度的瀕危物種「紅色名單」,稱目前全球有1.6萬多個生物物種有滅絕危險,其中動物在這份紅色名單中佔據多數,北極熊、河馬、鯊魚、猿、珊瑚、海豚等人們非常熟悉的動物物種都存在滅絕危險。
  • 向垃圾宣戰!2050 年,太空回收站有望清理 100 萬顆太空垃圾
    但是在地球靜止軌道中,只有80%的「退休」衛星能夠進入「墓地」軌道。剩下的20%則需緊急處理,此時,太空回收設施就發揮了作用。「墓地」軌道實際上相當於一個無人看管的廢棄垃圾場,明亮的閃光依稀可見。據稱,未用盡的燃料或未降解的電池可能引發衛星爆炸,而爆炸碎片將落回地球靜止軌道,並對軌道上的衛星產生威脅。當前的法律並不支持集體解決太空垃圾問題。
  • 垃圾分類這麼火 | 太空垃圾屬於哪一類?
    垃圾分類大家都知道了嗎(大聲)?但是,除了地面上的垃圾需要分類、清理、再利用;太空中的垃圾又該如何分類呢?提前了解一下吧!自1957年人類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已經將超過8000顆衛星送入了地球軌道。那麼問題來了,這些衛星運行過程中所產生的太空垃圾,屬於垃圾分類中的哪一類呢?
  • 向垃圾宣戰!2050年,太空回收站有望清理100萬顆太空垃圾
    如果把所有所有物體計算在內,上至太空人在太空遨遊時丟棄的設備,下至衛星碰撞產生大小約為1釐米的碎片,那麼地球軌道上大約有100萬顆太空垃圾。 當然,這個數字可能也只是保守估計。隨著衛星和火箭發射數量逐年上漲,它們與太空垃圾相撞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
  • 垃圾分類這麼火 太空垃圾屬於哪一類?
    頭條最近,垃圾分類成為了大家新的關注點,除了地面上的垃圾需要分類、清理、再利用,遠在太空中的垃圾也需要人類投注更多的目光。自1957年人類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目前已將超過8000顆衛星送入地球軌道,那麼這些衛星運行過程中所產生的太空垃圾屬於垃圾分類中的哪一類呢?
  • "死亡作文"敲響生命教育警鐘
    "死亡作文"敲響生命教育警鐘 2008年08月04日 14:53 來源:新華網 發表評論 應該說一篇「死亡作文」為我們敲響了生命教育的警鐘。   一直以來,孩子們所接受的生命教育較為薄弱,面對孩子對「生」與「死」的主動探究,大多數家長往往採取迴避的態度,認為生死問題不是孩子應該關注和思考的問題。這樣就會給孩子傳遞關於死亡的錯誤信息,使孩子們對死亡缺乏理性的認識。
  • 北美傳來噩耗,獵鷹9號終止發射間諜衛星,再次給太空叉敲響警鐘
    隨著12月17日獵鷹9號運載火箭因為異常終止發射,是再次給太空叉公司敲響了警鐘,雖然太空叉公司在2020年的27次發射中都是取得了成功,但是其中是問題不斷,獵鷹9號運載火箭多次出現在發射前終止發射的情況。獵鷹9號運載火箭是太空叉公司的頂梁柱,承擔了太空叉公司幾乎所有的航天發射活動,根據全球防務觀察統計的資料,迄今太空叉公司的獵鷹9號運載火箭已經有101次發射,其中只有1次失敗的紀錄。
  • 超150人傷亡,黎巴嫩大爆炸,敲響化學安全的警鐘
    新聞黎巴嫩大爆炸,敲響化學安全的警鐘黎巴嫩大爆炸令人痛惜,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從2020年新年前夕到現在我們都一直關注著新冠疫情,關注著生物安全,但化學安全其實也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起碼應該有所了解。化學品的危險性取決於其物理、化學性質及其與生物體的相互作用。
  • 冰川消融,人類環保的警鐘已經敲響!
    地球早已為我們敲響警鐘,南北極的溫度都在不斷升高,其餘地方更是如此了。我國地形呈三級階梯狀,西藏地區地形為高,氣溫也極低,但近幾年來,西藏阿里地區也都已多次發生冰崩事件。根據有關數據統計,我國冰川面積已經減少了12442.4平方公裡,佔冰川總面積的20.6%,這說明我國五分之一冰川已消融,幾十年間,我國冰川整體萎縮了12442.4平方公裡,佔總面積的20.6%。這數據著實令人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