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一進洮南府,先吃二兩土。白天吃不夠,夜裡接著補」……這些曾經流傳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區的順口溜,生動形象地描述了過去風沙肆虐、生態環境惡劣,人們生產、生活極其艱辛的情形。
吉林省通過持續開展40年的「三北」防護林工程和20年的「綠化美化吉林大地」規劃,中西部地區實施了大規模的造林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工程,極大改善了生態環境。沙地變綠洲的夢想正在變為現實。
圖片來源:網絡
位於吉林、遼寧、內蒙古交界處,地處科爾沁沙地東緣的雙遼市,現在已是林成網、田成方,數萬畝的防風固沙林帶,數百公裡的護路、護岸林,成了「南成一片、北連一線」的整體格局,庇護著萬頃良田,形成了堅固的生態屏障。
截至2019年,雙遼市森林覆蓋率已達15.8%。昔日滿目的流動沙丘、漫天的風沙已成為歷史,如今這裡草美林豐,景象喜人。
雙遼市林業局局長姜佐權介紹,長期以來,當地將造林綠化視為改善生態、保障民生的大事來抓,樹起了加快經濟社會全面振興的綠色屏障。昔日「風起沙滿天,10米不見人」的景象一去不復返,肆虐一時的「風剝地」已成為歷史。
圖片來源:網絡
「雙遼市林網產生的林間小氣候,改善了農田種植環境,促進了增產增收,糧食產量由每公頃1.3萬斤增長到現在的每公頃1.8萬斤。」姜佐權說。
今年是吉林省實施「第二個十年綠化美化吉林大地規劃」和「吉林省防沙治沙規劃」的收官之年。吉林省林草局生態修復處處長劉國彪介紹,10年來,吉林省以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為依託,開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封原育草,一個大型的防護林體系在西部地區初步形成,持續保持「綠進沙退」的進攻趨勢。
截至目前,吉林省已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積398萬畝,超額完成了規劃治理任務,取得了階段性成效。近期沙化土地監測結果表明,吉林省沙化土地治理面積大於自然沙化面積,昔日「沙進人退」正在向「人進沙退」逆轉。(作者 高楠 趙冷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