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沁沙地是我國北方四大沙地之一,歷史上曾經是水草肥美的草原,但由於長期的人為破壞和自然災害的因素,植被受到破壞,看到的景象是死寂一般的沙坨子。
吉林省通榆縣同發鄉新合屯,地處科爾沁沙地東部邊緣。在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裡,生活著一對特別的父女。他倆紛紛放棄了穩定舒適的工作,將所有的青春熱血傾注到治沙事業中,只為找回夢想中的科爾沁草原。
這名父親叫做萬平,女兒名叫萬曉白。
萬平:賠錢治沙的孤膽英雄
故事從30年前說起。那時候,年輕的萬平剛來這邊下鄉當知青。當時的科爾沁還是一片草原,風吹草低見牛羊。鄉親們對這位小知青格外呵護,把家裡好吃的給他吃。在這裡萬平也找到了愛情,成了當地女婿。
時間一晃30年過去了,2000年,作為松原市長山熱電廠環保工程師的萬平重回通榆,發現這裡黃沙漫天、鹽鹼遍地,日夜思念的鄉親們在日漸貧瘠的沙地上勞作,心情分外凝重。
為了找回記憶中的場景,幫助鄉親們重新過上水草豐美的日子,47歲的萬平狠心辭了工作,帶著用半輩子攢下來的30萬元積蓄,承包了新合屯西邊100公頃的沙地,開始自費治沙。
治沙的頭幾年很難,因為沒有經驗,幾乎所有人都以為治沙就是種樹,萬平自然也不例外。2001年春天,他帶著村民走進沙坨,每天挖坑栽樹,栽下5000棵楊樹和20000棵沙棘。由於乾旱高溫,全軍覆沒,他也生了一場大病,幾次暈倒在沙地裡。
就這樣經歷了一次次慘痛失敗後,萬平逐漸摸清了自然規律,改單純種樹為先挖方格鋪草埋草。他圍起4000米的圍欄,禁牧還草、恢復植被。
可是這樣一來,花費的錢就更多了。幾年下來,萬平不僅將辛苦積攢的30萬元花完了,抵押了父親在長春的房子,還借遍了周圍的親朋,最多時甚至欠債70多萬元。
萬曉白:為治沙事業注入新活力
2006年,在寧波市工作的萬曉白,在得知父親的情況後,毅然辭去了教師工作,帶著剛滿周歲的女兒回到父親身邊,開始全職陪父親一起治沙。
沒有保險,沒有假期,每月只有800元「工資」,做著一份「看不到希望」的工作,儘管別人都不理解,但萬曉白卻認為:「做環保是一份大有作為的事業,它的收益在長遠的未來。」
也就在這一年,為獲得更多的志願者和資金支持,父女倆註冊成立了吉林省第一個民間環保公益組織——通榆縣環保志願者協會,並為協會撰寫項目策劃書,募集資金。
不同於父親孤膽英雄式的治沙方式,在萬曉白看來,環保不需要像「苦行僧」一樣,治沙也不是簡單的個人行為和家族事業,而是公益事業,需要更多人參與。為此,她邀請企業家和都市白領進入示範區,體驗環保工作,讓更多人了解他們的事業,還跑到北京、上海,尋找企業和基金會募集資金。
越來越多的人參與捐款,支持他們的環保夢想。許多大學生自發加入志願者的行列。全國已有200多所大學的4000多名大學生來這裡做志願服務。
萬平父女還探索可持續農業發展,致力於讓治沙事業產生效益。他們用恢復的草原邀請村民們養草雞、放牛,置換他們的沙地,撂荒養護。越來越多的村民嘗到了綠色發展的甜頭,開始自覺加入到沙地還草的行動中來。這給了萬平父女莫大的信心與肯定。
綠色發展需要傳承與創新
一晃十多年過去了,萬平父女二人成功恢復科爾沁沙地3000畝,保護耕地4000畝,植被覆蓋率達95%,3萬棵楊樹栽種成活。在這片生態示範區內,沙地已變成綠洲,現有植物260種。
隨著綠色的恢復,沙地的原生動物也出現了,先是有了小小的田鼠和蛇,後來竟跟來了雄健的蒼鷹、機靈的獾子和狡猾的狐狸,再後來就是一窩一窩的鵪鶉,一群一群的野雞,一跳一跳的野兔……回歸的野生動物已達到300多種。
生態恢復、荒漠治理是世界級難題,而中國又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積大、受風沙危害嚴重的國家,靠一個人、一個家庭的力量,遠遠不夠。綠色發展,需要的不是一個人的努力,而是全民族的共同努力。綠色的夢想,更應該代代傳遞。萬平父女倆的故事,值得我們反覆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