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倆雙雙放棄工作,苦戰荒漠20年,終將沙地變綠洲!

2021-01-09 綠動未來e起來

科爾沁沙地是我國北方四大沙地之一,歷史上曾經是水草肥美的草原,但由於長期的人為破壞和自然災害的因素,植被受到破壞,看到的景象是死寂一般的沙坨子。

吉林省通榆縣同發鄉新合屯,地處科爾沁沙地東部邊緣。在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裡,生活著一對特別的父女。他倆紛紛放棄了穩定舒適的工作,將所有的青春熱血傾注到治沙事業中,只為找回夢想中的科爾沁草原。

這名父親叫做萬平,女兒名叫萬曉白。

萬平:賠錢治沙的孤膽英雄

故事從30年前說起。那時候,年輕的萬平剛來這邊下鄉當知青。當時的科爾沁還是一片草原,風吹草低見牛羊。鄉親們對這位小知青格外呵護,把家裡好吃的給他吃。在這裡萬平也找到了愛情,成了當地女婿。

時間一晃30年過去了,2000年,作為松原市長山熱電廠環保工程師的萬平重回通榆,發現這裡黃沙漫天、鹽鹼遍地,日夜思念的鄉親們在日漸貧瘠的沙地上勞作,心情分外凝重。

為了找回記憶中的場景,幫助鄉親們重新過上水草豐美的日子,47歲的萬平狠心辭了工作,帶著用半輩子攢下來的30萬元積蓄,承包了新合屯西邊100公頃的沙地,開始自費治沙。

治沙的頭幾年很難,因為沒有經驗,幾乎所有人都以為治沙就是種樹,萬平自然也不例外。2001年春天,他帶著村民走進沙坨,每天挖坑栽樹,栽下5000棵楊樹和20000棵沙棘。由於乾旱高溫,全軍覆沒,他也生了一場大病,幾次暈倒在沙地裡。

就這樣經歷了一次次慘痛失敗後,萬平逐漸摸清了自然規律,改單純種樹為先挖方格鋪草埋草。他圍起4000米的圍欄,禁牧還草、恢復植被。

可是這樣一來,花費的錢就更多了。幾年下來,萬平不僅將辛苦積攢的30萬元花完了,抵押了父親在長春的房子,還借遍了周圍的親朋,最多時甚至欠債70多萬元。

萬曉白:為治沙事業注入新活力

2006年,在寧波市工作的萬曉白,在得知父親的情況後,毅然辭去了教師工作,帶著剛滿周歲的女兒回到父親身邊,開始全職陪父親一起治沙。

沒有保險,沒有假期,每月只有800元「工資」,做著一份「看不到希望」的工作,儘管別人都不理解,但萬曉白卻認為:「做環保是一份大有作為的事業,它的收益在長遠的未來。」

也就在這一年,為獲得更多的志願者和資金支持,父女倆註冊成立了吉林省第一個民間環保公益組織——通榆縣環保志願者協會,並為協會撰寫項目策劃書,募集資金。

不同於父親孤膽英雄式的治沙方式,在萬曉白看來,環保不需要像「苦行僧」一樣,治沙也不是簡單的個人行為和家族事業,而是公益事業,需要更多人參與。為此,她邀請企業家和都市白領進入示範區,體驗環保工作,讓更多人了解他們的事業,還跑到北京、上海,尋找企業和基金會募集資金。

越來越多的人參與捐款,支持他們的環保夢想。許多大學生自發加入志願者的行列。全國已有200多所大學的4000多名大學生來這裡做志願服務。

萬平父女還探索可持續農業發展,致力於讓治沙事業產生效益。他們用恢復的草原邀請村民們養草雞、放牛,置換他們的沙地,撂荒養護。越來越多的村民嘗到了綠色發展的甜頭,開始自覺加入到沙地還草的行動中來。這給了萬平父女莫大的信心與肯定。

綠色發展需要傳承與創新

一晃十多年過去了,萬平父女二人成功恢復科爾沁沙地3000畝,保護耕地4000畝,植被覆蓋率達95%,3萬棵楊樹栽種成活。在這片生態示範區內,沙地已變成綠洲,現有植物260種。

隨著綠色的恢復,沙地的原生動物也出現了,先是有了小小的田鼠和蛇,後來竟跟來了雄健的蒼鷹、機靈的獾子和狡猾的狐狸,再後來就是一窩一窩的鵪鶉,一群一群的野雞,一跳一跳的野兔……回歸的野生動物已達到300多種。

生態恢復、荒漠治理是世界級難題,而中國又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積大、受風沙危害嚴重的國家,靠一個人、一個家庭的力量,遠遠不夠。綠色發展,需要的不是一個人的努力,而是全民族的共同努力。綠色的夢想,更應該代代傳遞。萬平父女倆的故事,值得我們反覆回味。

相關焦點

  • 各地林草頭條|甘肅金塔嬗變:荒漠漸生林木 沙地亦可淘金
    各地林草頭條|甘肅金塔嬗變:荒漠漸生林木 沙地亦可淘金 2020-05-29 13: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吉林:沙地變綠洲的夢想正在變為現實
    吉林省通過持續開展40年的「三北」防護林工程和20年的「綠化美化吉林大地」規劃,中西部地區實施了大規模的造林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工程,極大改善了生態環境。沙地變綠洲的夢想正在變為現實。
  • 科學用鹹水也能讓荒漠變綠洲
    在聯合國督導下,一些國家已經歷了幾十年的全球鹹水分布狀態以及儲量調研。20世紀60年代,前蘇聯發現生活在鹽水中杜氏藻(鹽藻)生長繁殖快,在條件適當情況下,可大量合成β-胡蘿蔔素,同比超出胡蘿蔔500倍。
  • 炸開喜馬拉雅山,荒漠變綠洲?當初是誰提出的,現在進展如何
    片中,牟其中又提到了當年自己的幾個宏大目標,其中一個就是,炸開喜馬拉雅山,荒漠變綠洲,一時間,這一話題再次引發網友關注。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有趣的話題。喜馬拉雅山脈很「年輕」,據地質考察證實,早在20
  • 杭州一對父女雙雙染上多年未見的血吸蟲病
    原因要追溯到一年前,父女二人回湖北老家的一次遊泳經歷。  反覆發燒出皮疹竟發現血吸蟲  這一年來,女孩冉冉總是發燒、出皮疹,用了普通抗菌素治療,病情還是反反覆覆。這幾天放暑假,冉冉又燒了起來,到餘杭區當地醫院檢查後,醫生懷疑感染了寄生蟲,將情況上報給了區和市疾控部門。
  • 殷玉珍:30年堅守,沙漠變綠洲
    不毛之地變綠洲雖然對在貧瘠的沙漠中種樹一無所知,但殷玉珍還是決定一試。她和丈夫在地窯前種下了第一批樹,澆水、防沙,用心地呵護著每一棵樹苗。可事情遠沒有她想像得簡單:好不容易栽下的樹苗,一陣大風吹過,就幾乎被拔起埋在沙地裡。種了埋,埋了種,歷經了冬寒春旱之後,栽種的600多棵樹,只活了10多棵。但就是這10多棵樹,讓不服輸的殷玉珍看到了希望。
  • 橡橡皮筏折槳漂向深海 父女倆驚魂六小時(圖)
    傍晚6時42分,李勁松的父親和妻子久久不見父女倆返程,急忙撥打110報了警。接到報警後 ,嶗山公安分局立即派青山邊防派出所的民警趕赴現場,組織了3艘漁船出海。經過3個多小時的營救,其中一艘漁船在仰口浴場附近找到了順流漂回來的父女倆。晚上10時許,李勁松和女兒在海上漂了6個小時後終於上了岸。
  • 「綠劍」釘住了沙窩窩——內蒙古、陝西沙漠(沙地)生態修復治理...
    通遼市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沙地面積4199萬畝,佔科爾沁沙地總面積的54%,是我國沙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在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茂道吐蘇木的公音浩饒嘎查,86歲的村民格日樂是一位有著20多年治沙經歷的治沙模範。格日樂奮戰的地方叫「白音茫哈」,意為「豐富的沙子」。
  • 聚焦|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以水為「墨」勾畫我區生態可...
    曾經,孔雀河因河道斷流,乾涸的河道超過600 公裡,以胡楊林為主的荒漠河岸林生態系統因此而嚴重衰敗。通過多年治理,如今,孔雀河地下水水位由之前10米到15米,抬升到4米到10米。曾經因缺水而死亡的植被,正慢慢開始復甦,重新煥發生機…… 這是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荒漠與綠洲生態實驗室)科研人員開展水資源利用,改善新疆荒漠和綠洲生態系統的一個縮影。
  • 科學網—讓鹽鹼荒漠變綠洲
    幾十年來,由於找不到合適的種源,鹽鹼地作為一種寶貴的土地資源被浪費。邢軍武指出:「如果能在鹽鹼地上種植適應鹽鹼的植物,既可以改良土壤,又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2011年,邢軍武團隊成功嘗試在乾旱的高鹽鹼環境裡,大規模種植鹼蓬和其他鹽生植物,他看到了逐漸消除裸露的鹽鹼荒漠的希望。 於是,邢軍武更加堅信,鹽鹼地上是可以種蔬菜的,鹼蓬就是其中之一。「我國有16億畝以上的鹽鹼地,如果鹽鹼地被利用起來生產作物,耕地面積將翻近一倍。」 邢軍武還表示,在鹽鹼地上不僅能種出蔬菜,還能對這些作物進行深加工,建立起高效鹽鹼農業產業。
  • 30年努力大批荒漠變綠洲,我方為世界樹立榜樣,印度卻來「邀功」
    國家在荒漠的治理上,也給世界各國樹立了一個不錯的榜樣。中國荒漠的治理計劃,早在30年前就已經開始了,當時就已經開始大量的投入資金,人力。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終於有所收穫。被譽為全世界移動速度最快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停下了腳步,有5萬畝的沙漠都變成了綠洲。甚至有的區域,已經可以耕種了。當國內外都在為這件事歡呼的時候,一個不好的聲音插了進來。
  • 中國用30年將沙漠「變」綠洲,如今出現這種東西,看了讓人心寒
    中國用30年將沙漠「變」綠洲, 如今出現這種東西,看了讓人心寒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其中也有大量的沙漠地區,在這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沙漠就佔了70%平方公裡。特別是在中國的西北地區,這裡有大片的沙漠,雖然沙漠風光非常讓人震撼,但是也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很大的困擾,特別是周邊的一些城市經常會受到沙塵暴的困擾,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和工作。
  • 庫布其沙漠治理:讓沙漠都變綠洲,那是違背自然規律
    庫布其沙漠治理實踐帶來治沙新認識——  讓沙漠都變綠洲,那是違背自然規律  日前,中央媒體聯合採訪團在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的庫布其沙漠中進行了深入體驗採訪,在沙漠無人區的億利資源集團治理現場,科技日報記者看到了一排排疏密有致的防風固沙林,多灌木、少喬木,行走其間,只感覺到風
  • 考察紀實∣中國北方沙漠焉何變綠
    「中國奇蹟:這個沙漠即將消失」、「喜報:毛烏素沙漠即將從陝西版圖消失」和「NASA衛星圖顯示塔克拉瑪幹沙漠在變綠」等,更是頻頻見諸報端。基於近20年的實地考察,從巴丹吉林沙漠、毛烏素沙地等自然景觀的變遷來看,筆者認同中國北方沙漠變綠已是不爭的事實。
  • ...誓把「黃龍」變綠洲——甘肅郭萬剛騰格里沙漠南緣生態治理…
    【弘揚林草時代精神•二】子承父業40年堅守 誓把「黃龍」變綠洲——甘肅郭萬剛騰格里沙漠南緣生態治理… 2020-11-16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父女同時患上肺炎,體內查出可怕寄生蟲!這樣吃真的很冒險
    20多歲的小李姑娘,最近與父親因先後出現胸悶、胸腔積液等嚴重「肺炎」症狀進入醫院,後輾轉到浙江省人民醫院進一步查實,讓他們痛苦、驚嚇的蹊蹺「肺炎」,竟是父女倆都喜歡的一種水產品製作的美味所引起。父女皆被一盤美味擊倒「因同一種病,父女結伴住醫院,還很少遇到。」
  • 沙漠變綠洲,首個即將消失的沙漠,彰顯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勤奮
    2.人為原因 在秦漢時期,這裡水草豐茂,曾是古代一個重要的經濟城市,但後來因為戰爭,城市被摧毀,特別是唐朝以來,中原內亂不止,對此區域治理減弱,草原逐漸變成了沙地總而言之,惡劣的氣候條件,加上人為破壞,讓這個曾經的青青草原變成了荒漠。
  • 撒哈拉沙漠要變綠?科學家:或23000年重複一次,曾是河馬的故鄉
    沙漠綠洲並非亙古不變:沙漠變綠洲真不是天方夜譚,只不過以人類的壽命長度來說,當然沒有機會親眼目睹哪個大沙漠從寸草不生的荒漠,變成了長滿參天大樹的森林綠洲。儘管沙漠中沒有太多我們肉眼可見的生命,但是夜幕降臨之後,這些荒漠中就會竄出許多白天看不到的動物。但是,沙漠並不是永遠的沙漠,比如現在的撒哈拉沙漠就曾經是綠洲,也是當時河馬、野牛和大象等動物的生活棲息地。沙漠再次變綠還有多少年?客觀來說,就沙漠的自然環境,要想通過人力來逆轉並不現實,而原因也不只是成本那麼簡單。
  • 把喜馬拉雅山炸開一個口子,能讓西北沙漠變綠洲?專家:想法很好
    自古以來,無邊無際的綠洲對人類來說象徵的都是希望與未來。《呂氏春秋》中記載:「廣平曰原,郊外曰野 。」 綠洲主要是指水資源豐富的山麓地帶,那裡水草豐美,土壤肥沃,非常適合人類繁衍生息,因此,綠洲慢慢地形成了。然而,同樣曠闊無垠的荒漠代表的則是荒涼與冷寂。《元經傳》中寫道:「臣霄吟荒漠,痛心長路。」可見,荒漠一直以來都是與悲傷的情緒一同出現在藝術表達中的。
  • 巴西雨林退化成荒漠,這對夫婦用20年種下200萬棵樹重現一片綠洲
    1969年他決定圍繞巴西,在其周邊國家進行旅行,1977年,他開始了他的第一個大型項目《另一個美洲》,前後探訪了百餘個部落,並花了八年時間在南美走走停停。薩爾加多記憶中的雨林退化成了荒漠,曾經伴隨著他童年一起長大的動物們也隨著雨林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