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藍光」這個詞仿佛越來越多,小到薄薄的一塊手機膜,大到電腦電視的顯示屏,包括我們平時戴的眼鏡。越來越多的「防藍光」產品走進了我們的生活,似乎「防藍光」已經成為了商家推廣自家產品的一個特色標籤。
這個問題引起人們的重視是因為隨著電子設備和LED光源增加、大家每天直視藍光的時間增加了,藍光危害也就成了人們關注和爭論的話題,甚至有的人談到藍光就像遇到X光輻射一樣唯恐避之而不及。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關於「藍光危害」這個問題,藍光是不是真的對人體有傷害,我們又該如何避免呢~
首先,我們得先弄清楚一個問題,藍光是什麼,是不是所有的藍光都有害?在光學頻譜(光譜)中,複色光經過色散系統分光後的單色光按波長(或頻率)大小而依次排列,波長範圍從小到大可以分為紫外區、可見光區和紅外區,其中小於380nm的紫外區和大於780nm的紅外區是人眼看不見的,我們可見的波段波長約在380~780nm之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可見光。
而我們所說的有危害的藍光,並不是指所有藍色的光,而是指在光譜中波長為400~450nm的具有較高頻率和能量的藍紫光,即高能短波藍光。該波長內的藍光會使眼睛內的黃斑區毒素量增高,嚴重威脅我們的眼部健康。
在2010年國際光學委員會年會中,世界頂尖光學專家一致指出:短波藍光具有極高能量,能夠穿透晶狀體直達視網膜。藍光照射視網膜會產生自由基,而這些自由基會導致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衰亡,上皮細胞的衰亡會導致光敏感細胞缺少養分從而引起視力損傷,而且這些損傷是不可逆的。
藍光對人眼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導致近視、白內障以及黃斑病變的眼睛病理危害和人體節律危害:
①損結構:高能短波藍光具有極高能量,能夠穿透晶狀體直達視網膜,引起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的萎縮甚至死亡,光敏感細胞的死亡將會導致視力下降甚至完全喪失,這種損壞是不可逆的。人眼中的晶狀體會吸收部分藍光漸漸混濁形成白內障,而另一部分的藍光會穿透晶狀體到達視網膜,這也是導致黃斑病變以及白內障的部分原因。
②視疲勞:由於藍光的波長短,聚焦點並不是落在視網膜中心位置,而是離視網膜更靠前一點的位置,要想看清楚,眼球會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引起視疲勞。長時間的視覺疲勞,可能導致人們近視加深、出現復視、閱讀時易串行、注意力無法集中等症狀,影響人們的學習與工作效率。
③睡不好:藍光會抑制褪黑色素的分泌,而褪黑色素是影響睡眠的一種重要激素,目前已知的作用是促進睡眠、調節時差,這也是為什麼有的人在睡前玩手機或者平板電腦,會造成睡眠質量不高甚至難以入睡的原因。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藍光是普遍存在的,除了太陽光,電腦顯示器、手機顯示屏、電視、浴霸、螢光燈、LED霓虹燈等都有背景光源,通過強大的電子流激發的光源中含有異常的高能短波藍光。比如在液晶顯示屏常用的LED背光中,由於背光需要白光的效果,所以業界使用藍色LED混合黃色螢光粉來形成白光(色光特性:互補色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可以得到白光。)由於藍色LED是一個主體硬體,因此這種白光中的藍色光譜就擁有一個波峰,長時間使用就形成了我們所說的有害藍光對眼睛中長期損傷的問題。
所以現在一些手機廠商選用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做顯示屏幕,OLED有機發光體中的固體微粒能自動發光,只要向電極中輸入電壓,激發層就能產生所需要的彩色光,產生的藍色光波段主要集中在460nm處,而非波長在400nm-450nm之間的有害藍光,能量較小,所以對人眼的危害也就更小。
雖說生活中的高能短波藍光無處不在,但大家也沒必要過分恐懼和擔憂,俗話說「拋開劑量談危害都是耍流氓」,只要在手機、電腦等使用過程中控制好時間,不要太長時間盯著屏幕看,適當地讓眼睛放鬆,改善用眼習慣,也能減少藍光所帶來的危害。
當然,對一些容易視覺疲勞、長期對著電腦屏幕工作,或者手機不離手、長期在此類光環境下作業的人,還是儘可能地採取一些防護措施為宜,比如選用一些支持防藍光軟體的電子產品、在醫生的指導下佩戴合格的防藍光眼鏡等。自己選購也要注意甄別,市場上很多所謂的防藍光產品究竟能不能有效過濾較短波長的藍光,在犧牲了透光率和視覺質量後可能並不能起到真正的防藍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