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哺乳動物和鳥類往往以聰明著稱,它們大多時候都能佔據食物鏈的頂端,在自己的「領域」有著絕對的優勢。
但是環顧四周,你會發現真正佔領陸地的是昆蟲,在動物界,75%的物種屬於昆蟲,天空陸地它們無處不在。
不過在這裡要說明的是,昆蟲並不是佔據了地球,它們從未真正適應海洋環境。
反觀鳥類和哺乳動物,雖然看似佔領了更多的領地,從赤道到南北極,從2000米深海到數千米高空,到處都有它們的身影。
但是,種類卻都少的可憐,各自都只有幾千種,哺乳動物只佔動物界的0.4%,鳥類可能稍微多一點,但應該也不會超過1%。
更有意思的是,像人類這樣智慧,生存能力極強的物種,卻是人屬下的唯一物種!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有些生物群體包含大量的物種,而另一些則只有零星幾種呢?
昆蟲的成功
還是以昆蟲為例,它們是在4.8億年前進化而來的,現在還有100多萬種生活在地球上,佔據著令人難以想像的生態位。
為什麼昆蟲會這麼多樣化?這其實一直都是一個生物學難題,其中一個解釋是和地質年代有關,更古老的生物群體更多樣化,因為它們有更多的時間來積累更多的物種。
在以前這個解釋是非常主流的,不過人們很快發現,有一些物種即使在地球上生活了幾十億年了,也不會多樣化(比如古細菌界);同樣,有許多相對「年輕」的物種群體具有顯著的多樣性。
在生命的歷史中,植物的物種生成速率是動物的兩倍多,而複雜生物(多細胞真核生物)產生新物種的速率幾乎是簡單生物(原生生物和原核生物)的10倍。
這和有性生殖有關係,有性生殖出現後,地球的物種才真正開始爆發,在之前的文章裡我們講過,性別導致後代的多樣性,或者能保持基因的多樣性。
我們熟悉的大部分物種都是有性生殖,昆蟲也不例外,而且它們一次生殖的後代往往非常驚人,似乎它們就是「繁殖機器」。
陸地的生活方式有時候也更能創造物種多樣性,但是真正讓昆蟲成為物種主宰的是它們的食草的特性(大部分昆蟲是植食性)。
我們都是從燃燒的太陽那裡獲取能量,生產者(植物)獲取到能量後到達食草動物(初級消費者)的能量只有10%-20%,從太陽那裡獲取的總能量就是以這種方式在食物鏈中是逐級遞減(如下圖)。
獲得能量越多才有機會養活更多的種群,在動物中,昆蟲獲得能量算是最多的了,所以它們種群龐大。同時,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植物界比動物界龐大,因為它們是生產者。
這樣看來,聰明的大腦並不能當飯吃,誰有更多的糧食(能量)誰才是真正的主宰。
為什麼人類這麼孤獨?
現在回過頭來想一下我們自己——人類,為什麼我們會這麼孤獨,只剩下一個物種?
昆蟲成功的秘笈,我們幾乎都學會了,有性生殖、陸生,雖然雜食,但是我們更多還是以植物為食的。
我們可以看下更大類的生物群體——靈長目,現在普遍認為靈長類是在8000萬年前進化而來,現在共14科51屬560餘種,佔哺乳動物的5%左右,包括各種猴、猩猩,猿,以及人類。
總的來說,在這8000萬年裡幾乎所有的靈長類動物都滅絕了,滅絕是進化過程中的常態,據估計大約99%的生命已經消失。
到目前為止,最多樣化的靈長類動物是猴子,其他幾個科下面的物種都是比較孤獨的。
其實,就在4萬年前,我們人類與幾個關係密切的古人類共同生活在這個星球上,比如最有名氣的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也許還有馬鹿洞人,甚至還有非洲的遠古物種。
當時的地球大陸有點像《魔獸世界》,整個大陸有人類、矮人、精靈、狼人……等多個種族共存模式,他們在生態上相互制約,爭奪資源,偶爾甚至交配。
回到我們剛剛說的,為什麼現在只有一個人類呢?好吧,沒人知道,毫不誇張地說,這是人類起源的最大謎團,也是當今科學界最重要的難題之一。
但我們知道的是,我們人類屬於靈長類動物中一個極容易滅絕的群體。在短短的1-2萬年間,我們已經從至少17個物種(這是百科數據,實際要比這個多得多,有待發現)變成現在的一個。
在人類800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在任何一個時期肯定都有6個或更多的兩足猿共存,而現在只有我們了——智人種。
這就回到一個很有哲學性的問題:我們是誰?我們是要長期處於這種狀態,還是也會在一眨眼的時間裡在進化過程中消失?
最後
我在查閱資料的時候,還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其他大部分人種的滅絕,可能都是智人種(我們)造成的,我們的祖先在和其他人種爭奪資源的時候把他們都團滅了。
進入人類世以來,我們對環境的影響越來越明顯,許多物種因此滅絕,有人甚至認為我們現在已經處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段。
好像同樣的可能會繼續上演,這次我們滅絕的可能不僅是自己的近親,還有遠房親戚,我們現在很孤獨,以後只會更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