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育兒指南看多了之後,你就會發現,指南真的就只是指南,因為完全按照指南來,你壓根就找不著北。作者:葉月幽;來源:葉月幽(ID:yeyueyou168)。
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很多媽媽們會發現,自從有了孩子,似乎生活就不是自己的了。隨便哪一個親戚長輩,七大姑八大姨,甚至街坊鄰居,都可以對我們帶孩子的方式指手畫腳、品頭論足,「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似乎所有的語言都暗示著,養孩子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如果你覺得累,那是因為你做得不夠好。這些言論的出發點是好的,也並非毫無道理。但這樣的宣講,無形中給父母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似乎只要孩子有哪一點表現不好,就會被貼上「熊家長」的標籤,無臉見人。
然而,如果把父母親也看成是一種職業的話,那和其他職業相比,養育一個孩子,真的可以算是世界上最困難的工作了——一個吱哇亂叫的小傢伙就這麼突然出現,沒有任何說明書,自帶的最常見運行程序就是哭,怎麼會不叫新手爸媽們手忙腳亂呢?於是乎,各種專家說、理論說、書上說、長輩說就如狂轟濫炸一般,讓人無所適從。
各種育兒指南看多了之後,你就會發現,指南真的就只是指南,因為完全按照指南來,你壓根就找不著北。我有個朋友的女兒,比較安靜內斂,情感豐富,同時也很敏感。朋友看到孩子的行為,總覺得和自己想像中不一樣,於是就去對照那些育兒書籍,想看看這孩子究竟有什麼問題。在比對了一條條數據資料之後,她得出了一個結論,這孩子安全感不足。於是就整天憂心忡忡:這孩子到底是有什麼心理陰影?是我造成的嗎?根據「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理論,我已經耽誤了她一生了嗎?「餵奶真的那麼影響安全感嗎?我只餵了幾個月怎麼辦?」「我曾經用哭聲免疫法,把孩子關進黑屋子。這可怎麼辦?有什麼辦法能彌補嗎?」「我在孩子三歲之前曾經離開過他一段日子,結果他現在真的很缺乏安全感。我後悔死了,我該怎麼辦?」
在一些有關哺乳和斷奶、哄睡和分床、工作和家庭的微博下,可以看到為數眾多的媽媽在自責、擔憂、糾結、恐慌。我們往往對父母不太寬容,尤其是隨著新育兒理念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重要性,於是各種言論和理念就開始偏向於對父母的「高標準」、「嚴要求」。曾經在跟隨一個家長團參觀一所幼兒園的時候,園長全程都在言之鑿鑿地宣講:「如果父母這樣做了,孩子就會怎樣;如果你們這樣,孩子就會受到什麼樣的傷害,就完不成對自己的構建,就會人格缺失……」聽著她慷慨激昂的話語,再看看周圍媽媽們頭點得像雞啄米一樣,小心翼翼地請教自己哪裡做錯了,以後就拜託老師了,給老師添麻煩了……然而,是不是從根本上完全避免父母給孩子帶來的不良影響,孩子就再也不會受到父母不當言行的傷害了,幼兒園就可以獲得一個純潔無暇的孩子了?
將孩子的所有問題都歸結於父母,這是一種簡單粗暴且不負責任的邏輯。且不說孩子天生自帶的精神內核決定了他就不會是一張白紙,任你塗抹。只要整體給到孩子的愛充足,即便就是父母的某些行為對孩子造成了一些影響,我也不覺得這就是一件無法挽回、不可饒恕的罪過。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完美媽媽,對孩子只有滋養沒有傷害,似乎這樣就可以成就孩子幸福快樂的一生,
這種想法,其實也是一種自戀。「如果我不逼著孩子學習,他就考不上好中學,就進不了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就娶不到好媳婦,就過不上好人生。」這樣的邏輯,想必大家都能看出問題。現在很多媽媽擔心的是:「如果我不能無條件對待孩子,孩子就不自由了;如果我不能控制情緒,孩子就有心理陰影了;如果我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就阻礙孩子發展了,孩子就不幸福了。」有時候我們會自責:「這種低級錯誤就不應該犯啊!」可是我們回過頭去想一想,哪種錯誤是「應該」犯的呢?你會發現,所有錯誤都是不該犯的,所以,你是在要求自己永遠正確。為人父母,其實是我們和孩子彼此陪伴、共同成長,而不是讓自己成為完美的化身,時時刻刻保持正確。這世上沒有什麼是「必須」要怎樣的,一旦陷入「必須」的執念裡,我們就會給自己設立很多的標準和規條。如果達不到,就會因為擔心自己傷害了孩子而焦慮不安,或者因為自己沒有做到而後悔自責。如果父母總是陷在這樣的情緒裡,那麼即便是一直陪伴在孩子身邊,孩子也感受不到平安和寧靜。我們總是說,愛孩子,如其所是。那麼我們對待自己,是否也能如自己所是呢?我們能不能接受,自己就是有時候做不到呢?
內省的首要步驟是自我觀察,看到自己的舊有模式,你才能有新的選擇。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只觀察,不評判。親愛的媽媽們,你們當初所做出的選擇,都是當時的你們所能做出的最好選擇。不是因為你們做得不夠好,而是可能因為當初你們沒有獲得足夠的資源。但在那個時候,你是真的沒有辦法再堅持了,否則你一定會堅持的。你盡了自己的最大能力給了孩子愛和關照,所以請不要自責、內疚、後悔。不必給自己貼上負面的標籤,也不必自責甚至有罪惡感。指責自己過去「應該」怎樣並沒有建設性意義,重要的是你現在怎樣,以及你想去往何方。我們無法將已經做出的選擇重來,但我們可以在下一次選擇中做得更好。我始終覺得,人生是一個逐漸強大的過程,而不是一個改錯的過程。所以我們可以看看,自己有哪些做得好的地方,哪些地方還可以更好,然後朝著那個方向去努力。請相信每一個生命都有內在成長的動力和自我完善的能力,放下困擾我們的種種焦慮,把注意力放在建設性的成長和改進上,而不是在對自己的否定和內疚中消耗自己。成為父母后,我們忽然發現好像有那麼多的東西要去學習,要去成長,但我們不是去學習所有的理論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去愛。我們不斷學習、實踐、成長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孩子,而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我們不知道孩子將來會遇上什麼樣的人,發生什麼樣的事,過上什麼樣的生活。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自尊、自律、自愛,在對待他人時善良正直,在艱難困苦時不輕言放棄,在面對人生時謙遜豁達,以及發自內心的樂觀向上。孩子選擇了你,就是為了引領你成為他最好的父母。
作者簡介:葉月幽,兩個男孩的媽媽;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資深家庭教育講師;薩提亞模式認證治療師;著有《看不見的養育,看得見的成長》。新浪微博:葉月幽。微信公眾平臺:葉月幽。
只有更好地理解教育,才能更好地養育孩子
《藍橡樹·教育日曆2020》
正式發售
▼▼▼
掃描下方二維碼參加團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