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醜但很會「吃軟飯」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這在看顏值的人類社會,似乎不太容易發生,但在魚界卻是有可能的。
這樣的事情,就發生在今天的主角——鮟鱇魚身上。
鮟鱇魚,圖片來源 Flickr
我是你對醜的所有想像
當生活在幽深而黑暗的海底時,總有些生物開始在長相上放縱自己。
鮟鱇(ān kāng)魚——一種可以競爭「地球最醜生物」榜單之王的選手,就這樣猝不及防闖入我們的視線。
鮟鱇魚本魚,圖片來源 Flickr
雖然長相漫不經心,但鮟鱇魚是絕對的技術流派。
為了在黑暗的深海中捕獲獵物,有些鮟鱇魚在頭頂長出了一盞精緻的小燈,這根棒狀發光物被稱為「擬餌」,它就像一根掛著誘餌的釣竿一樣可以用來引誘獵物,因此鮟鱇魚也叫做燈籠魚。
並非所有的鮟鱇魚都具有「釣竿」 ,也並非所有的「釣竿」上都具有發光器。一些生活在淺海海域的鮟鱇魚不僅沒有「擬餌」,甚至還長相可人,被當做觀賞魚飼養。
看來生活在深海是真的可以「為所欲為」,想怎麼長就怎麼長啊。
觀賞鮟鱇大斑壁魚(Antennarius maculatus),圖片來源環境資訊中心網
鮟鱇魚在英文中統稱為Anglerfish,意為會釣魚的魚,屬於輻鰭魚綱鮟鱇目。鮟鱇目是一個龐大的家族,目前認為共包含18個科340個種,廣泛分布於世界各海域。
鮟鱇魚多數生活在遠離大陸架的深海中,營底棲生活,被稱為深海鮟鱇。
科學家們曾在海平面下3000米發現過鮟鱇魚的分布,漆黑的環境中,閃耀的頭頂光環幫助深海鮟鱇成為了海底行走的燈誘達人。
死了都要愛,犧牲免疫不算什麼
讓鮟鱇魚成功出圈的除了肆意的長相,還有它們驚世駭俗的交配方式。
當19世紀的科學家們試圖對鮟鱇魚進行研究和分類時,發現捕獲的角鮟鱇亞目下的樣本都是雌性,完全沒有看到雄性的身影。
同時,也會偶爾捕獲一些身體結構相似的魚,但體型非常小,只有6-7毫米,被認為是鮟鱇幼魚。
直到20世紀初,當科學家們對附著在雌魚身上的幼魚進行解剖時,才發現這其實是雌魚的伴侶。
圖片來源 Science on Youtube
雄性鮟鱇魚從出生開始,就踏上了尋找雌魚的漫漫徵途。一旦發現雌魚,它們當即就會墜入愛河,並且一口咬住雌魚。
緊接著兩條魚的皮膚組織會融合,它們的循環系統最終也會連接在一起,使這條雄魚最終成為雌魚的一部分。只要雌魚存活,雄魚就可以一直維持生命,這種特殊的交配方式被稱為「性寄生」。
雖然付出了被分享營養的代價,但雌性鮟鱇並沒有排斥這樣的寄生行為,一些雌性鮟鱇種類甚至可以同時接受8隻雄性的附著。
但並非所有的雄性鮟鱇都是這樣的「軟飯男」,一些鮟鱇雄魚在抓住雌性後並不會發生融合,二者在完成受精後雄魚即會離開。
交配中的雌雄鮟鱇魚,圖片來源 imgur
在廣闊而黑暗的深海尋找交配對象並不是一件易事,鮟鱇魚的「性寄生」策略被認為是一種高效的繁殖策略。
海底食物資源匱乏,雄性會儘量減少生長的成本,並發展出高度專業化的嗅覺器官來儘快發現可以交配的雌性。
而一旦發現雌性,共生無疑是一種可以最大化減少生存成本的途徑,並且,永久的融合可以讓雄性多次提供精子資源。
不過若想以上融合過程順利進行,需要鮟鱇魚放棄一些必要的免疫功能,來保證在融合時二者不會發生免疫排斥反應。
研究發現,具有雌雄融合現象的鮟鱇魚種類缺乏關鍵的免疫系統基因,這種缺陷使得鮟鱇魚可以在組織融合的時候放棄免疫識別,但同時它們也改進了先天的免疫系統機能,來保護自己不受病原微生物感染。
你知道它們為了找對象有多努力嗎?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雖然鮟鱇雄魚的婚姻聽起來已經是一部血淚史,但在廣闊海洋中尋覓自己的另一半,對大多數生物來說都絕非易事。因此,一旦機會來臨,它們往往會不惜代價全力以赴。
廣泛分布在溫帶以及熱帶海域的船鞘科動物和一些鮟鱇種類一樣,都具有明顯的兩性二態性(雌雄體型、形態差異極大)。雄船鞘體型遠小於雌性船鞘,並且雄性船鞘會將自己的一隻腕足特化成生殖肢,稱為莖化腕(hectocotylus)。
當雄性船鞘遇到命中注定的她時,便會精準制導,自斷生殖肢並將它發射出去釘在雌性身上,在這一生一次的交配使命完成以後,雄性便會默默死去,生殖肢則代替它永遠留在雌船鞘體內。
雌性船鞘,圖片來源 flicrk
無論是「性寄生」還是彈射生殖肢,多樣化的交配方式是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尋找到的最佳繁殖策略。
雖然這樣的故事頗有些悲情色彩,但高效且目的明確的繁殖方式無疑保證了遺傳物質的成功傳遞。
動物有動物們各自的生存智慧,雖然很多行為在我們看來有些奇特,但在它們的世界,一切都是合理的!
參考文獻:
[1] Theodore W. Oceanic Anglerfishes: Extraordinary Diversity in the Deep Se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9. ISBN 978-0-520-25542-5.
[2] Anglerfish. National Geographic. 10 September 2010. Retrieved 18 April 2018.
審核專家:李維陽,知名科學科普作家
蝌蚪五線譜原創文章/轉載註明來源
責編/Sirens
向左滑動,查看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新媒體傳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