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性鮟鱇魚:同時被8個「軟飯男」寄生是什麼體驗?

2020-12-06 蝌蚪五線譜

很醜但很會「吃軟飯」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這在看顏值的人類社會,似乎不太容易發生,但在魚界卻是有可能的。

這樣的事情,就發生在今天的主角——鮟鱇魚身上。

鮟鱇魚,圖片來源 Flickr

我是你對醜的所有想像

當生活在幽深而黑暗的海底時,總有些生物開始在長相上放縱自己。

鮟鱇(ān kāng)魚——一種可以競爭「地球最醜生物」榜單之王的選手,就這樣猝不及防闖入我們的視線。

鮟鱇魚本魚,圖片來源 Flickr

雖然長相漫不經心,但鮟鱇魚是絕對的技術流派。

為了在黑暗的深海中捕獲獵物,有些鮟鱇魚在頭頂長出了一盞精緻的小燈,這根棒狀發光物被稱為「擬餌」,它就像一根掛著誘餌的釣竿一樣可以用來引誘獵物,因此鮟鱇魚也叫做燈籠魚。

並非所有的鮟鱇魚都具有「釣竿」 ,也並非所有的「釣竿」上都具有發光器。一些生活在淺海海域的鮟鱇魚不僅沒有「擬餌」,甚至還長相可人,被當做觀賞魚飼養。

看來生活在深海是真的可以「為所欲為」,想怎麼長就怎麼長啊。

觀賞鮟鱇大斑壁魚(Antennarius maculatus),圖片來源環境資訊中心網

鮟鱇魚在英文中統稱為Anglerfish,意為會釣魚的魚,屬於輻鰭魚綱鮟鱇目。鮟鱇目是一個龐大的家族,目前認為共包含18個科340個種,廣泛分布於世界各海域。

鮟鱇魚多數生活在遠離大陸架的深海中,營底棲生活,被稱為深海鮟鱇。

科學家們曾在海平面下3000米發現過鮟鱇魚的分布,漆黑的環境中,閃耀的頭頂光環幫助深海鮟鱇成為了海底行走的燈誘達人。

死了都要愛,犧牲免疫不算什麼

讓鮟鱇魚成功出圈的除了肆意的長相,還有它們驚世駭俗的交配方式。

當19世紀的科學家們試圖對鮟鱇魚進行研究和分類時,發現捕獲的角鮟鱇亞目下的樣本都是雌性,完全沒有看到雄性的身影。

同時,也會偶爾捕獲一些身體結構相似的魚,但體型非常小,只有6-7毫米,被認為是鮟鱇幼魚。

直到20世紀初,當科學家們對附著在雌魚身上的幼魚進行解剖時,才發現這其實是雌魚的伴侶。

圖片來源 Science on Youtube

雄性鮟鱇魚從出生開始,就踏上了尋找雌魚的漫漫徵途。一旦發現雌魚,它們當即就會墜入愛河,並且一口咬住雌魚。

緊接著兩條魚的皮膚組織會融合,它們的循環系統最終也會連接在一起,使這條雄魚最終成為雌魚的一部分。只要雌魚存活,雄魚就可以一直維持生命,這種特殊的交配方式被稱為「性寄生」。

雖然付出了被分享營養的代價,但雌性鮟鱇並沒有排斥這樣的寄生行為,一些雌性鮟鱇種類甚至可以同時接受8隻雄性的附著。

但並非所有的雄性鮟鱇都是這樣的「軟飯男」,一些鮟鱇雄魚在抓住雌性後並不會發生融合,二者在完成受精後雄魚即會離開。

交配中的雌雄鮟鱇魚,圖片來源 imgur

在廣闊而黑暗的深海尋找交配對象並不是一件易事,鮟鱇魚的「性寄生」策略被認為是一種高效的繁殖策略。

海底食物資源匱乏,雄性會儘量減少生長的成本,並發展出高度專業化的嗅覺器官來儘快發現可以交配的雌性。

而一旦發現雌性,共生無疑是一種可以最大化減少生存成本的途徑,並且,永久的融合可以讓雄性多次提供精子資源。

不過若想以上融合過程順利進行,需要鮟鱇魚放棄一些必要的免疫功能,來保證在融合時二者不會發生免疫排斥反應。

研究發現,具有雌雄融合現象的鮟鱇魚種類缺乏關鍵的免疫系統基因,這種缺陷使得鮟鱇魚可以在組織融合的時候放棄免疫識別,但同時它們也改進了先天的免疫系統機能,來保護自己不受病原微生物感染。

你知道它們為了找對象有多努力嗎?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雖然鮟鱇雄魚的婚姻聽起來已經是一部血淚史,但在廣闊海洋中尋覓自己的另一半,對大多數生物來說都絕非易事。因此,一旦機會來臨,它們往往會不惜代價全力以赴。

廣泛分布在溫帶以及熱帶海域的船鞘科動物和一些鮟鱇種類一樣,都具有明顯的兩性二態性(雌雄體型、形態差異極大)。雄船鞘體型遠小於雌性船鞘,並且雄性船鞘會將自己的一隻腕足特化成生殖肢,稱為莖化腕(hectocotylus)。

當雄性船鞘遇到命中注定的她時,便會精準制導,自斷生殖肢並將它發射出去釘在雌性身上,在這一生一次的交配使命完成以後,雄性便會默默死去,生殖肢則代替它永遠留在雌船鞘體內。

雌性船鞘,圖片來源 flicrk

無論是「性寄生」還是彈射生殖肢,多樣化的交配方式是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尋找到的最佳繁殖策略。

雖然這樣的故事頗有些悲情色彩,但高效且目的明確的繁殖方式無疑保證了遺傳物質的成功傳遞。

動物有動物們各自的生存智慧,雖然很多行為在我們看來有些奇特,但在它們的世界,一切都是合理的!

參考文獻:

[1] Theodore W. Oceanic Anglerfishes: Extraordinary Diversity in the Deep Se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9. ISBN 978-0-520-25542-5.

[2] Anglerfish. National Geographic. 10 September 2010. Retrieved 18 April 2018.

審核專家:李維陽,知名科學科普作家

蝌蚪五線譜原創文章/轉載註明來源

責編/Sirens

向左滑動,查看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新媒體傳播體系

相關焦點

  • 揭秘長相奇怪、愛吃軟飯的深海醜魚——鮟鱇魚
    起初科學家們捕捉鮟鱇魚進行生物研究,卻發現無一例外的是雌性個體。而許多鮟鱇魚身上常常有一條條的小魚用嘴吸附著外表皮。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應該是幼魚在吮吸母親的營養。一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都沒有發現雄性鮟鱇魚的蹤跡,直到1924年,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好奇地解剖了附著在雌性鮟鱇魚身上的小魚。他驚奇地發現這並不是人們一直誤以為的雌性鮟鱇魚上的幼魚。而是擁有完整性器官的成年雄性鮟鱇魚。
  • 鮟鱇魚:魚類中的奇葩上門女婿,論吃軟飯的能力,本魚就沒服過誰
    我感覺這個容貌在我們這肯定找不著伴侶了,但在鮟鱇魚這根本不算個事。鮟鱇魚表現了什麼叫做有自信!可以讓愛人心甘情願「吃軟飯」,而且吃到地老天荒!鮟鱇魚的世界裡,每隻雄魚都是上門女婿,而且個個都是軟飯男。鮟鱇魚像姜太公一樣靜候別的小魚小蝦等小動物上當,並且有著鋒利的牙齒,它們也有極大的嘴、韌性的身子,這使它們的嘴具備讓人詫異的關合功能,能夠吞掉比自身大兩倍的獵食。但是這類特點雄魚都已經捨棄了,它沒有小燈籠,更沒有大嘴巴和尖牙,甚至都不用自己覓食,只是通過粘附在雌性的身上直接從雌魚身體內得到營養成分,在雌性產卵的時候提供精細胞就可以。
  • 深海「軟飯王」,花一生時間尋找雌性,配對後變成對方身體一部分
    而且這種魚顯示出極端的兩性異形,即雌性比雄性大得多,雌魚身長通常可以長到0.8-1米(品種不同),而雄魚一般不到0.3米。極限情況下,雌性鮟鱇魚的身長是雄性的70倍,體重是雄性的50萬倍。鮟鱇魚的英文名為「anglerfish」,意思是「釣魚的魚」,因為其背上有個特化成棒狀的「釣竿」背鰭,用以吸引獵物。
  • 絕佳的繁殖策略,動物界「軟飯王」,最後變成配偶的「器官」!
    動物界的繁衍策略可謂是五花八門,有為了繁衍被雌性吃掉的,也有為了保證留種,一天上百次的,更有的居然一搞就是一整天!但地球上有一種動物那絕對是登峰造極了,因為它通過繁衍,不但解決了繁殖問題,還解決了終身吃飯問題,可謂是動物界頂尖級的「軟飯男」!
  • 把軟飯吃到極致的生物,將一生用作交配,最後真正「同生共死」
    對於很多男性來說,如果指責他們是軟飯男,那麼他們絕對會憤怒到想要動手,但實際上自然界當中的「軟飯男」是非常常見的。甚至於有一種把軟飯吃到極致的生物,他們將一生都用來作為交配的過程,最後形成真正的「同生共死」。
  • 絕佳的繁殖策略,堪稱動物界的「軟飯王」,將自己變成配偶的器官
    絕佳的繁殖策略,堪稱動物界的"軟飯王",將自己變成配偶的器官在我們人類社會當中,對於"吃軟飯"這樣的詞語,往往是一種貶義的情況,當然,這個詞語倒也不是人類的專屬,在動物當中,其實也有很多吃軟飯的存在,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種動物
  • 吃軟飯的終極方式,與雌性合為一體,雄鮟鱇魚究竟有多弱
    鮟鱇魚雖然醜,但是肉很好吃,所以在市面上很受歡迎,但你知道市面上賣的鮟鱇魚都是雌性嗎?因為雄鮟鱇魚真的太太太太太太小了。,不過不管是什麼形態,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醜,醜的特有特色。為了不讓自己僅有幾個月生命,雄鮟鱇魚天生具備極其敏銳的嗅覺或者高度發達的眼睛,它們能夠通過雌性散發出的味道或者頭上發光的擬餌來找到雌鮟鱇魚。
  • 海中生物鮟鱇魚兩性關係怪異:雄魚性寄生雌魚/圖
    原標題:海中生物鮟鱇魚兩性關係怪異:雄魚性寄生雌魚/圖   海中生物鮟鱇魚兩性關係怪異:雄魚性寄生雌魚/圖  來源:新浪科技我有話說  一條雌性的短髭樹須魚。  海中生物鮟鱇魚兩性關係怪異:雄魚性寄生雌魚/圖  來源:新浪科技我有話說  一條雌性的Chaenophryne quasiramifera。從淺海到海底深淵,生存著超過300種極其多樣的鮟鱇魚。它們的共同之處是能利用誘餌來捕食獵物。
  • 為了繁殖,竟將自己變成雌性身上的器官,將軟飯吃到極致
    尤其是對於我們今天要說的男豬腳來說更是如此,它的一生連吃頓飽飯的時間都沒有; 從一出生就開始想著怎樣傳宗接代,等他找到雌性的那一刻自己的生命也就結束了,往後的日子形同一具行屍走肉一般! 下面我們就了解下這位命運悲催的男豬腳。
  • 一直找不到的雄性鮟鱇魚,竟然在雌魚的身上,而且已經融為一體
    在深海之中,有著一種相貌醜陋、總愛打著一個燈籠的魚,我們叫它鮟鱇魚。因為鮟鱇魚的外貌實在是過於隨意,以至於它在人類社會頗具知名度,特別是在涉及到海洋的科幻或動畫作品之中,如果沒有鮟鱇魚的出現,總感覺少了些什麼。
  • 鮟鱇魚,人們都說這是最醜的魚,我看未必!
    看了這圖,您肯定覺得眼熟,這不是鮟鱇魚嘛!對,這就是青島人說的「介巴子魚」。鮟鱇魚我們先來說些正經的鮟鱇魚就是下圖這種「呆萌」(吃藕chou)的動物………鮟鱇魚(The Angler Fish)什麼,你說她醜?
  • 絕佳「繁殖進化」把軟飯吃到極致,最後變成配偶的「器官」
    這就是有著可怕面容的鮟鱇魚。看看這誇張的大嘴以及鋒利的牙齒,真是驚為天魚。當然,這也不怪它,鮟鱇魚一般生活在海平面以下2~500米的海底深處,誰也看不見誰,大家也就隨便長長了。神奇的是,我們在市場上能夠見到、買到和吃到的鮟鱇魚,統統都是雌魚,雄性的鮟鱇魚去哪了?
  • 鮟鱇魚只有雌魚嗎?
    鮟鱇魚屬於屬硬骨魚類,鮟鱇目、鮟鱇科。是一種生活在深海中的魚類,它們身體前段肥大扁平呈圓盤形,後端細長呈圓柱形,好像樂器琵琶的形狀,所以在有些地區鮟鱇魚又被叫做琵琶魚。鮟鱇魚頭頂有一根特化的「魚竿」,魚竿末端有肉質凸起,鮟鱇魚就靠著這根魚竿引誘小魚小蝦來到自己的嘴邊,然後把貪吃的小魚小蝦一口吞下。由於生活在黑暗的深海,大部分鮟鱇魚的釣餌都會發光。利用小魚小蝦的驅光天性,即使在深海,鮟鱇魚的日子相對來說過得還是很滋潤的。由於鮟鱇魚生活在深海中,它們行動又比較遲緩,所以雌雄鮟鱇魚約會戀愛也成了難題。
  • 鮟鱇魚都很醜?人家活在深海的時候明明是小仙女!
    在此之前,人們的這些深海魚類的認識很大程度上依靠捕撈上來的死亡個體,科學家們從這些標本中鑑定出了超過160個鮟鱇魚物種,而關於它們的視頻記錄真的還很少。圖片來源:masakari-maturi.com而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一段活生生的鮟鱇魚的影像。
  • 鮟鱇魚頭上為什麼長「燈籠」,擬餌又是如何發光的?
    鮟鱇魚是什麼魚?了解美食的人或許有所聽聞,"海中鵝肝"——就是鮟鱇魚的肝。而我們今天要提到的鮟鱇魚就是一種還算比較廣為人知的深海魚。很多人這時候就想問了,既然鮟鱇魚這麼不好動,卻又是名副其實的肉食性魚類,那它究竟應該怎樣覓食呢?這裡就說到我們今天的重點了——鮟鱇魚雖然是一條不進行追獵的死宅魚,但死宅有死宅謀生的辦法,鮟鱇魚一般不進行主動捕獵,而是等待獵物"送貨上門"。鮟鱇魚頭上的燈籠有什麼用?
  • 最奇葩的繁殖策略:一生都用於交配,雄性最終變成雌性的「器官」
    鮟鱇魚有一個特點——長得醜,吃軟飯。科學家剛開始關注鮟鱇魚到時候,一直有個疑問,那就是為什麼打撈上來的個體都是母的,公的哪裡去了?偶然一次機會,科學家在成熟的母鮟鱇魚身上發現了很多寄生的小魚,本以為那是幼崽,但形態上差距很大,經過研究,原來寄生在母鮟鱇魚身上的小魚是它們吃軟飯的「老公」。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母鮟鱇魚身上不止趴著一個「老公」。
  • 深海燈籠魚的繁衍:雄魚直接寄生雌魚!血肉相融吸收到只剩精囊!
    深海鮟鱇魚的雄性體形比雌性小非常多,比較極端的例子,雌性的長度甚至可達雄性的 60 倍長,體重相差至 50 萬倍。雄性鮟鱇魚並沒有發光餌球,反而有發育良好的大眼睛和大鼻孔,能接收物種特有的雌魚放出的化學分泌物,因此找到雌魚結合。
  • 深海怪魚的交配,雄性變為雌性的睪丸,深海當中的「醜豆腐」
    其實雄性的鮟鱇魚就在雌性的鮟鱇魚身上,它們的愛情緊緊相依直到生命的終結。雄性的鮟鱇魚體型十分的小,只有成年的雌性鮟鱇魚的1/50不到。當雄性的鮟鱇魚孵化而出時,腦海當中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找到一個能夠入贅的雌性鮟鱇魚,雄性的鮟鱇魚並沒有能夠進食的器官,它們只能夠在深海當中隨波逐流,一旦發現了雌性鮟鱇魚留下的點點信息它們就會奮力的遊動尋找,當然鮟鱇魚的小光源可能就是為了雄性準備的希望吧。畢竟雄性的鮟鱇魚想要活下來必須找到雌性的鮟鱇魚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