鮟鱇魚:魚類中的奇葩上門女婿,論吃軟飯的能力,本魚就沒服過誰

2020-12-06 一寸蟲奇聞

提起海中的極品海鮮,可能很多會回答龍蝦、鮑魚、海參之類,但是劍走偏鋒的鮟鱇魚肯定會被忽略,在日本著名的痛風鍋裡,河豚的白子和鮟鱇魚肝絕對是眾多海鮮裡的無上妙品。

在很多關於深海的影視動畫中,許多情況下一定會有一條頭頂掛著小燈籠,優哉遊哉遊泳的小魚,俗稱燈籠魚,這類燈籠魚的學名就叫做「鮟鱇魚」,普遍遍布於各大洋中的熱帶和亞熱帶海底水域中,是一類全球性魚種。

鮟鱇魚

全球現在已知有兩百多種鮟鱇魚,大部分都生存在大西洋和南極洲深海的漆黑海溝中,有少部分生存在淺水區的熱帶自然環境中。它們的樣貌大小都各不相同,但是相對於我們而言,它們就一個相同點,就是一個字:醜!

它們一般整體呈現菸灰色到深咖啡色,有很大的頭部和鐮刀一樣的嘴唇,長有銳利、亞克力一樣的牙。某些品種的鮟鱇魚體型十分巨大可以長到1米多。普通的的品種大約0.4米左右。它們肥胖的軀幹沒有魚鱗,有著不光滑的皮膚表面。乍看有點像蟾蜍似的,因此大連人還稱呼它們叫「蛤蟆魚」。

鮟鱇魚

鮟鱇魚長得又兇又醜很容易使人望而生畏,大部分鮟鱇魚長期定居在幾千米深的深海水域,像海底幽靈一樣生存在孤寂且漆黑的海底。反正沒有光,這也讓他們它們就隨便長著玩玩兒得了,所以越來越醜。

我感覺這個容貌在我們這肯定找不著伴侶了,但在鮟鱇魚這根本不算個事。鮟鱇魚表現了什麼叫做有自信!可以讓愛人心甘情願「吃軟飯」,而且吃到地老天荒!鮟鱇魚的世界裡,每隻雄魚都是上門女婿,而且個個都是軟飯男。

鮟鱇魚

我們人類對鮟鱇魚的科學研究起源於十九世紀,那時候動物學家對鮟鱇魚非常著迷。令人費解的是他們找到的鮟鱇魚樣本沒有一隻是雄性的,更不清楚雄魚長什麼樣。有的時候生物學家會捕捉到一種與角鮟鱇身體構造類似的魚,但是這類魚的塊頭小得多,不到1cm長,加上其餘的差別,最終被歸於另一個的物種下。

直至20世紀20年代,生物學家又抓住了一條雌性角鮟鱇。發現有兩條比它小許多的魚利用口鼻部粘附在雌魚的小腹。最初他們覺得這類小魚可能是雌魚的魚苗,但是這類照顧魚苗的方式又太特別了。

直到又過了兩年,謎題終於解開,生物學家裡根對其開展了局解探析,詫異地發現這類小魚並不屬於別的物種種群,也不是雌魚的魚苗,這就是鮟鱇魚的雄魚!

雄性鮟鱇魚

恍然大悟!鮟鱇魚悄然失蹤的雄魚其實一直都在雌鮟鱇魚的身上!而且一直被科學家忽視著。這類雄性鮟鱇魚比雌魚小許多,雌魚通常身長可以長到1米,雄魚通常僅有幾毫米!在極限情況下,雌性鮟鱇魚的長度是雄性的將近七十倍,體重是雄性的五十多萬倍!

身型上的極大差別為雄魚的「吃軟飯」產生了可能性,而雄魚更沒有錯過身型差別產生的各種益處,它通過捨棄覓食功能進而將「吃軟飯」達到了到了純粹的境界。

雄性鮟鱇魚

雌性鮟鱇魚的頭上有一條杆狀發光物,如同一條釣竿掛著魚餌一般,被譽為「擬餌」。鮟鱇魚像姜太公一樣靜候別的小魚小蝦等小動物上當,並且有著鋒利的牙齒,它們也有極大的嘴、韌性的身子,這使它們的嘴具備讓人詫異的關合功能,能夠吞掉比自身大兩倍的獵食。

但是這類特點雄魚都已經捨棄了,它沒有小燈籠,更沒有大嘴巴和尖牙,甚至都不用自己覓食,只是通過粘附在雌性的身上直接從雌魚身體內得到營養成分,在雌性產卵的時候提供精細胞就可以。這類關係在學術界稱為「性寄生」。

鮟鱇魚

我認為簡言之就是說拿著戀愛的理由吃著軟飯,堂而皇之地靠老婆。有一些鮟鱇魚甚至把這種性寄生發揮到極致。這類雄魚僅有在與伴侶結合後才會性成熟,假如雄魚在生命的最開始幾個月裡找不到找尋雌性,它便會死掉!

因此雄魚一生只幹一件事就可以:努力的尋找雌性,並且寄生。不愧是是最強上門女婿,天生的軟飯男!

雄性鮟鱇魚

今天就說到這,我是一寸蟲奇聞,下次見,歡迎留言討論。(原創不易,抄襲必究,圖片來自網絡,侵聯刪)

相關焦點

  • 最奇葩的繁殖策略:一生都用於交配,雄性最終變成雌性的「器官」
    這種魚的分布範圍比較廣泛,各地海域都有,主要活躍在500米左右的海底深處。鮟鱇魚有一個特點——長得醜,吃軟飯。偶然一次機會,科學家在成熟的母鮟鱇魚身上發現了很多寄生的小魚,本以為那是幼崽,但形態上差距很大,經過研究,原來寄生在母鮟鱇魚身上的小魚是它們吃軟飯的「老公」。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母鮟鱇魚身上不止趴著一個「老公」。
  • 揭秘長相奇怪、愛吃軟飯的深海醜魚——鮟鱇魚
    鮟鱇魚常年居住在200~4000米的深海,自然得想辦法練就一身震懾力十足的本事來防身。深色的皮膚是它的保護色,而肥大的體型和猙獰的一口尖牙利齒則讓它樹立了崇高的威嚴。它的體表沒有鱗片,卻遍布了粗糙起伏的皮質。這樣的形象也難怪人類把它列為醜魚的榜首。然而龐大的身軀作為累贅使鮟鱇魚遊泳相當困難。它大部分時間都棲息在海底,用鰭棘支撐著身體緩慢爬行。
  • 吃軟飯的終極方式,與雌性合為一體,雄鮟鱇魚究竟有多弱
    隨意感受一下這類生活在深海中的魚自打19世紀被研究後,科學界家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咋發現的鮟鱇魚都是雌性,雄魚都跑哪去了但查爾斯就對這些小魚很好奇,他就把小魚解刨了,然後驚奇地發現,這哪是魚寶寶啊,這是寶寶它爸啊。
  • Science:在吃軟飯這方面,這種魚真的是高手!
    在深海之中,有一種醜出新高度,總愛打著一個「燈籠」釣魚的魚,叫做鮟鱇魚。俗稱燈籠魚、琵琶魚。《海底總動員》裡小丑魚遊向深海遇見的就是鮟鱇魚。 深海中有很多魚都有趨光性,於是小燈籠就成了雌性鮟鱇魚引誘食物的利器。
  • 深海奇聞:霍氏鮟鱇魚終身「吃軟飯」
    深海也是一個脆弱且亟待拯救的世界:一條深海魚,往往160年才能長成40釐米;過去10年,由於人類捕撈過度,深海鯊魚8—9成已經消失……克萊爾·露芙安介紹,廣州《深海奇珍》展覽中,帶來了43件由法國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資深標本製作專家精心製作保存在濃度為2%福馬林中的深海生物標本,一共有12種大型深海生物標本、13種中型深海生物標本和18種小型深海生物標本。
  • 一直找不到的雄性鮟鱇魚,竟然在雌魚的身上,而且已經融為一體
    在深海之中,有著一種相貌醜陋、總愛打著一個燈籠的魚,我們叫它鮟鱇魚。因為鮟鱇魚的外貌實在是過於隨意,以至於它在人類社會頗具知名度,特別是在涉及到海洋的科幻或動畫作品之中,如果沒有鮟鱇魚的出現,總感覺少了些什麼。
  • 深海怪魚的交配,雄性變為雌性的睪丸,深海當中的「醜豆腐」
    魚是一種美妙的食材,也是使用的非常廣泛的一種食材,許多的魚類肉質十分的鮮美,口感十分的滑膩,真是令人讚不絕口。自詡嘗過許多種魚類的我,最近發現了一種十分的好吃但是一般人家卻不常出現的魚類,這種魚類來自海洋當中,雖然樣貌十分的醜陋,但是肉質卻有一種說不來的好吃!
  • 依靠老婆才能生活的雄性,鮟鱇魚
    鮟鱇魚,如果不知道這種魚的朋友。一定以外是「安康」這個詞語,聽起來雖然一樣,但是意思是千差萬別。有可能是最早給這種魚,取名字的人為了圖吉利。去了安康這個相似發音的名字,送給了它們。不過,大家可別被這個名字騙到了。
  • 鮟鱇魚,人們都說這是最醜的魚,我看未必!
    青島人都熟悉的這種魚,醜得不能再醜。看了這圖,您肯定覺得眼熟,這不是鮟鱇魚嘛!對,這就是青島人說的「介巴子魚」。其實也要體諒人家……海裡面黑不溜秋的誰能看見誰啊…大家不都隨便長長……嚇到你只是無意別那麼嫌棄人家啦……人家有好多形態各異的親戚呢……鮟鱇魚的親戚好吧,當我沒說……其實,他們的小baby還是挺可愛的話不多說,上圖!
  • 雌性鮟鱇魚:同時被8個「軟飯男」寄生是什麼體驗?
    很醜但很會「吃軟飯」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這在看顏值的人類社會,似乎不太容易發生,但在魚界卻是有可能的。這樣的事情,就發生在今天的主角——鮟鱇魚身上。鮟鱇(ān kāng)魚——一種可以競爭「地球最醜生物」榜單之王的選手,就這樣猝不及防闖入我們的視線。鮟鱇魚本魚,圖片來源 Flickr雖然長相漫不經心,但鮟鱇魚是絕對的技術流派。
  • 3353米深海拍到罕見鮟鱇魚:迄今只發現7條(圖)
    在一項最新的研究中,倫德森和同事們在《深海研究》雜誌上發表了論文,他們在文中描述了這種罕見魚類在自然棲息地中的狀態。這種魚可以「行走」,還會在生長過程中改變顏色。此次觀察到的這條魚生活在水下大約1.1萬英尺(約合3353米)的地方。
  • 鮟鱇魚頭上為什麼長「燈籠」,擬餌又是如何發光的?
    我們都知道,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著述推測,地球上一切生命的祖先最早應該都是從海裡發跡的。但即便如今,海中依舊存在著形形色色我們所不知曉的生物。越往海的深處探尋,我們就越能感知到生命的奇美。如今,廣闊的大海仍有我們人類無法探知到的部分。但是在這些無法探知的地段,許多深海生物卻在極高的水壓下毫無壓力地暢遊。
  • 放棄自由吃軟飯,最後變成配偶身上的「小掛件」
    不,不是它,雖然它本魚看起來相貌醜陋、兇惡、還略帶些許的恐怖,但人家是個小姐姐。這種生物稱為鮟鱇魚,其種類非常多,但不管是啥種類醜陋是它們最大的特點。根據它們的外表你應該能猜出來這一種深海魚,生活在500米到2000米的深海。
  • 放棄自由吃軟飯,最後變成配偶的「器官」
    不,不是它,雖然它本魚看起來相貌醜陋、兇惡、還略帶些許的恐怖,但人家是個小姐姐。這種生物稱為鮟鱇魚,其種類非常多,但不管是啥種類醜陋是它們最大的特點。根據它們的外表你應該能猜出來這一種深海魚,生活在500米到2000米的深海。原因很簡單,在一個烏漆嘛黑的環境,誰也看不見誰,長那麼漂亮給誰看?所以深海生物從來不會在外表在下功夫,隨便湊活一下就行了。也許你看見這種深海魚很陌生,認為自己不可能見到它們!
  • 鮟鱇魚只有雌魚嗎?
    鮟鱇魚屬於屬硬骨魚類,鮟鱇目、鮟鱇科。是一種生活在深海中的魚類,它們身體前段肥大扁平呈圓盤形,後端細長呈圓柱形,好像樂器琵琶的形狀,所以在有些地區鮟鱇魚又被叫做琵琶魚。鮟鱇魚頭頂有一根特化的「魚竿」,魚竿末端有肉質凸起,鮟鱇魚就靠著這根魚竿引誘小魚小蝦來到自己的嘴邊,然後把貪吃的小魚小蝦一口吞下。由於生活在黑暗的深海,大部分鮟鱇魚的釣餌都會發光。利用小魚小蝦的驅光天性,即使在深海,鮟鱇魚的日子相對來說過得還是很滋潤的。由於鮟鱇魚生活在深海中,它們行動又比較遲緩,所以雌雄鮟鱇魚約會戀愛也成了難題。
  • 海中生物鮟鱇魚兩性關係怪異:雄魚性寄生雌魚/圖
    原標題:海中生物鮟鱇魚兩性關係怪異:雄魚性寄生雌魚/圖   海中生物鮟鱇魚兩性關係怪異:雄魚性寄生雌魚/圖  來源:新浪科技我有話說  一條雌性的短髭樹須魚。與此同時,雌魚也會散發出物種特異性的外激素。雄魚的眼睛就能分辨雌魚是否是同一物種。  海中生物鮟鱇魚兩性關係怪異:雄魚性寄生雌魚/圖  來源:新浪科技我有話說  一條雌性的獨樹須魚。對於一些鮟鱇魚來說,雄魚確定雌魚是同一物種的過程快了很多。這些雌魚具有能發出藍色光的釣竿。
  • 海洋裡的鮟鱇魚,長相雖然醜陋嚇人,但端上飯桌的它鮮嫩肥美
    相信大家一定都聽說過"人不可貌相"這句話吧,也知道這句話是在告訴我們,不要輕易以一個人的外表就判斷出一個人的能力如何,可是你們知道嗎,其實這個道理不僅僅可以用在人的身上,放在動物的身上也是同樣適用的。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長得奇形怪狀的魚類,有些魚對於我們人類就十分特別,海洋裡的鮟鱇魚,長相雖然醜陋嚇人,但端上飯桌的它鮮嫩肥美。就是鮟鱇魚,它們的樣子雖然是醜醜的,但你要是覺得它們這個樣貌就一定沒人會吃的話,那可就大錯特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