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海之中,有一種醜出新高度,總愛打著一個「燈籠」釣魚的魚,叫做鮟鱇魚。俗稱燈籠魚、琵琶魚。《海底總動員》裡小丑魚遊向深海遇見的就是鮟鱇魚。
打著「燈籠」釣魚的魚
雌性鮟鱇魚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從第一背鰭逐漸向上延伸形成的形似小燈籠的肉狀突出,由於這個「小燈籠」具有腺細胞,可以分泌光素,光素在光素酶的催化下,與氧作用進行緩慢的化學氧化而發光的。
深海中有很多魚都有趨光性,於是小燈籠就成了雌性鮟鱇魚引誘食物的利器。
鮟鱇魚:別說人家醜了,深海黑不溜秋的,誰都看不見,大家不都是隨便長長嘛。幸虧我有「小燈籠」,看到我家親戚都長這樣的我就放心啦!
愛吃軟飯的雄性鮟鱇魚
除去長相奇特之外,鮟鱇魚還有一個讓人驚訝的神操作——鮟鱇魚以寄生的方式交配,並且有的鮟鱇魚達到了真正的永不分離。
雄性的鮟鱇魚與雌性鮟鱇魚相比體型差異很大,而且雄性的身體結構也與雌性不同,沒有大嘴和牙齒,也沒有小燈籠。雄性鮟鱇魚一旦物色到合適的對象,就會咬住雌性鮟鱇魚的腹部,有些會使自己與雌性鮟鱇魚長到一起,在結合之後,雄性鮟鱇魚就會從雌性鮟鱇魚體內得到營養,直到自己的各種器官退化,最後成為掛在雌性鮟鱇魚身上的一塊肉。
雌性鮟鱇魚背部有一隻很小的雄性鮟鱇魚
也許你會問那什麼時候交配呢?其實兩者就像是一種交易,雄性鮟鱇魚從雌性鮟鱇魚身上獲取營養,而雌性鮟鱇魚在準備產卵時由雄性鮟鱇魚提供精子。
不可思議的兩性結合
這個特殊的生殖方式也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兩性鮟鱇魚結合時是如何避免被雙方免疫系統排斥的呢?
為了一探究竟,德國弗萊堡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學和表觀遺傳學研究所的免疫學家 Thomas Boehm 和他的同事從 31 條鮟鱇魚身上分離出 DNA 樣本進行分析。
Boehm 說,與暫時結合的鮟鱇魚相比,長久附著的鮟鱇魚體內缺乏一種可以幫助它產生新的抗體的基因。那麼,鮟鱇魚有可能擁有一種與其他脊椎動物完全不同的適應性免疫系統,儘管這種可能性不大。又或者這些生物可能已經進化出一種非特異性免疫反應來保護它們不受感染。
眾所周知,在脊椎動物中,免疫保護通常涉及一種稱為適應性免疫的身體反應,它識別並消除病毒等外來威脅。免疫細胞,如T細胞,識別入侵者的碎片,並將這些碎片呈現給其他細胞,然後再發動攻擊。在另一種防禦系統中,被稱為抗體的蛋白質結合到侵入者身上,標記它們以供免疫系統清除。在器官移植過程中,這種反應也會導致受體對新器官的排斥。
雖然科學家們仍然沒有解開兩性鮟鱇魚作為兩個獨立的生命,能夠實現自然融合的奧秘,但大自然的多樣性已經讓我們嘆為觀止,正如洛厄爾大學的免疫學家 Natalie Steinel 所說,「看到不同物種免疫系統的多樣性,真的很有趣。」
資料來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7/29/science.aaz9445
https://www.sciencenews.org/article/anglerfish-fuse-mates-sex-immune-system-ge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