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53米深海拍到罕見鮟鱇魚:迄今只發現7條(圖)

2020-11-23 中國網

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科學家們日前在美國加州海岸外的深海中拍攝到一種罕見的鮟鱇魚品種,這一種類極其罕見,迄今只觀察到7條個體,因此科學家們仍然對其知之甚少。

 

罕見的鮟鱇魚

這是一條在2010年,由一臺遙控運行的深潛器在美國加州中部外海的深海巖礁上抓拍到的鮟鱇魚。

美國蒙特利海灣海洋生物研究所(MBARI)研究員倫尼·倫德森(Lonny Lundsten)表示,儘管科學家們之前也曾在野生環境下觀察到其它種類的鮟鱇魚,但是這種名為「Chaunacops coloratus」的品種是直到2002年才有首次正式記載的。

在2002年時,科學家們在一座海底死火山附近發現了一條這一品種的鮟鱇魚,地點是蒙特利海灣西南方向80英裡(約合128.7公裡)。而2010年前往塔尼海山(Taney Seamounts)的一次考察行動發現了另外6條這種奇特的魚,這一數量已經足夠科學家們對這一物種展開考察研究。

在一項最新的研究中,倫德森和同事們在《深海研究》雜誌上發表了論文,他們在文中描述了這種罕見魚類在自然棲息地中的狀態。這種魚可以「行走」,還會在生長過程中改變顏色。此次觀察到的這條魚生活在水下大約1.1萬英尺(約合3353米)的地方。

紅魚,藍魚?

此次對鮟鱇魚在自然棲息地環境中狀態的首次觀察描述發現,它們並非如原先科學家們設想的那樣都是呈現紅色或玫瑰色的。

倫德森表示:「我們注意到,所有體型較大的個體都呈紅色,而體型較小的個體則傾向於呈現藍色。因此我們認為,這是一種在生長過程中改變顏色的行為,從偏藍色的幼苗向偏紅色的成年個體發生轉變。」

倫德森小組所觀察到的最大個體體長大約8英寸(約合20釐米),而最小的個體體長大約3英寸(約合7釐米)。這張圖像中,這條魚呈現偏紫色,這說明它正處於青少年時期。

倫德森小組在考察過程中發現的另一項意外情況是:這種魚似乎可以通過靈活使用它們的胸鰭和腹鰭相配合,從而在海床上「行走」。科學家們認為它們之所以選擇這種方式,是因為就短距離移動而言,「行走」要比遊動更有效率,並且遊動過程中還會攪動周圍水體,從而嚇跑附近的獵物。

強大的泳者

這張照片拍攝於加州中部塔尼海山附近,此處水深大約8530英尺(約合2600米)。這條成年鮟鱇魚的下部魚鰭上沾滿了黃色的海底沉積物。

嚴格意義上來說,這種鮟鱇魚最早的描述是在1891年,當時科學家們在中美洲哥斯大黎加附近的科科斯洋脊附近採集到一個死亡的魚類樣本。但自那之後科學家們便再也沒有發現過存活的該種魚類個體。

直到2002年事情才取得進展,當時一臺遙控深潛器(ROV)碰巧在加州外海的戴維森海山(Davidson Seamount)附近發現了這種魚的存在。隨後研究小組又於當年在塔尼海山附近發現了另外6條這種鮟鱇魚。深潛器記錄顯示這些魚生活在3000多米的水下,這一深度是原先科學家們估計這種魚生活區域深度的幾乎兩倍。

靜候獵物

鮟鱇魚喜歡靜靜地潛伏在巖石堆間,耐心等待好奇的小魚送上門。它的頭部前方有一小片懸掛著的肌肉,這是它用來吸引獵物前來的誘餌。倫德森表示:「它們是潛伏的獵手。如果獵物靠近,它們就會迅速張開大嘴將其一口吞下。」

在深潛器考察期間,研究人員們還觀察到了這種鮟鱇魚能將它們的「釣魚誘餌」藏進長在兩眼之間位置的一個特殊孔洞中的情景。除此之外,倫德森和同事們還懷疑這種鮟鱇魚是否會通過在黑暗的洋底發出亮光的方法來吸引獵物,但是這一點目前還尚未得到證實。

他說:「在深潛器拍攝的錄像中我們沒有觀察到任何生物螢光,但我們仍然懷疑它們可能是可以這樣做的。」(晨風)

相關焦點

  • 墨西哥灣深海發現奇醜怪魚 系鮟鱇魚新物種(圖)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圖中為鮟鱇魚新物種,因為頭頂長有標誌性的附屬肢體。(網頁截圖)國際在線專稿:據英國《每日郵報》8月6日報導,科學家們日前在墨西哥灣深海中發現怪異鮟鱇魚新物種,其頭頂長有更為怪異的發光組織。
  • 鮟鱇魚都很醜?人家活在深海的時候明明是小仙女!
    鮟鱇是我從小就從書上讀到的一類魚,對它的印象可能主要是大大的嘴巴、奇怪的長相,還有像提燈一樣的發光器官。在此之前,人們的這些深海魚類的認識很大程度上依靠捕撈上來的死亡個體,科學家們從這些標本中鑑定出了超過160個鮟鱇魚物種,而關於它們的視頻記錄真的還很少。
  • 揭秘長相奇怪、愛吃軟飯的深海醜魚——鮟鱇魚
    鮟鱇魚常年居住在200~4000米的深海,自然得想辦法練就一身震懾力十足的本事來防身。深色的皮膚是它的保護色,而肥大的體型和猙獰的一口尖牙利齒則讓它樹立了崇高的威嚴。它的體表沒有鱗片,卻遍布了粗糙起伏的皮質。這樣的形象也難怪人類把它列為醜魚的榜首。然而龐大的身軀作為累贅使鮟鱇魚遊泳相當困難。它大部分時間都棲息在海底,用鰭棘支撐著身體緩慢爬行。
  • 海中生物鮟鱇魚兩性關係怪異:雄魚性寄生雌魚/圖
    在這條雌魚腹部後側的並不是魚鰭,而是一條微小的雄性個體,兩條魚已經永久融合在了一起。如果不是被捕撈上來,這條雄魚的後半生估計都將這樣度過:從雌魚的血液中汲取營養,在需要的時候為雌魚提供精子。  海中生物鮟鱇魚兩性關係怪異:雄魚性寄生雌魚/圖  來源:新浪科技我有話說  一條雌性的大洋長鰭角鮟鱇。在160個深海鮟鱇魚種類中,只有大約25種具有前述的雄魚寄生在雌魚身上的行為,即性寄生。
  • 深海奇聞:霍氏鮟鱇魚終身「吃軟飯」
    深海是一個未知卻生機勃勃的世界:估計深海有1300萬到3000萬之間的物種尚待被發現。克萊爾·露芙安介紹,廣州《深海奇珍》展覽中,帶來了43件由法國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資深標本製作專家精心製作保存在濃度為2%福馬林中的深海生物標本,一共有12種大型深海生物標本、13種中型深海生物標本和18種小型深海生物標本。
  • 深海「軟飯王」,花一生時間尋找雌性,配對後變成對方身體一部分
    而且這種魚顯示出極端的兩性異形,即雌性比雄性大得多,雌魚身長通常可以長到0.8-1米(品種不同),而雄魚一般不到0.3米。極限情況下,雌性鮟鱇魚的身長是雄性的70倍,體重是雄性的50萬倍。鮟鱇魚的英文名為「anglerfish」,意思是「釣魚的魚」,因為其背上有個特化成棒狀的「釣竿」背鰭,用以吸引獵物。
  • 一直找不到的雄性鮟鱇魚,竟然在雌魚的身上,而且已經融為一體
    在深海之中,有著一種相貌醜陋、總愛打著一個燈籠的魚,我們叫它鮟鱇魚。因為鮟鱇魚的外貌實在是過於隨意,以至於它在人類社會頗具知名度,特別是在涉及到海洋的科幻或動畫作品之中,如果沒有鮟鱇魚的出現,總感覺少了些什麼。
  • 一周發現三條罕見深海魚 日民眾擔心是地震海嘯先兆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3日報導,日本本州北部沿海地區的漁民一周內接連發現三條罕見的深海魚類——皇帶魚,消息傳開後引發不安,民眾擔心此為地震或海嘯的先兆。此前多次災難如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前,也有多條這類魚被衝上岸。不過專家指出,至今未有確實證據證明皇帶魚與地震有關。
  • 科學家發現極其罕見的深海琵琶魚 目前世界上只有6條
    這種琵琶魚最早的描述是在1891年,當時科學家們在中美洲哥斯大黎加附近的科科斯洋脊附近採集到一個死亡的魚類樣本,但自那之後科學家們便再也沒有發現過存活的該種魚類個體。罕見琵琶魚C. coloratus據觀察體型最大的C. coloratus 身長可達到8英寸(約合20釐米)左右,最小的大約在3英寸(約合7釐米)上下。
  • 雌性鮟鱇魚:同時被8個「軟飯男」寄生是什麼體驗?
    鮟鱇魚本魚,圖片來源 Flickr雖然長相漫不經心,但鮟鱇魚是絕對的技術流派。為了在黑暗的深海中捕獲獵物,有些鮟鱇魚在頭頂長出了一盞精緻的小燈,這根棒狀發光物被稱為「擬餌」,它就像一根掛著誘餌的釣竿一樣可以用來引誘獵物,因此鮟鱇魚也叫做燈籠魚。
  • 深海怪物?4米大王烏賊陳屍南非海灘,專家:身體完整程度超罕見
    (圖/網絡圖片)南非海岸邊日前出現一隻身長約4米的「大王烏賊」屍體,由於大王烏賊本身就很罕見,加上被衝上岸的屍體非常完整,讓目擊的民眾與科學家都非常興奮。目前烏賊的屍體已經交由當地冰凍保存,等之後由各領域專家進行解剖分析。
  • 依靠老婆才能生活的雄性,鮟鱇魚
    鮟鱇魚,如果不知道這種魚的朋友。一定以外是「安康」這個詞語,聽起來雖然一樣,但是意思是千差萬別。有可能是最早給這種魚,取名字的人為了圖吉利。去了安康這個相似發音的名字,送給了它們。不過,大家可別被這個名字騙到了。
  • 罕見!深海群鯊搶食死劍魚,反遭2米巨怪埋伏生吞......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網站分享了一段罕見的影片:一艘科研潛艇拍到正在覓食的深海鯊魚慘遭大魚當場生吞。這段影片拍攝於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外海水下約1476米處,當時NOAA海洋探險研究隊(The NOAA Ocean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team)遙控潛艇正尋找一艘二戰沉船,鏡頭拍到至少11條深海角鯊(dogfish)正爭先恐後啃食全長約2.5米的劍魚屍體。
  • 深海怪物?!4米長大王烏賊陳屍南非海灘,專家:身體完整程度超罕見!
    (圖/網絡圖片) 南非海岸邊日前出現一隻身長約4米的「大王烏賊」屍體,由於大王烏賊本身就很罕見,加上被衝上岸的屍體非常完整,讓目擊的民眾與科學家都非常興奮。目前烏賊的屍體已經交由當地冰凍保存,等之後由各領域專家進行解剖分析。
  • 鮟鱇魚只有雌魚嗎?
    鮟鱇魚屬於屬硬骨魚類,鮟鱇目、鮟鱇科。是一種生活在深海中的魚類,它們身體前段肥大扁平呈圓盤形,後端細長呈圓柱形,好像樂器琵琶的形狀,所以在有些地區鮟鱇魚又被叫做琵琶魚。鮟鱇魚頭頂有一根特化的「魚竿」,魚竿末端有肉質凸起,鮟鱇魚就靠著這根魚竿引誘小魚小蝦來到自己的嘴邊,然後把貪吃的小魚小蝦一口吞下。由於生活在黑暗的深海,大部分鮟鱇魚的釣餌都會發光。利用小魚小蝦的驅光天性,即使在深海,鮟鱇魚的日子相對來說過得還是很滋潤的。由於鮟鱇魚生活在深海中,它們行動又比較遲緩,所以雌雄鮟鱇魚約會戀愛也成了難題。
  • 方舟:在深海裡打著燈籠的鮟鱇魚,一眼就能看到它
    鮟鱇魚的頭上有一個類似燈籠的發光體,所以在深海中我們一眼就能看到它。它打著燈籠吸引一些具有趨光性的生物,然後進行捕食,但是同時它也是其他大型生物的食物。鮟鱇魚、魚龍鮟鱇魚在深海裡,想要馴服它是有一定危險性的。
  • 《創造與魔法》鮟鱇魚怎麼得 鮟鱇魚屬性分享
    創造與魔法鮟鱇魚獲取方法 金槍魚:24,珍珠:12,海帶:19,東星... 創造與魔法鮟鱇魚該怎麼獲取,相信很多小夥伴都不是很清楚,那麼具體的獲取方式有哪些呢,接下來為大家介紹具體的刷新點分享。
  • 令人恐怖的深海生物(圖)
    鮟鱇   鮟鱇魚俗稱結巴魚、哈蟆魚、海哈蟆、琵琶魚等。屬硬骨魚類,鮟鱇目、鮟鱇科,為世界性魚類,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都有分布,種類多樣:大者可達1—1.5米。我國只有兩種,—種叫黃鮟鱇,另一種是黑鮟鱇。前者下頜齒多 2行。
  • 澳大利亞深海發現罕見巨型火體蟲:體長達30米
    原標題:澳大利亞深海發現罕見巨型火體蟲:體長達30米   11月21日消息,澳大利亞潛水者在塔斯馬尼亞近海拍攝到火體蟲(Pyrostremma spinosum)的罕見照片。這種深海動物極其罕見,以至於被稱為「海洋獨角獸」。它最長可到30米,相當於兩輛雙層公共汽車首尾相連。
  • 如何鑑別自己是否患深海恐懼症
    深海恐懼症是一種焦慮症,只不過最大的特徵就是患者會對深海拍攝的照片、音視頻產生恐懼,甚至文字描述也能達到這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