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熱力學垂直分布對大氣分層(熱分層),可以分為以下幾層:
一,對流層(Troposphere):對流層是大氣的最低層,其厚度隨緯度和季節而變化。在赤道附近為17-18km;在中緯度地區為l0-12km,高緯度為8-9km。夏季較厚,冬季較薄。在對流層中,因受地表的影響不同,又可分為三層。在0.6~1.5km以下叫擾動層(或者叫摩擦層);2m以下叫貼地層;擾動層以上稱自由大氣.這裡平均溫度在17~-52℃.
二,平流層(Stratosphere):從對流頂層(tropopause)到約55km的大氣層為平流層,這裡氣流呈水平運動,25km以下溫度隨高度變化較小,氣溫趨於穩定,所以又稱同溫層;25km以上,溫度隨高度升高而升高。 在高約10~60km範圍內,有厚約20km的臭氧層,因臭氧具有吸收紫外線的能力,故使這裡的平流層溫度升高。這裡平均溫度在-3℃.
三,中間層(Mesosphere):從平流頂層(stratopause)到距地面85km高度稱為中間層。這一層空氣更為稀薄,溫度隨高度增加而降低。這裡也是電離層的底部,流星,極光都誕生在這裡.這裡平均溫度在-93℃.
四,熱層:從中間頂層(mesopauce)到約600km稱為熱層。頂部溫度可達1000k°(太陽大年可達2000k°).電離層的中上部都在這裡.這裡平均溫度在1727℃.
五,逃逸層(Exosphere):600km以上叫逃逸層又稱外大氣層.它的邊界可達6400km.溫度可達數千k°,這裡有極光,流星.
按電磁學垂直分布對大氣層分層(電分層),可以分為以下幾層:
一,中性層(Neutral layer):對流層,平流層裡的空氣分子基本沒有電離,以分子狀態存在,空氣呈中性.
二,電離層(ionosphere):在中間層,熱層裡,由於太陽紫外線強烈照射,氣體分子中的電子掙脫了原子的束縛,形成了自由電子和離子,所以叫電離層.由於氣體分子本身重量的不同以及受到紫外線不同強度的照射,電離層形成了四個(D,E,F1,F2)具有不同電子密度和厚度的分層,每個分層的密度都是中間大兩邊小。這裡也是我們DXers非常關注的地方,掌握它們分布,變化的規律,才能了解無線電波在這裡傳輸的特性.
三,磁層(Magnetosphere):在逃逸層外已經基本沒有什麼地球大氣物質,只分布著地球磁場和被其捕獲到太陽風粒子,磁鞘(Magnetosheath)目前可以看作地球大氣層的邊界了,因為再向前(太陽方向)已經是太陽與星際物質的範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