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網盤點2014年度十大科技事件,羅塞塔排第一位

2020-12-06 澎湃新聞

       在剛剛過去的8760個小時裡,雖然有瘟疫侵襲西非,學術不端事件貫穿全年,但人類仍在拓展認知疆界的道路上橐橐前行。宇宙學家們似乎是找到了宇宙「大爆炸」理論首個觀測到的證據,但仍需確認。生命科學領域內的科學家們做到了精確編輯DNA,對於遺傳操縱的精度正在逐漸逼近生命的最底層。研究者們創造了一對全新的鹼基,為創造新的生命類型提供可能。而關於新一輪遺傳工程,科學家們關注的不僅是「美國人吃不吃轉基因」這種層面的問題,採用RNAi技術創造的低丙烯醯胺土豆可以商業種植,而曾多次引發貿易爭議的MIR162轉基因玉米在中國獲得了批准。爭論可能永不會消失,但技術不會因此而停滯。

       2014年,兩架馬航的飛機牽動了全球人的眼光。一架失去聯繫,飛向了未知,令全世界錯愕痛惜,另一架被擊落,則讓全球的愛滋病防治事業慘受重創。在全球吸引人眼光的還有「往自己頭上潑冰水」的冰桶大挑戰,這一在網際網路上發起,並迅速吸引全球知名人士參加的大型活動,除了讓人們體驗了網際網路上全球共同行動魔力的同時,還讓人知道了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這樣的罕見病。科學與公眾,就以這種奇妙的方式,糾纏在一起。

       年底,全球的人們還集體「穿越」了史上最真實的黑洞,由此引發了全球理論物理的討論。上一次這樣的全民熱潮,還是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患者,擁有「宇宙之王」之稱的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寫的科學讀物《時間簡史》上市的時候,想來已有十年之久。十年前,還不知道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為何物的「羅塞塔」,從地球上起飛。今年8月,它終於抵達了目的地——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成為首個環繞彗星飛行的太空飛行器,它還在預定地點釋放了「菲萊」著陸器,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彗星表面釋放成功的探測器。這簡直是要拉開人類和「三體人」宏大對峙的帷幕了。真若有「黑暗森林」法則,此舉又將如何決定地球人的命運呢?

       做一個科學傳播的網站,盤點過去一年中發生的科學事件,從中選擇「最具有影響力」的事,每年都是一個令人異常糾結的事。但這種盤點,也總是讓我們的回望有置身於宏大歷史當中的感覺。智人得名源於其「智」,存續20萬年繁榮昌盛至今,所仰賴的莫過於對世界的理解——而科學,是我們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有效的理解世界的方式。

       2015年,科學仍將繼續前行。              

1.「羅塞塔」抵達67P彗星菲萊登陸彗星之後從彗核表面發回的圖片。 

       經過長達10年的太空飛行,歐洲空間局的「羅塞塔」探測器於8月6日飛抵目標——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成為首個環繞彗星飛行的太空飛行器。11月12日,「羅塞塔」釋放「菲萊」著陸器。儘管觸地時意外發生了兩次彈跳,最終偏離了預定著陸地點,但「菲萊」仍然成為首個成功在彗星表面軟著陸的探測器。它在彗星表面進行了64個小時的科學探測,並在主力電池耗盡之前將全部數據傳回了地球。「菲萊」在彗星表面以下探測到了堅硬的冰層,並且發現了有機物。

       而「羅塞塔」對目標彗星所作的分析則暗示,將水帶到地球上的可能並非彗星,而是小行星。隨著67P彗星越來越靠近太陽,彗星表面的溫度會越來越高,活躍程度也會越來越甚,「菲萊」或許有可能得到充足的陽光照射,從而再次甦醒過來,「羅塞塔」則會繼續環繞彗星運行,對它展開持續的細緻探測。

       彗星是太陽系內最古老的構建原料,保存了太陽系形成之初的最原始信息。對彗星進行深入研究,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了解太陽系乃至地球的演化歷史。

2.小保方晴子STAP幹細胞事件STAP發現之初,新聞發布會上的小保方晴子。她身邊的是笹井芳樹。

       今年,科學圈的視線幾乎從未從小保方晴子這個名字上移開。1月30日,這位來自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的研究者在《自然》上發表了兩篇研究論文,在文章提出了一種獲得多能幹細胞的新方法——刺激觸發性多能性獲得(STAP)。文中宣稱這種方法能單純通過環境脅迫讓體細胞獲得多能性,因此論文發表後受到了研究者和媒體的高度關注。

       然而在短短半個月後,小保方晴子的研究被指造假,RIKEN方面隨即展開內部調查。4月1日,RIKEN調查委員會認定小保方晴子存在捏造與篡改行為。小保方晴子在隨後召開記者招待會公開道歉,但提出不服申訴。7月,那兩篇關於STAP的論文被《自然》撤回,小保方晴子涉嫌學術不端一事也引起了日本對學術監管的整肅。在重現STAP細胞的嘗試尚未有最終結論之時,小保方晴子的導師,著名幹細胞學家笹井芳樹在8月自殺離世。

       12月18日,理研做出最終決定:STAP再現失敗,實驗終止,小保方晴子辭職。年度大戲,至此塵埃落定。

3.史無前例的伊波拉疫情當地時間2014年10月10日,賴比瑞亞首都蒙羅維亞,運屍隊將感染伊波拉死亡的屍體運去火化,親人悲痛欲絕。

       在2014年,「伊波拉」無疑是衛生領域最牽動人們神經的一個詞彙。這種來自非洲的烈性傳染病原在2014年帶來了一場規模空前的瘟疫災難。博拉病毒通過體液傳播,它可以擾亂人體的免疫系統,造成嚴重的發熱、疼痛、出血等症狀,死亡率極高。在此之前,伊波拉在國際上也很少得到關注,然而隨著交通變得越來越發達,這個「非洲死神」也闖入了更多人的視線。至今,針對伊波拉的藥物和疫苗仍未上市,西非疫區也面臨著公共衛生體系極其脆弱、民眾健康意識缺乏等諸多問題,疫情一度失控。幸好,在疫情大規模爆發之後,國際援助力量參與到了伊波拉的防控當中,藥品和疫苗的研發試驗工作也開始積極地推行。作為橫跨2014年全年、全球最重大的公共衛生事件,伊波拉為西非人民留下了血與淚的記憶,也為全世界的疾病控制工作敲響了警鐘。

4.原初引力波「證實」暴脹?位於南極點附近的BICEP2望遠鏡,正在極夜中觀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3月18日,美國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約翰·科瓦克(John Kovac)帶領的研究團隊,利用南極點附近的BICEP2望遠鏡,在微波背景輻射中檢測到了B模式極化信號。研究團隊當時宣稱,這些信號很可能是宇宙最初時刻的原初引力波留下的印跡。

       此結果一經公布,立刻在物理學界引發爭論。不少科學家指出,該信號可能只是銀河系裡的塵埃產生的假象。9月19日,歐洲空間局的普朗克團隊發表論文指出,在BICEP2望遠鏡觀測的天區,普朗克探測器觀測到了銀河系塵埃的幹擾,要比先前認為的更加嚴重。

       目前,科瓦克團隊正與普朗克團隊合作,利用後者的數據扣除銀河系塵埃對他們結果的影響。另一方面,他們繼續在南極展開觀測,期待更多的數據能夠幫助他們得出確切的結論。如果能夠證實原初引力波確實存在的話,那將為宇宙早期被稱為「暴脹」的急劇膨脹過程提供首個觀測證據。        

5.編輯生命四鹼基系統被所有DNA生命共享,但現在我們終於加入了新的東西。

       遺傳工程誕生已經四十多年,精度也正在逐漸逼近生命的最底層。2014年4月,基於CRISPR/Cas機制的基因編輯系統獲得專利,11月其發明人獲得年度科學突破獎。這項技術利用了細菌中的古老免疫系統,實現了方便而高精度地編輯DNA,理論上基因組中每8個鹼基就有一個可用位點——而它的前輩系統則是數百個鹼基才有一個。更重要的是,這一系統實現極其簡單,幾乎任何實驗室均可完成,而不必像此前那樣依賴商業公司。

       而在另一個領域裡,2014年5月研究者創造了一對全新的鹼基,這對鹼基不但能配對,而且還能混入細菌的天然DNA中,並正常複製和轉錄。這是第一套被細菌「承認」的DNA新字母。這兩個字母在自然界中沒有「意義」,因此無法翻譯,但這也意味著我們可以賦予它們意義、向蛋白質中引入新的胺基酸而不影響原本的生理過程,並可能合成出天然機制無能為力的特殊藥品或工業產品。

6.七大探測器圍觀彗星飛掠火星彗星飛掠火星時,所有軌道探測器都躲在火星的背面,以防被彗星帶來的微粒擊毀。

       9月,火星迎來了兩艘全新的人造太空飛行器:22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MAVEN探測器抵達火星;2天後,印度空間研究機構的MOM探測器也順利進入環繞火星的軌道。至此,連同NASA和歐空局先前仍在運轉的火星探測器,對這顆紅色行星展開考察的人造太空飛行器史無前例地達到了7個。

       不到一個月之後,即10月20日,首次闖入內太陽系的C/2013 A1賽丁泉彗星近距離飛掠火星,最近時距離火星不到14萬千米,相當於地月距離的大約1/3。這場可以說是一生只能遇到這麼一回的罕見天象,不僅將一顆奧爾特雲彗星送到了7個探測器的面前,還在火星上展開了一場超出人類能力範圍的大規模試驗。這些火星探測器對彗星飛掠進行了觀測,發現彗星帶來的物質給火星帶來了一場流星暴雨,甚至在短時間內改變了火星大氣的成分。

       目前,科學家仍在分析各個探測器發回的大量數據,關於彗星與火星的這場激情溼吻,可能還有更多驚喜等著他們去發現。

7.新一輪遺傳工程爭議2014年8月,美國明尼阿波利斯,Gary Schrad站在他的玉米田裡,他的農場種植的是轉基因玉米。 東方IC 圖

       圍繞轉基因的爭議實際上從未真正停歇,在過去的一年裡,中國也成為了全球範圍內重要爭議點。年初,一部關於美國轉基因食品狀況的紀錄片在國內引發了巨大反響,但其中的大量漏洞、斷章取義、採樣偏差和邏輯謬誤也引發了許多專業人士的批評。

       2月,美國農業部發布了《轉基因作物在美國》的報告,總結了18年來美國轉基因種植的諸多數據。6月,曾遭廣泛批評並被撤稿的塞拉利尼轉基因玉米論文換了期刊重新發布,但此前的問題也沒有真正解決。8月,美國農業部邀請中國多家媒體前往美國,了解美國農業生物技術的全貌。11月,採用RNAi技術創造的低丙烯醯胺土豆獲得批准。12月,曾多次引發貿易爭議的MIR162轉基因玉米獲中國批准。

       與此同時,各種新一代轉基因產品——易於製造生物燃料的楊樹、富含維生素A的香蕉、光合作用效率提升的菸草……也都在各自的研發道路上前行。爭論可能永不會消失,但技術並沒有因此而停滯。

8.《星際穿越》和《三體》熱潮黑洞吸積盤背景下的飛船。

       記得上一次全民上下皆在討論理論物理,還是十多年前《時間簡史》上市時;而今年,《星際穿越》的上映和《三體》英文版的出版讓我們再次見證了物理和太空探索的魅力。

       諾蘭執導的《星際穿越》由理論物理學家基普·索恩擔任製片及科學顧問,包含了「迄今最真實的黑洞模擬」,片中提及的引力、蟲洞、黑洞、時間膨脹、枯萎病甚至「末日作物」玉米等概念,雖然並不算新鮮,但在公眾和科學界都引發了激烈的討論,更有大批科學家和科普愛好者來「吐槽」影片不科學的地方,而作為科學顧問,索恩也對爭論最多的一些設定做出了積極的回應。

       劉慈欣的著名科幻小說《三體》三部曲於2010年完結,已經在國內形成了巨大的粉絲群;今年《三體》英文版第一部由劉宇昆翻譯完成並在美國上市,又再次引發了人們的關注。三體中討論的眾多瘋狂科幻設想令人印象深刻,但它用以推動劇情的「黑暗森林」世界設定引發的爭論尤其巨大。怎樣的宇宙才能滿足黑暗森林的要求呢?我們的宇宙離它又有多遠?

9.不同尋常的數學獎得主左為張益唐,右為瑪利亞姆·米爾扎哈尼。

       2014年有兩位數學獎項的得主引人矚目。華人數學家張益唐因在證明孿生素數猜想中做出關鍵貢獻而獲得了2014年的柯爾數論獎和麥克阿瑟天才獎;伊朗數學家瑪利亞姆·米爾扎哈尼則因為在黎曼曲面及其模空間領域的貢獻成為第一位獲得菲爾茲獎的女性。

       這兩位得主的身份都有些不同尋常。張益唐博士畢業後曾經因為在學術界找不到工作而以做三明治為生,後來成為新罕布夏大學講師但也一直沒有進入終身教職系統,十多年來沒有發表論文,卻在數論領域做出了突破性的進展。

       而米爾扎哈尼則是數學界裡並不多見的女性:美國只有30%的數學博士生是女性,終身教職系統中的女性只有12%。米爾扎哈尼說,雖然她沒有遇到過明顯的歧視,但的確有很多細微的文化因素阻撓了女性從事這一職業。

10.「冰桶挑戰」與ALS波士頓的集體冰桶活動。

       2014年6月,一種被稱為「冰桶挑戰」的娛樂開始在網際網路上流行:參與者往自己頭上澆一桶冰水,然後點朋友的名,被點者要麼也澆水,要麼向慈善組織捐錢。7月底,一位「漸凍人」(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英文縮寫ALS)患者彼得·弗雷特斯將這項挑戰和ALS聯繫在一起,發生了爆炸式傳播,不久幾大慈善組織開始介入,許多上層人士也被點名,並蔓延到了世界各地。迄今為止,來自全世界的參與者一共在臉書上貼出了1700萬個冰桶視頻,募集金額超過1.15億美元,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去年ALS研究經費的三倍。這是社交媒體上有史以來最成功的生物醫學研究募集活動。

       批評者認為冰桶只是跟風,讓人忽視其他更致命的疾病。但支持者認為,這是一個娛樂活動科學化的成功案例,不但讓一種罕見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募得的經費也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推進相關領域研究十分重要。畢竟,科學事業是歸於全人類的,科學傳播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本文經果殼網授權澎湃新聞轉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果殼網:2017年度十大科技謠言
    今天果殼網公布了《果殼年度榜單:2017年度十大科技謠言》,這一年,有正經研究被誤讀,也有陳年老謠又新傳。幾乎所有朋友都被其中一個或多個謠言嚇到過,看完絕對可以淨化智商,掃除文盲。2017年你還知道哪些科技謠言嗎?在評論裡說出來,讓大家樂呵一下。
  • 2014年十大最佳科技圖片
    從人類成功登上彗星,到發現新型「石頭」,2014年是令人驚豔的一年……在眾多了不起的科學突破和發現成果裡
  • 臺灣媒體評選2014年度十大新聞及人物 素人、負面成入選關鍵詞
    16日,雅虎奇摩公布「2014年度十大新聞人物」評選結果,前頂新制油董事長魏應充奪冠,臺北市長當選人柯文哲排第二,「太陽花學運」帶頭人林飛帆和陳為廷分別排在第八和第十。唯一入榜且形象正面的名人為臺灣「央行總裁」彭淮南,他排在第六。
  • ...Company)》撰文總結了2014年中國最具創新力的十大公司,果殼...
    隨著科技的進步及中國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創新元素在企業發展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也讓越來越多的中國的網際網路與科技公司開始在全球市場嶄露頭角。近日,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商業雜誌《快公司(Fast Company)》撰文總結了2014年中國最具創新力的十大公司,果殼電子、小米、騰訊、百度等數家網際網路公司上榜,中國公司已開始在可穿戴設備、智慧型手機、移動互聯等領域展現出極強的創新力。
  • 年度大盤點:2014年最具傳播性的十大病毒
    首頁 > 動態 > 關鍵詞 > 病毒最新資訊 > 正文 年度大盤點:2014年最具傳播性的十大病毒
  • 【年度榜單】2015年度十大科技謠言
    同時,不少老謠言也沉渣泛起,在營銷號、朋友圈裡悄然展開了第二輪、第三輪甚至第N輪的傳播。從食品安全到「神奇食物」的炒作,「吃」依然是2015年流言的一大主力軍。在此,果殼網盤點2015年度科技謠言,幫你解析真相。1.「荔枝泡藥水引起手足口」流言:現在的荔枝幾乎都是用藥水浸泡的,吃後會引起發燒,還可能引發手足口病。
  • 2020年江蘇十大科技事件揭曉,看看有哪些上榜?
    現代快報訊(記者 阿里亞/文 顧煒/攝)2020年已經步入尾聲,回顧這一年,江蘇人眼中的重大科學事件是什麼?哪些人默默地在為科學傳播付出努力?……12月25日,「典贊·2020科技江蘇」年度項目評選揭曉典禮在南京舉行。現場發布了2020科技江蘇年度科技事件、年度創新創業人物、年度科學傳播事件、年度科普作品、年度科普人物。
  • 甘肅省2020年度十大天氣氣候事件發布
    甘肅省2020年度十大天氣氣候事件發布 2021-01-14 11: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甘肅省2020年度十大天氣氣候事件發布!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楊唯偉 東知布1月8日上午,甘肅省氣象局組織氣候專家,對過去一年我省天氣氣候事件進行梳理回顧,評選並發布「甘肅省2020年度十大天氣氣候事件」。經專家評選,「甘肅省2020年度十大天氣氣候事件」分別為:8月暴雨連續侵襲隴東南,引發山洪泥石流災害;2019/2020年暖冬特徵明顯,多地最高氣溫創新高;春季霜凍範圍廣、災害重;春末夏初定西、平涼遭強冰雹襲擊;第一場透雨範圍廣、強度大;春季沙塵天氣近60年最少;河東地區夏季降水量歷史最多;臨夏州出現10月史上最強暴雪;全年日照時數1961年以來最少;歲末全省遭遇大範圍低溫。
  • BBC盤點中國六大頂尖科技,華為5G排第一
    日前,BBC中文網盤點了世界領先的中國科技,分別是:華為5G、超級計算機、人工智慧AI、世界最大口徑射電望遠鏡、「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以及月球背面登陸
  • 2014年山東體育十大新聞出爐 魯能足協杯奪冠排第4
    2014年山東體育十大新聞出爐 魯能足協杯奪冠上榜  齊魯網12月29日濟南訊 歲末年初,辭舊迎新。山東省體育記者協會與省內主流媒體一起對2014年山東體壇所發生的重大體育事件逐一梳理,從中遴選出「2014年山東體育十大新聞」,作為對過去一年我省體育工作的簡要回顧。  一、山東健兒參賽仁川亞運會創佳績  10月4日,第17屆亞運會在韓國仁川落幕。中國代表團以151枚金牌、342枚獎牌繼續位居金牌榜和獎牌榜首位。
  • 2014年「法」字當選年度漢字 「反腐」為年度國內詞
    12月19日,2014年度漢字出爐,「法」字在7000多條網友推薦詞中脫穎而出,榮膺中國年度漢字,「反腐」為年度國內詞,「失」和「馬航」為國際字和國際詞。 此外,「依法治國」也成為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榜首詞。
  • 「羅塞塔」為什麼要去探彗星?
    「羅塞塔」探測器拍攝的67P彗星的全貌,攝於2014年8月3日。圖片來源:ESA北京時間2014年8月6日17時06分,歐洲空間局的「羅塞塔」探測器進入了環繞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以下簡稱「楚-格」彗星)的軌道,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枚環繞彗星運行的探測器,「羅塞塔」在twitter上甚至躍升熱門話題榜首位。耗資10億歐元的「羅塞塔」為什麼這麼火爆?因為它有可能幫助我們回答老祖先們一直在念叨的一個基本問題:「我們從哪裡來?」
  • 果殼顧曉斌:2014,智能手錶真正破冰之年
    本文作者是果殼電子CEO顧曉斌,應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邀請撰寫對2014年智能手錶行業的年度總結。蘋果Apple Watch的發布,Moto 360的面市,再加上包括果殼電子、三星、LG產品的更新迭代,2014年智能手錶領域算是真正開始熱鬧起來了。來自諮詢機構的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據瑞銀集團(UBS)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10%的消費者聲稱他們明年很可能會購買一款智能手錶。瑞銀還認為蘋果明年將售出2400萬隻Apple Watch。
  • 「羅塞塔」:告訴你彗星的模樣? - 手機百度
    羅塞塔探彗項目不久前剛剛打敗了大把一流的科研項目,被美國《科學》雜誌評選為2014年十大科學突破之首。1月23日,《科學》雜誌再發特刊,向世人展示「羅塞塔」所取得的主要探索成果。不僅如此,了解慧核的結構和物質組成、精確掌握軌道運動規律將有助於應對彗星撞擊地球的災難性事件。在地球演化的歷史中,小天體撞擊多次導致地球氣候環境災變和生物滅絕事件,如6500萬年前的恐龍大滅絕、100多年前的通古斯大爆炸等。2013年2月15日還有小天體撞擊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並導致人員受傷和大量建築物受損。我們並不能排除彗星再次撞擊地球的可能性,因此有必要增加對彗星的了解。
  • 百度2014年度搜索風雲榜發布
    12月17日,百度沸點2104搜索風雲榜正式公布榜單:包括十大社會熱點,十大焦點人物,十大移動熱搜景點等21個子榜單。榜單顯示:2014年度最熱事件是世界盃,最火的人是楊冪。四年一度的世界盃,百年也難遇的馬航事件都在2014年留下是很深的印記。世界盃期間,熬夜看球幾乎成了上班族和學生黨的必備內容。
  • 2017年度中國科技資源管理領域十大事件公布—新聞—科學網
    作為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科技資源為科技活動提供了物質保障,也為科技管理、決策和科學研究提供了基本性條件保障,我國科技資源規模質量以及開放共享水平明顯提升,在科學研究和科技管理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了回顧我國科技資源管理領域的改革發展成就,進一步促進科技資源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科技資源的開放共享,《中國科技資源導刊》編輯部開展了「2017年度中國科技資源管理領域十大事件」評選活動。
  • 兩院院士評選出2014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
    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的2014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5年1月31日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1次,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使公眾進一步了解國內外科技發展的動態,對宣傳、普及科學技術起到了積極作用。
  • 【年度盤點】果殼網2013年度十大科技事件榜單
    2013年,科技一如既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在這一年中,關於世界的本源,科學家們又多了一些認識,他們看見了化學鍵,確認了「上帝粒子」,也幫助人類更新了對自身的認識——對人體腸道菌群作用的發現開啟了研究的新方向;這一年,美女太空人王亞平在太空中給我們上了課,中國科學家們給月球發射了嫦娥和玉兔,宇宙也給地球送來了隕石;人造肉製造的漢堡、連結大腦、克隆胚胎幹細胞,在科技活躍的同時,對科研倫理和技術專利的討論也同樣激烈。
  • 能和施一公等院士同坐一排……
    她何以能和徐匡迪、姚期智、施一公等知名院士坐在一排?她是破除「四唯」的代表人物昨天舉行的科學家座談會,無疑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還有一位是北京化工大學的特聘教授戴偉,是外籍科學家代表,來自英國。而付巧妹的身份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不僅僅是7人中年齡最小的,還是一位80後,唯一的一位女性,她研究的領域也不是熱門的生物醫藥和人工智慧等嗎,而是比較冷門的人類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