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一維納米棒和三維納米顆粒在放大倍率15000倍掃描電鏡下的奇妙呈現。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 劉紫薇攝
作品點評 謝震霖
誰能相信,眼前這幅「疏影暗香」怒放的梅花,其實是科學家取直徑約100nm的一維納米棒和200-400nm的納米顆粒,在放大15000倍率掃描電鏡下所呈現出「紛紅駭綠」的特殊影像。
科學家非但具有探索未知的能力,而且還潛藏著一雙獨擅的慧眼。本版採擷的這組顯微攝影藝術作品,均出自中科院各學科領域的科學家之手,他們通過顯微鏡觀測捕捉到這些科學研究的「副產品」。雖然這些精彩影像也包含若干「攝影」元素,但與傳統意義上的攝影原理仍有不同之處。
顯微攝影,是在顯微技術基礎上增加拍攝功能,即利用專業顯微攝影設備將顯微鏡下的視野範圍以照片形式表現出來的一門技術。現代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今天的顯微攝影已無須再用相機控制拍攝,而是將先進的光學顯微鏡技術、光電轉換技術、液晶屏幕技術完美地結合為掃描電鏡儀器,真實記錄下觀察到的物件的細微結構,所獲取的影像畫質解析度遠比以往更高更銳,這已成為廣大科研、教學、醫療科技人員日常開展研究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術。
欣賞科學家用慧眼捕捉到的顯微攝影佳作,會讓人不禁由衷讚嘆:原來科學可以這樣美!
作為科研輔助手段的顯微攝影,真實地表現各種物體的微細結構和形態,是科研結果記錄和分析的基礎;它們既體現科學微觀世界研究的價值,同時也給人帶來異乎尋常的美感。
探望春花,豈止在園林花圃,也在令人神往的科學實驗室。
▲果實纍纍——大鼠腦片螢光染色。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 張蕾攝
▲花心之毒——藥物小分子對鉀離子通道阻滯引起心臟毒性。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 劉麗麗攝
▲鋒芒畢露——在3550倍下觀察到的氧化鋅晶須。
中科院福建物構所 林澤彬攝
▲綻放——TiAlN/SiN複合膜層高溫氧化後表面生成的花狀氧化物,經染色處理後形似綻放的玫瑰。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 王蕊攝
▲花環——人胚胎幹細胞誘導形成的神經上皮細胞,在光學平臺共聚焦顯微鏡下呈現花環狀結構。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 居相春攝
▲七彩鵝卵石——銅鉻金屬共摻雜類金剛石薄膜,利用物理氣相沉積技術製備所得,拍攝時進行了噴鉑處理。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 孫麗麗攝
▲迷幻——人尺神經神經根橫切面的三色螢光標記。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 孫鵬攝
▲花語——金納米粒子在電鏡測試時展現的狀態。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 谷金翠攝
▲暗夜明眸——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形成Rosset(玫瑰花叢結構)過程中的免疫螢光染色。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 陳浩攝
▲望月懷遠——TiAlN/SiN複合膜在劃痕儀划過表面後的裂紋延展,經染色後似海濱月夜的側臉,觸發思鄉之情。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 王蕊攝
本文刊於2017年4月13日《文匯報 · 視覺》
--
【筆會上月好文推薦】
莫言諾獎後首發散文新作 | 馬的眼鏡
毛尖:一生一世就足夠
李娟:闖禍精
陳村:我以為《廊橋遺夢》是為中年人寫的,誰知年輕人接受了
長江四鮮漫憶 | 丁帆
了解筆會新選集《歌以言志》,請點擊:
不斷磨洗,直至透明 | 周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