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比特:一隻又死又活、不死不活的薛丁格貓

2020-12-06 電子產品世界

  比特,是一個有0,1兩個取值的東西。任何一個物體,如果它存在兩種不同的狀態,那麼我們就可以用這兩種不同的狀態來實現一個比特。比特是信息的基本單位,是數字通訊數字計算機中的主角。我們現在所經歷的信息革命,如手機、微信、WiFi、電視等等,就靠它了。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903/398750.htm

  量子比特是量子信息的基本單元,是量子通訊量子計算中的主角。它的量子性質造就了量子通訊和量子計算的神奇。有人甚至認為量子比特是組成世間萬物的基本構件。可量子比特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它到底神奇在什麼地方?

  量子力學是一個很詭異的理論,即使是專家都不敢說懂。量子論的一個創始人玻爾(Niels Bohr)說過:「如果誰不為量子論而感到困惑,那他就是沒有理解量子論。」大物理學家費曼也說:「我想我可以有把握地講,沒有人懂量子力學! 」

  奧妙神奇的量子世界

  量子力學為什麼這麼詭異?因為量子力學告訴我們「存在」這一理解世界的根本概念,並不是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我們知道物理的研究對象是世界上各種各樣的存在。到底什麼是「存在」?我們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知道這個簡單的概念。但我們頭腦中固有的這個「存在」的觀念,其實是一個經典觀念。這個經典存在觀念,是在我們對宏觀世界的觀測中總結抽象出來的。但是,在研究觀測微觀世界時,我們發現這個經典的存在觀念,和微觀世界的實驗觀察完全不吻合。我們必須重新反思,在我們這個世界中「存在」到底是一個什麼東西?是一個什麼概念?我們發現,我們必須引入一個新概念:量子存在,來描寫我們世界中的真實存在。這就是量子力學給我們帶來的根本性的革命——它徹底了改變了我們的世界觀。在歷史上所有的物理革命中,量子革命是最具有顛覆性的,最令人不可思議的,也是物理學家最不情願的。它是被實驗逼出來的。到現在還有很多物理學家、對量子力學的基本理論感到彆扭和不滿。

  不存在的經典存在和存在的量子存在

  如果經典存在不存在(也就是說我們熟悉的經典存在這個概念並不適用於我們的世界),那麼存在的量子存在到底是個什麼東西?總結各種微觀世界的實驗觀測,我們發現量子存在有下面這項基本性質:

  以薛丁格的貓為例:如果活貓是一個允許的存在,死貓也是一個允許的存在,那麼活貓+死貓也是一個允許的存在。當你觀測處於這一狀態的貓時,有時發現它是活的,有時發現它是死的,也搞不清楚它到底是活的還是死的。更加抽象地講,如果狀態A是一個允許的存在,狀態B是一個允許的存在,那麼一定有一個亦A亦B非A非B的狀態,我們稱之為狀態A+狀態B,也是一個允許的存在。這就是有名的量子疊加原理。它是量子力學中一切「詭異」的根源。狀態A+狀態B這個奇怪的存在、被叫做狀態A和狀態B的疊加態。在量子力學中我們通常把狀態A、狀態B標記為|A〉、|B〉。這樣狀態A和狀態B的疊加態就被標記為|A〉+|B〉。

  活貓+死貓也是一個允許的存在?!這怎麼可能呢?如果你真的相信這一胡說八道,那麼我問你活貓+死貓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它到底是活貓還是死貓?這的確是不可思議的。但我們的世界真的是這麼一個不可思議的神奇世界。這只不死不活、又死又活的薛丁格貓的確是一個可能的允許的存在(見圖1)。它還有一個數學符號

 

  圖1:對不死不活又死又活的薛丁格貓的藝術描寫  

      上面講的這個不可思議的量子存在、才是我們世界中的真實存在。我們腦子裡固有的那個經典存在的概念,並不反映我們世界中的真實存在。對存在的這一新認知,是被實驗逼出來的。正像所有其它物理理論一樣,它們都是從實驗觀察中總結抽象出來的。下面我來解釋一下,到底是什麼樣的實驗逼出了這個量子存在的新認知?

  連續的經典量和離散的量子量

  我們這個實驗是一個用電子束作的實驗。我們知道一個電子像一個可以旋轉的小球。一個電子的狀態不僅由它的位置和速度來描寫,而且還由它的旋轉狀態來描寫。一個電子的旋轉狀態,可以用一個有方向的箭頭來描寫。箭頭的長短對應於旋轉的快慢,而箭頭的方向則對應於旋轉軸的方向。這個描寫電子自轉的箭頭,我們叫做電子的自旋。如果我們有一束電子,電子的自轉方向可以是隨機的,那自旋就對應於一堆指向不同方向的箭頭。

  


  

  圖2:一個電子的自旋可以用一個箭頭來表示。第一個自旋有正的豎分量和正的橫分量。第二個自旋有負的豎分量和正的橫分量。一束電子內不同的電子會帶有不同的自旋,其可用不同的箭頭來描寫。  

       我們可以利用一個叫做自旋測量儀的儀器來測量自旋在橫、豎或者其他任何方向的分量。比如當一束電子通過一個豎向自旋測量儀時,電子束的運動方向會發生偏轉,而偏轉的角度正比於自旋在豎方向的分量。自旋豎分量是電子的一個性質。為了以後敘述方便我們把豎分量這一性質叫做電子的「顏色」。豎向自旋測量儀也可以叫做「顏色」測量儀。

  當一束電子通過一個橫向自旋測量儀時,我們也可以利用電子束的偏轉,測量自旋的橫向分量。類似地,我們把橫分量這一性質叫做電子的「硬度」。橫向自旋測量儀也可以叫做「硬度」測量儀。

  當我們用一臺「顏色」測量儀測量一束電子時,我們會得到什麼結果?根據電子自旋的經典圖像,我們看到自旋的豎分量可正可負,可大可小。所以我們預計,當測量電子「顏色」(自旋豎分量)時,我們會得到一個連續的分布,如圖3所示。

  

  圖3:測量自旋豎分量(「顏色」)的經典預期是一個連續的分布  

     可當物理學家真的測量這些電子的自旋時,我們發現電子束僅僅劈裂為兩束(見圖4)。這意味著電子只有兩種「顏色」,我們稱之為紅和藍(也就是自旋的豎分量僅僅有正負兩個固定值,對應於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

  這一結果猶如晴天霹靂,讓物理學家目瞪口呆。我們一直認為電子自轉軸可以連續地指向任何方向,電子自旋的豎分量也可以在一個範圍內連續的取值(也就是應該有個連續的「顏色」譜,像彩虹一樣)。可實驗結果顛覆了這一簡單的、似乎不可能錯的預期。實驗告訴我們,自旋的豎分量只能取一些離散的值。這一經典圖像中期待的連續量在實際中只能取離散的值的現象,被稱之為量子現象。它反映了我們世界的量子本質,也是量子力學名稱的來源。

  


  


  圖4:測量「顏色」(自旋數豎分量)的實際結果:只看到兩個離散的值,紅和藍。測量「硬度」(自旋數橫分量)的實際結果也是只看到兩個離散的值,軟和硬。  

       四個態還是兩個態

  根據經典圖像,電子的自轉可以有無窮多個狀態,對應於自旋的各種不同方向的指向。可實際上當電子束通過「顏色」測量儀時,僅僅分裂為兩束。這好像說明電子只有兩個狀態:紅和藍。其實「顏色」測量儀僅僅測量了電子的「顏色」(自旋豎分量),它只說明了電子「顏色」只有兩個可能的取值。但電子還有「硬度」這個性質(自旋橫分量),「硬度」的不同取值也能給出電子的不同態。

  為了探索「硬度」這個性質,我們可以測量電子的「硬度」(見圖4)。這又和經典的預期完全不同:當我們測量這些電子的「硬度」(自旋橫分量)時,我們發現電子束也僅僅劈裂為兩束(見圖4)。這意味著電子只有兩種「硬度」,我們稱之為軟和硬(也就是自旋的橫分量也僅僅有正負兩個固定值,對應於自旋向左和自旋向右)。

  這樣「顏色」可以取兩個值,「硬度」可以取兩個值。那麼電子就應該有(至少)四種狀態,根據「顏色」和「硬度」各自的兩種可能的取值 ,我們可以用下面的記號來標記這4個自旋態:|紅軟〉,|藍軟〉,|紅硬〉,|藍硬〉(見圖5)。

  

  圖5:電子自旋四種狀態的一個圖像表示。(這是一個錯誤的圖像。)  

       如果我們先測量電子的「顏色」,然後再測量電子的「硬度」,我們就可以測出這兩種性質,把 |紅軟〉,|藍軟〉,|紅硬〉,|藍硬〉這四種電子完全分開(見圖6)。

  

  圖6:測量電子的「顏色」之後,再接著測量電子的「硬度」,這樣把一束電子分成四束,好像說電子(至少)有四個不同狀態。  

       可是這個簡單的推論又是錯的。當我們測量完「顏色」和「硬度」之後,如果我們再次測量 |紅軟〉這束又紅又軟的電子的「顏色」時,自然而然,我們應當只得到紅色的電子(見圖7)。

  

  圖7:先測量電子的「顏色」,接著測量電子的「硬度」,最後再測量電子的「顏色」。我們預期會得到這樣的結果。  

相關焦點

  • 20超導量子比特薛丁格貓態製備獲進展
    GHZ多體真糾纏的判據閾值,並首次展示了20量子比特5組分薛丁格貓態。  同期《科學》上也背靠背發表了哈佛大學Mikhail Lukin組20量子比特薛丁格貓態的工作(Science 365, 570-574 (2019)),他們利用裡德堡原子製備了薛丁格貓態並證明其GHZ態的糾纏數目可以達到20量子比特。
  • 薛丁格的貓——既死又活的貓
    當時剛提出來量子力學還算是比較容易讓人接受,但是隨著不確定原理、疊加態和波函數等概念提出來後,就連愛因斯坦都不能再認可了,愛因斯坦到死都沒能認可量子力學。為什麼這些概念的提出後,大家都不能認可或者理解呢?
  • 量子計算新進展:薛丁格糾錯貓
    貓的概念引入量子計算機,將可以解決量子計算機複雜糾錯問題。研究者稱,這意味著量子計算機除了可能發生數位翻轉錯誤,還可能發生「相位翻轉」錯誤,即量子疊加態出現錯誤。目前為止,研究人員都在用大量的物理冗餘量子比特才能保證一個「有效的量子比特」。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想到了薛丁格的貓。
  • 「薛丁格的貓」究竟是在說什麼東西?
    事實上,」薛丁格的貓「這個名詞大概可以補充為——薛丁格做的關於密閉容器內的貓是死是活的實驗,其實驗內容大概就是將一隻貓放在一個密閉容器裡,且容器中裝有少量鐳和氰的化合物(氰化物是一種有毒的致命物質)。在某一時刻,鐳有可能會發生衰變,其結果就是觸發機關,打碎裝有氰化物的瓶子,氰化物在密閉容器內散發,殺死裡面的貓。同時,在這一時刻鐳也有可能不發生衰變,氰化物仍裝在瓶內,容器內的貓依然活著。
  • 薛丁格的貓是指什麼,為什麼會出現「既死又活」的貓?
    貓在日常生活中特別常見,如寵物貓、叮噹貓、加菲貓等,甚至是炒到了2千塊錢的星巴克貓抓杯,然而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一隻貓在科學界影響非常大,不過卻是一個不真實存在的「貓」——薛丁格的貓。
  • 薛丁格的貓是死還是活?| 知識周刊
    今天讀書君就為你選取他的作品《薛丁格的貓:改變物理學的50個實驗》中的一部分,看看這位英國科學家筆下的這隻神奇的貓,是死還是活呢?量子力學悖論✪ [英] 亞當·哈特-戴維斯量子力學悖論1935研究人員:埃爾溫·薛丁格研究領域:量子物理結論:兩種可能性同時存在一隻貓如何能夠同時既死又活?
  • 薛丁格的貓:既死又活的貓,難以理解的糾纏態
    薛丁格的貓將一隻貓關在一個封閉的不透明容器中,箱子裡面放上一個放射性原子(衰變概率為50%),一個粒子探測裝置,一瓶劇毒物質,一把錘子。如果放射性物質發生衰變,粒子探測器就能接收到衰變放射出的粒子,然後發出信號讓錘子打碎裝著劇毒物質的瓶子,那麼貓就會死。如果粒子不衰變,貓就會活著。白話說明如果不打開容器觀察貓的狀態,就不能判斷這隻貓是活著還是已經死亡。那麼不能判斷貓是死是活,這個時候貓就處在既死又活的糾纏態。如果一旦觀測了,那麼貓就會只處在死亡或者存活一種狀態,這種狀態稱為本徵態。
  • 《Nature》:薛丁格的貓變身「糾錯貓」!耶魯大學最新突破
    「薛丁格的貓」。 很多人都聽說過「薛丁格的貓」,它的「既死又活」常常用來描述量子的疊加態。當盒子內的監控器偵測到衰變粒子時,就會打破燒瓶,殺死這隻貓。根據量子力學,在實驗進行一段時間後,貓會處於又活又死的疊加態。可是,假若實驗者觀察盒子內部,他會觀察到一隻活貓或一隻死貓,而不是同時處於活狀態與死狀態的貓。
  • 《Nature》:薛丁格的貓變身「糾錯貓」!耶魯大學最新突破
    【新智元導讀】近日,發表於《自然》上的一篇論文顯示,耶魯大學的量子科學家製造出了會糾錯的「薛丁格的貓」。很多人都聽說過「薛丁格的貓」,它的「既死又活」常常用來描述量子的疊加態。把一隻貓、一個裝有氰化氫氣體的玻璃燒瓶和放射性物質放進封閉的盒子裡。當盒子內的監控器偵測到衰變粒子時,就會打破燒瓶,殺死這隻貓。根據量子力學,在實驗進行一段時間後,貓會處於又活又死的疊加態。可是,假若實驗者觀察盒子內部,他會觀察到一隻活貓或一隻死貓,而不是同時處於活狀態與死狀態的貓。
  • 薛丁格貓死了嗎?
    量子的狀態是可以疊加的,那麼除了生存和毀滅之外,是否哈姆雷特還可以有一個狀態是「生存並且毀滅」呢?要回答這個問題,下面請出物理學四大神獸之一的薛丁格貓。 在一個封閉的盒子裡裝有一個量子儀器和一隻貓,這個量子儀器,比如說是一個量子的粒子,它有一半的可能會衰變,另一半的可能則不發生衰變。如果這個粒子衰變了,就會引發一瓶毒藥被打破。
  • 一隻既死又活的貓——通俗易懂解釋薛丁格的貓原理
    薛丁格的貓是由薛丁格提出的一種理想實驗假說。實驗中,我們在一個封閉不透明的盒子中放置一個放射性原子,一個粒子探測裝置,一隻貓,一個錘子,一個放置劇毒的瓶子。如果放射性原子發生了衰變,粒子探測器就會接收到粒子,發出信號打碎瓶子,貓必死無疑。另一種是粒子不發生衰變,貓活著。然而,實驗不能受光和其他因素的幹擾,所以人們無法查看實驗結果。這樣一來,薛丁格的貓就是一隻既死又活的貓了。人們打開盒子查看是一種宏觀活動,而實驗研究的是微觀現象。打開盒子,就會使微觀和宏觀發生錯亂。
  • 「薛丁格的貓」講的究竟是什麼?貓到底是死的還是活的?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薛丁格的貓」,即使對物理學不是很感興趣的人。但不少人對「薛丁格的貓」理解有些片面! 簡單說,「薛丁格的貓」是薛丁格提出的一個思想實驗,用於在宏觀現實中描述量子世界詭異的疊加態和不確定性
  • 愛因斯坦誕辰日思考:薛丁格的貓與量子力學的可證偽性
    這幾天連續解釋了電子電子雙縫幹涉現象、時間的基本單元普朗克時間,下面解釋一下薛丁格的貓。薛丁格的貓是諸多量子困惑中有代表性的一個。一隻貓被封在一個密室裡,密室裡有食物有毒藥。毒藥瓶上有一個錘子,錘子由一個電子開關控制,電子開關由放射性原子控制。
  • 量子力學講了什麼?薛丁格的貓是怎麼回事?不懂這些你就落後了
    乍一聽感覺很荒唐,但就是這樣一個荒唐的問題,在量子力學的科學家裡引起了很大的爭議,那麼量子力學究竟是一門怎樣的學說呢?薛丁格的貓又是怎麼一回事兒呢?目前人類的量子力學研究處於什麼狀態呢?我們這期視頻告訴你。帶你了解量子力學說到量子力學,我們就不得不提到我們熟悉的也是正在運用的叫做經典力學。
  • 薛丁格貓究竟死了沒有?
    我們首先來看看,薛丁格的貓究竟是什麼樣的貓。 說是薛大神(腦補式)把一隻貓關在一個封閉的鐵容器裡面,並放入少量的放射性物質。這些物質在一小時內有50%的概率發生衰變,還有50%的概率不發生衰變。如果物質發生了衰變,旁邊的探測器會探測到,這樣會通過一個裝置啟動一個錘子。錘子會打碎一個裝有有毒物質的瓶子。
  • 薛丁格的貓到底是什麼梗?為何一會死一會活,一會既死又活?
    幾十年前的貓——不確定性  有了上面的爭執便有了這個假想實驗,薛丁格描述的是一隻貓放在裝有少量放射性物質的盒子裡。當放射性物質衰變時,它會觸發毒藥瓶上的計數器,導致毒藥瓶被破壞,從而殺死貓。  關於生命只有兩種可能,非死即活,而在實驗中的貓有了第三種狀態,既死又活,因為它是一隻代表「電子」狀態的量子貓。
  • 物理學家們可以窺視又死又活的薛丁格貓
    在最近《 新物理學》(New Journal of Physics)上發表的一篇學術文章指出,物理學家們可以窺視又死又活的薛丁格貓了。在量子力學裡, 薛丁格貓是一種思想實驗,其中,貓被困在盒子中,盒子中的粒子有50-50的變質機率。 如果粒子變質了,貓就死了; 否則,貓就活著。
  • 當量子力學遇上貝葉斯理論,薛丁格的貓終於不用既死又活了
    1 量子貝葉斯理論的誕生 2002年,美國的Carlton Caves、Christopher Fuchs和英國的RüdigerSchack,三人合作發表了一篇題為《作為貝葉斯概率的量子概率》的短論文,這標誌著量子貝葉斯理論的起源。
  • 薛丁格的貓是什麼?它到底是死還是活?
    什麼是薛丁格的貓 薛丁格的貓,是由量字力學奠基人之一的薛丁格提出的思想實驗。薛丁格為了反對玻爾等提出的量子力學哥本哈根詮釋,設計出了這個半死不活的貓來嘲諷,這個無法完成的思想實驗,把微觀的不確定擴展到宏觀的不確定,給玻爾等人帶來極大的困擾。
  • 薛丁格的貓又死又活了85年,從未驗證過,是實驗技術難度很大嗎?
    薛丁格的貓是一隻倒黴透頂的貓,又死又活了85年。所謂「薛丁格的貓」是奧地利物理學家埃爾溫·薛丁格,在1935年提出有關貓生死疊加的一個思想實驗,其目的是反對量子力學大師波爾、海森堡等提出的所謂「哥本哈根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