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震撼,太陽系真實運轉軌跡,顛覆你的「傳統概念」

2020-08-28 小逗朋友

地球之外是什麼樣?


59年前的4月12日(1961年),蘇聯小夥「尤裡 · 加加林」成為了遨遊太空第一人,為人類與太空的近距離接觸掀開了一個新的篇章,因此4月12號也成為了世界航天日。


人類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探索,終於揭開了地球之外的景象。


科技的發達,讓人類越來越了解太空,也越來越顛覆我們以往對太空的印象!

旋轉著的太陽系


提起太陽系,你的腦海中出現的太陽系的樣子一定是這樣的:


或者是這樣的:


因為我們平時在科普讀物上見到的太陽系就是長這樣的。


我們都知道,地球和它的兄弟們都是圍繞著太陽運轉,這沒錯。但是,太陽系的運轉並不是太陽待在中間不動,行星圍繞它轉圈。


真實的太陽系運轉是這樣的:


是不是覺得很震撼?
很顛覆你以往對太陽系的印象啊?


科學家預測太陽其實是以每小時 7 萬公裡的速度,在銀河系中運行。


它就是像顆彗星一樣運動,旁邊帶著八大行星。嚴格而言,地球的公轉軌跡是無止境的螺旋。所以,我們每時每刻都在不停地旋轉中,是不是很不可思議呢?


月球上看地球會恐懼?


太陽系中,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就是月球啦!


在地球上看月亮的時候,月亮又圓又亮,感覺非常的美好!


同時,我們也對月亮寄予了很多情感,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等等。

但是,如果在月球上看地球,看到的不僅是美好,還有一絲絲「恐懼」。
這是什麼原因呢?

到現在為止,總共有12人,從月球表面親眼瞭望過地球。準確來說,從月球上瞭望地球有一種不現實感。

因為太空人在地球上習慣了每天東升西落的太陽,而在月球上,太陽走得很慢,大約要花7天左右的時間從月平線上升到頭頂,又要花大約7天時間慢慢落到月平線以下。

另外,地球比月亮看起來要亮50倍以上,而且面積是月亮的16倍,更奇怪的是地球在月亮的天空中一動不動。無論你等多久,地球在月球的天空中位置是不變的。

這是因為月球被地球潮汐鎖定了,這是一種地球潮汐力對月球自轉的拖動效應所致,導致月球自轉會越來越慢,直至最終與月球繞地球公轉同步。


含情脈脈的地球,盯了地球看很多年了,這才會有那句「月亮代表我的心」。

作為太空人來說,這些結果他們是早已知曉的。在他們看來,從月球上瞭望地球更多的是感慨,感慨之後則是深深的不安。


地球在黑暗無邊的宇宙中,繞著太陽一直轉了40多億年,生命從地球上誕生也已超30億年,經過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歷經五次大滅絕,無數次中小型滅絕,最終才誕生出人類文明。


而在地球軌道附近,小行星熙熙攘攘,隨時可能撞擊地球,生命能在這個藍色星球上繁衍生息這麼久,已經算是奇蹟。


這樣的奇蹟會持續多久,誰也不知道。

不止一個地球


但也不用太過擔憂!


地球對於整個宇宙來說,並不特殊,甚至有些微不足道。科學家們相信,地球之外,肯定還有適合生命生存的星球存在。


前段時間,中國天眼接收到了來自宇宙中另一個「超級地球」的信號,這個「超級地球」和地球相似度90%,科學家們立即對這顆星球進行探索。

中國天眼


近些年,地球的「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局部最高氣溫甚至達到了63攝氏度,這個溫度下,人們是不可能正常生活的,而在超級地球上溫度恆溫在21攝氏度,這不是很多人喜歡的空調溫度嗎?


雖然說這個星球的「工作」時間與地球有所差別,一年只有290天,但這也沒什麼影響,只不過是更早的放年假而已。


而且超級地球上也有大氣層和固態水,這是說明「超級地球」有著充分滿足人類生存的最低要求。


說不定將來人類真的可以移民到這顆星球上。


不過科學家們卻擔憂地表示,這顆超級地球距離地球實在是太遙遠了,以如今的科技根本無法面對上的環境,而且就怕這顆星球上早就已經有「人」了。


但不管怎麼樣,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是不會停止的!

飛得最遠的探測器


目前為止,人類飛的最遠的人造飛行器是旅行者一號,1977年9月5日發射升空,在宇宙空間中飛行了長達41年
2012年8月25日,&34;成為第一個穿越太陽圈並進入星際介質的宇宙飛船;截至2018年1月2日止,旅行者1號正處於離太陽211億公裡的距離。


2014年9月13日凌晨2點,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37年前發射的&34;探測器已經離開太陽系,正在飛向別的恆星。
&34;同時也是首個衝出太陽系的人類製造的飛行器,在人類的航空航天史上成為一座極具紀念意義的裡程碑。

科學家預計,直到2020年為止,旅行者一號仍有足夠的能源支持星際飛行,並且可以和地球保持聯絡,但在2025年之後,旅行者一號就會徹底和地球失去聯繫,成為漂浮在宇宙中的一艘&34;。


古往今來,頭頂的那片璀璨星空點燃過無數人心中最初的好奇和嚮往。

我們憑藉著智慧不斷地探索,認識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尋找其他的智慧生命的蹤跡。

2020年,我們將迎來哈勃太空望遠鏡升空30周年,也將迎來中國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除了預期中的一些進展,我們更期待看到意想不到的太空發現。

相關焦點

  • 超震撼,太陽系真實運轉軌跡,顛覆你的「傳統概念」
    科技的發達,讓人類越來越了解太空,也越來越顛覆我們以往對太空的印象!旋轉著的太陽系提起太陽系,你的腦海中出現的太陽系的樣子一定是這樣的:或者是這樣的:因為我們平時在科普讀物上見到的太陽系就是長這樣的。我們都知道,地球和它的兄弟們都是圍繞著太陽運轉,這沒錯。但是,太陽系的運轉並不是太陽待在中間不動,行星圍繞它轉圈。
  • 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真實運動軌跡,顛覆你的認知!
    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真實運動軌跡,顛覆你的認知!太陽系是一個由8顆行星以及,67顆衛星和無數的小天體組成的天體系統。在這個天體內所有的一切都是共同圍繞太陽旋轉的,很多人都知道,我們的太陽系又圍繞著銀河系中心旋轉,但是你知道太陽系在銀河系中運動的真實軌跡面貌嗎?
  • 你認為太陽系是平的?真實模擬太陽系軌跡圖,顛覆你的理解
    說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想知道,我們的太陽系不是平的,為什麼旅行者1必須沿著太陽系的平面飛行,而飛出太陽系需要40多年,如果旅行者1朝太陽系的兩個方向飛去,他能不能飛得更快?傳統的太陽系靜態地圖無論哪個旅行者1流向方向,他都會受到太陽的引力,如果他飛到所謂的上下方向,那麼旅行者1的燃料很快就會耗盡,他不僅不能快速飛出太陽系,而且也無法藉助土星和海王星這些巨型行星的彈射引力支持他飛出太陽系,不僅可以加快探測器的飛行速度,而且也大大節省了他的燃料,因此他可以保證飛行速度的同時離開燃油。
  • 你以為太陽系是扁平的?太陽系真實模擬運動軌跡圖,顛覆你的認知
    旅行者1號已經飛出太陽系其實這個觀點太過於片面了,因為只憑藉我們教科書中的太陽系平面圖,就片面地認為旅行者1往下或許往上飛行,就可以很快飛出太陽系,其實真實的情況是不管旅行者1號是往下還是往上飛行,都不能很快地飛出太陽系,甚至比從「平面」飛出太陽系還要慢,為什麼這麼說呢?
  • 科普:太陽系是扁平的?真實太陽系運動軌跡,超出你的想像
    ,真實的太陽系其實比教科書要複雜很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從黃道平面看太陽系運行圖從中我們可以推測出太陽系真實運行軌跡應該是這樣的:八顆行星圍繞太陽旋轉,然後太陽攜帶著這八顆行星往前飛行,在銀河系周圍形成一個圓形或者橢圓形運行軌跡,在太陽系往前飛行的時候,八顆行星在圍繞著太陽系旋轉的時候也被太陽拖著往前飛行,於是我們腦海就形成這樣一個畫面:太陽系攜帶著八顆圍繞它旋轉的行星往前飛行,在太陽系飛行途徑的地方留下長長飛行痕跡,這才是太陽系真實的運行軌跡圖,可能用文字講解太陽系真實運行軌跡圖很抽象,下面就用動態來表達太陽系真實運行軌跡圖,相信你一看就會明白,如下圖:
  • 太陽系是扁平的?真實的太陽系模擬運動軌跡圖,超出你的想像
    ,真實的太陽系其實比教科書要複雜很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從黃道平面看太陽系運行圖從中我們可以推測出太陽系真實運行軌跡應該是這樣的:八顆行星圍繞太陽旋轉,然後太陽攜帶著這八顆行星往前飛行,在銀河系周圍形成一個圓形或者橢圓形運行軌跡,在太陽系往前飛行的時候,八顆行星在圍繞著太陽系旋轉的時候也被太陽拖著往前飛行,於是我們腦海就形成這樣一個畫面:太陽系攜帶著八顆圍繞它旋轉的行星往前飛行,在太陽系飛行途徑的地方留下長長飛行痕跡,這才是太陽系真實的運行軌跡圖,可能用文字講解太陽系真實運行軌跡圖很抽象,下面就用動態來表達太陽系真實運行軌跡圖,相信你一看就會明白
  • 你還以為太陽系是扁平的?太陽系真實模擬運動軌跡圖其實是這樣的
    冥王星不在黃道平面被踢出行星行列,沒有了冥王星,其他行星都在黃道平面,這樣美觀多了不過有人說,我們在教科書上看到的太陽系並不是完全真實的太陽系,真實的太陽系其實比教科書要複雜很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然後月球被地球引力牽引著圍繞太陽旋轉,地球帶著月球往前飛行,在太陽周圍形成了一個圓形的運行軌跡。
  • 行星軌跡圖樹立了我們的宇宙觀,真實的太陽系,比例如此誇張
    文/惜談行星軌跡圖樹立了我們的宇宙觀,真實的太陽系,比例如此誇張從小學數學課堂中學過比例尺概念之後,大家就都知道我們在出版物圖片上所見的地圖、模型都不是真實的大小尺寸,而是進行整體比例縮小之後的狀態而我們也都知道太陽系是一個遼闊的空間範圍,當我們學習或者嘗試了解太陽系當中幾大行星的運行模式時,都會參照行星運行軌跡圖:幾大行星都有各自圍繞太陽的運行軌道。但是這些出版物是為了方便大家清晰明了地了解行星之間的關係和狀態,但它們是否真的代表太陽系的真實狀態呢?相信大家肯定沒有從行星軌跡圖旁邊看到比例尺的標誌吧。
  • 真實的太陽系比例,顛覆你的認知
    下面的三幅圖是我們地理課本或地圖冊看到的太陽系:太陽系太陽系那我現在告訴你,這些圖片裡的行星和太陽的比例是完全失真的。真實的比例應該是.........。。。。。。。。。。。。。。。。。接下來再看看其他的行星的真實比例:(算了好久)水星:直徑0.7毫米,相當於一顆芝麻大小,距離籃球10.6米,差不多在三分線附近;金星:直徑約1.8毫米,相當於一顆南方大米大小,距離籃球18.6米,差不多在對面罰球線的位置地球:直徑約2
  • 太陽系在星際空間中的真實運動軌跡,你見過嗎?
    在星際空間中太陽系的真實運動軌跡: 太陽風就是太陽不斷釋放出帶電粒子,流經太陽繫到達海王星的軌道。日球層是太陽風和太陽的磁場,作為保護太陽系的泡沫,使它免受宇宙射線的傷害。日球層橫跨230億英裡(370億公裡),太陽帶著整套「裝備」,穿過星際空間。 儘管先前的工作表明,太陽在穿過星際空間時,它有像彗星一樣的尾巴,一直伸展到太陽系後面。
  • 5億年前,太陽系曾發生過星系戰爭?另一種可能更顛覆認知
    再比如太陽系最外層結構—— 奧爾特雲事實上,奧爾特雲理論剛提出的時候,很多人對它嗤之以鼻,甚至直言它根本不可能存在,但是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各種證據證明了它的存在。這些打臉事件讓科學家逐漸清醒,看似熟悉的太陽系其實隱藏著很多顛覆認知的秘密。與此同時,尋找外星生活的方向開始慢慢改變。相信大家都發現了,現在經常能看到一些「發現幾百光年外的宜居星球」之類的報導。
  • 超靈敏磁力傳感技術顛覆傳統反潛理念
    原標題:超靈敏磁力傳感技術顛覆傳統反潛理念 但傳統磁異常探測技術存在兩個致命缺陷,導致傳統磁異常探測技術沒能成為主流的反潛技術手段。一是磁異常探測距離有限,隨著距離的增大,磁信號的強度逐漸下降。二是磁探測信號的強度易受多種因素影響,比如地球磁場因太陽風暴等引發的變動,或是潛艇耐壓艇殼的材料變化,都會嚴重影響其探測精度。
  • 原來這才是真實的太陽系比例,過于震撼
    有關太陽系模型的圖片我們已經很是熟悉,但是你知道嗎?這些模型圖片中各行星的大小和位置比例一直都是不準確的。因為太陽系的範圍實在是太大了,人們很難按照真實的比例做出來。而我們課本上看到的圖片只是教材編寫人員為了便於我們形象直觀的了解各行星。
  • 《亡命地中海》全國公映 獲贊顛覆傳統懸疑片概念
    原標題:獲贊顛覆傳統懸疑片概念 由好萊塢金牌編劇霍辛·阿米尼執導,根據美國傳奇女作家海史密斯的同名驚悚小說改編的電影《亡命地中海》全國公映。首映口碑獲贊,很多電影人評價它「顛覆傳統懸疑片概念」。該片三大主角「蜘蛛俠女友」、坎城影后克爾斯滕·鄧斯特攜手《指環王》「阿拉貢」維果·莫特森、《醉鄉民謠》男主角奧斯卡·伊薩克互飆演技。
  • 別再被天體模型限制你的思維,來看看太陽系真實的樣子
    我們地球所處的星係為銀行系中的太陽系,太陽系包括我們現在已知的八大行星( 水星、進行、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5顆已經辨認出來的矮行星(冥王星、鬩神星、鳥神星、妊神星、穀神星)還包括至少170多顆衛星之外還有數以億計的小天體。
  • 大多數人對"太陽系"的印象是有誤的,真面目令人震撼
    在18世紀的時候,科學家們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太陽系是的運行概念,激發人們對科學的興趣,就根據太陽系本身的運行系統製造出了&34;的出現對科學研究有了極大的幫助,也增進了人們對太陽系的領悟。但實際上太陽系在宇宙中的存在和視頻上的所體現出來的樣子有著不小的差別,那麼太陽繫到底是如何運轉的呢?
  • 超震撼! 在浩瀚是宇宙中,你算什麼?
    你、我都生存在地球上,生命必須要有水、空氣、太陽、月亮;它是極罕有的、恰到好處的配置,必須處於銀河的太陽系中精確特定的位置,才能適合複雜的生命生存。它更提供最好的條件,讓科學家去探索它。這就是地球。「恩寵之星」用科學家的見解、真實的照片和精美的動畫,帶領大家去了解人生存的條件。為甚麼只有地球才俱備呢?是否蘊藏著甚麼啟示?生命與條件的配合是碰巧嗎?
  • 按彗星軌跡,太陽系中存在第二平面,有可能是彗星的「第二家園」
    黃道平面不是太陽系中唯一的平面,按彗星的軌跡,存在第二平面-空黃道平面 幾乎所有繞太陽運轉的天體都存在於一個特定的平面,叫做黃道平面。
  • #尋找真知派##科學思維看百態#教你畫出真實太陽系
    手把手教你畫出真實的太陽系八大行星軌道暑假陪正在上小學的兒子去了趟蘭州科技館,他對天文很感興趣。我就問,從太陽開始數,你把八大行星給我從近到遠說一遍。他脫口而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 新概念微缸,讓你感受最真實的自然環境!
    但是最近看見了一種「微缸」,卻完全顛覆了我的認知,我認為它已經是一種新概念型的微缸了。這一種有趣的概念微缸來自於一家叫「Two Little Fish」的海缸工作室,這種微型海缸並非是用來滿足人們飼養海水生物慾望,它更多的是要還原出自然環境中的真實場景,給到我們原汁原味的海洋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