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語言起源於哪?專家稱找到源於非洲有力證據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追尋人類共同的「母語」

  人類的語言起源於非洲還是歐亞大陸?人類社會發展的遺蹟和現代生物學的證據,為這個問題提供了可能的答案

  文/張田勘

  2011年4月,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生物學博士昆廷。阿特金森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語音多樣性支持語言從非洲擴張的系列奠基者效應」的文章。阿特金森通過對全球504種語言的分析發現,非洲各地的方言含有較多的音素,而南美洲和太平洋熱帶島嶼上的語言所含音素最少。比如,一些非洲方言音素超過100個,而夏威夷當地土語的音素僅有13個,英語的音素大約有45個。

  阿特金森認為,語言的這一分布規律與人類遺傳多樣性的分布類似。人類遺傳的多樣性在非洲最高,然後逐漸衰減。因此,這種相似性並非偶然,而是現代人類語言起源於非洲的有力證據。

  語言起源的社會學解讀

  對於人類語言的起源,早在1866年的巴黎語言學會上相關學者就得出一個共識:沒有必要在學術會議上討論這個話題,因為這「純屬浪費時間」。世界上有6000多種語言,要弄清語言的起源與演化非常困難。然而從那時起,語言起源的問題還是不斷吸引著科學家去「浪費時間」,他們大多集中在社會因素對語言起源和發展的影響上,阿特金森對音素的研究即是如此。

  針對阿特金森「人類語言為單一起源,不是各自獨立產生」,和「年代越早,音素越多」的觀點,中國海洋大學的王傳超和復旦大學的李輝等人今年2月10日在《科學》雜誌上發表題為「評《語音多樣性支持語言從非洲擴張的系列奠基者效應》」的文章,提出了與阿特金森不同的觀點:在人類的語言分化之前如果存在一個「通天塔」的話,那也不應該在非洲,而最可能在亞洲,準確地說是在裏海南岸。他們的論據來自對全球95個語系的579種語言資料的分析,主要是語音多樣性的分布規律。結果發現,非洲的語言並不是語音最複雜的,歐亞大陸的語音要比非洲的語音複雜得多。

  在語言學上,最小的有意義的聲音稱為「音素」,這也是語言的本質之一,即語義包含在聲音中,人們只有發出不同的聲音,才能把規定的意義固定到一種或多種發音中,從而區別語義,表達意思。例如,漢語的「水」與英語的「water」就是用不同的聲音來表達的同一個語義,只不過同樣是表達「水」的意義,漢語是一個音素,而英語是兩個。這都是不同人群在社會生活中規定和產生的,也即社會對語言的影響。

  人類走出非洲後,不同人群遷徙到不同的地方,語言的差異也變得越來越大,這主要是因為一群人說一種語言時,人為地在語音、語法和詞彙三個方面有不同的規定。其中語音包括元音、輔音和聲調三要素,不同的語言在這三方面的差異也較大。輔音在所有語言中最少的只有7個,而最多的高加索山區的優必語甚至有多達180個輔音,不過優必語在1992年已經滅亡了。元音的多樣性差異沒有輔音大,一般從2到10多個。但是上海奉賢區金匯鎮的「傣話」卻有20個元音,是世界上元音最多的語言。另外,並非所有語言都有聲調。聲調主要出現在東亞、西非和北美。漢語普通話只有4個聲調,而聲調最多的是中國廣西和貴州的南部侗族語,可以達到15個聲調。

  按照王傳超等人的分析,歐亞大陸語言的語音比較複雜,非洲略微簡單,美洲與澳洲則更簡單,語音最複雜的前幾種語言都出現在中國。語音多樣性的分布體現的並非現代人最初的起源過程,而更可能是發源於亞洲中南部的人類第二次大擴張。這次擴張可能發生於2萬~4萬年前,輻射到所有大陸,並且回流到了非洲。所以從語音分布情況看,語言的最近擴散中心應當是在裏海南岸。

  發現「語言基因」

  在對語言起源的社會學分析日漸活躍的同時,分子生物學、人類群體遺傳學和認知語言學也大大開拓了語言起源研究的視野。更多的學者認為,探討語言的起源可能已經不再是「純屬浪費時間」了。

  大腦對語言的駕馭至少通過兩個中樞:一個是語言運動中樞,能指揮發音器官說出不同的語句;另一個是語言理解(閱讀)中心,能理解他人所說的話,以及閱讀並理解書面語言。這兩方面構成語言能力的生物學基礎,它必然與遺傳和基因有關。

  人類第一個「語言基因」是英國牛津大學威康信託人類遺傳學中心的安東尼。摩納哥和西蒙。費希爾研究小組發現的,其研究成果發表在2001年10月4日的《自然》雜誌上,這個與語言能力有關的基因就是「叉頭框P2基因」(FOXP2)。

  FOXP2基因是在一個被稱為「KE家族」的人群中發現的。這個家族三代人有24名成員,但是其中一半人無法自主控制嘴唇和舌頭的運動,因此發音和說話極其困難。而且他們也存在閱讀理解障礙,表現為不能正確拼寫詞語,難以組織好句子,弄不懂語法規則,很難理解別人說的話和進行閱讀。研究人員先對KE家族成員進行大腦圖像掃描,發現其中有語言障礙的人在大腦分管語言的「基底神經節」部位出現異常,而FOXP2基因就是在基底神經節表達和產生功能的。這個中樞控制人的口舌運動和發音說話,KE家族的語言障礙者的大腦皮質中這個區域不能正常工作。

  1998年,研究人員又發現,一名與KE家族無親緣關係的被稱為「CS」的男孩也出現了與KE家族語言障礙者相同的症狀。對這些患者的基因測序發現,KE家族的語言障礙者和CS兒童的FOXP2基因中有一兩個位點突變,造成大腦的基底節在發育期不能很好發育,從而影響了他們的語言能力。

  自FOXP2基因發現以後,更多的科學家參與到研究基因與人類語言能力的研究中來,他們的研究進一步闡明了FOXP2基因與語言能力的關係。最早發現FOXP2基因的科學家費希爾認為,人類的語言問題非常複雜,並非只有一個FOXP2基因起作用,類似FOXP2這樣與人類語言能力相關的基因可能還有10到1000個之多。例如,最新發現,有兩個基因在語言的形成方面有重要作用,它們可以幫助人發育出較大的大腦,這對語言能力的發展是必須的。這兩個基因分別叫做「異常紡錘型小腦畸形症相關基因」和「微腦症基因」。

  據研究,這兩種基因出現的年代都非常近,前者約6000年前出現,後者則出現於約3.7萬年前,此後可能通過進化適應或自然選擇在人群中迅速擴張。研究人員推測,由於這兩個基因發生了變化,才讓人類產生了較大的腦容量,並獲得了較好的認知和學習能力。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這兩個基因也與人的語言類型有關。

  人類語言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聲調語言,另一類為非聲調語言。聲調語言是指發同一個語音時,高低不同的聲調可表示不同的意思(語義)。非聲調語言是指語音聲調在高低不同時,只表示語氣,而不會影響語義。總體而言,漢藏語系,包括漢語、藏語、苗語、羌語等屬於聲調語言。在非洲和美洲一些地方也分布著聲調語言。比如,阿拉斯加的土著印第安人所使用的阿薩巴斯卡語,美國西南部以及墨西哥土著所使用的納瓦霍語(電影《風語者》中對此有形象介紹)等也都是聲調語言。而印歐語系的語言,如英語、法語、德語等則多屬於非聲調語言。

  英國愛丁堡大學的丹。戴迪休和羅伯特。萊德對非聲調語言地區的人和聲調語言地區的人進行統計,結果發現前者更可能擁有上述兩種新進化的大腦發育基因,而這兩種基因未能充分進化的人則更擅長於掌握聲調語言。

  戴迪休和萊德是在分析了近1000種基因和26項語言特徵後得出這一結論的。他們認為,兩種新發現的語言基因對於大腦皮質會產生微妙的影響。但並不能由此得出「非音調語言比音調語言更適應進化需要」的結論。以中國為例,古老的中華文化在歷史上擁有高水平的科學技術和哲學體系,而中文這種聲調語言,與現代東地中海沿岸地區的非聲調語言相比,則依然保持著旺盛的活力。  ★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發現新證據,否認中國人是獨立起源,人類果然起源非洲?
    關於人類起源,目前國際學術界主要有兩種學說,一是非洲起源說,二是多地區起源說。
  • 人類「非洲起源說」被推翻了麼?
    關於東亞現代人從哪裡來,目前有兩種說法:一般的觀點是從非洲遷徙過來的,也就是說,現在的中國人是古代非洲人的後裔;另一種觀點是,東亞的古人類生存了下來,並繁衍了本地的現代人。 而這則新聞的橫空出世立刻給「東亞起源論」的支持人提供了絕好的證據:資料顯示在歐洲發現現代類型的人類最早在4.5萬年左右,在西亞地區發現的現代類型人類距今5萬年左右。
  • 專家:人類"非洲起源說"是正確的 中國人源自非洲
    原標題:院士專家科普講壇上談人類起源之爭「非洲起源說」是正確的  東方網8月22日消息:上海書展為科學家與公眾交流搭建了平臺,昨天,由市新聞出版局、市科協主辦的暑期院士專家系列科普講壇舉行,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副校長金力,復旦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李輝,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饒毅為讀者介紹了「人類起源之爭」。
  • 瞭望東方周刊:科學家稱人類起源非洲將成定論
    「人類起源地問題的爭議將會結束,人們很難再對現代人類起源於非洲產生異議。」     那是一個寒冷冬日的下午,遠古的冰原上的夕陽,把一群佝僂的人拉成一道道長長的剪影,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批徵服者。     在不遠的將來,這群剛剛學會直立行走的人將把他們的子孫撒遍世界,這還是最早的一批「成吉思汗」,他們的子孫將是這個星球的王者。
  • 人類起源:有人認為人類的起源在非洲,西方是中國文明的發源地?
    是中國人這件事還能有假嗎,然而現在也有很多人會說,中國的人有一部分也不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沒有出生在這裡,反而是從其他國家移居到中國這片土地上來的,因此而言,就說到你有一定的可能是從外地移居過來的,並不是中國人,反而是非洲的人,當然聽到這些推論以後,我們是怎麼認為的呢,我國的歷史非常的悠久,那麼在教育方面也是沒得說的,然而說起起源,我們可能還要回想起古猿了吧人類的祖先到底起源於哪個地區
  • 中國人起源非洲?許昌村民挖出10萬年前「寶貝」,打破非洲起源說
    我們成為人類的自豪感,也不斷讓我們探尋自己的起源。非洲起源說一直都是較為強有力的學說,跟它齊頭並進的還有多地區起源說,非洲起源說的支持理論不僅從基因中得出甚至還有現代人結構學和語言學,許多歐洲學者還提出了中國現代人也是起源非洲。但是在幾十年前的靈井鎮裡,一位老伯手中的石英石,就開始悄悄命運般地將要打破這個權威……中國人起源非洲?
  • 中國考古走出國門首赴非洲探秘人類起源
    近日,中國考古學家首次組建的現代人類起源考古隊飛赴肯亞,進行為期近50天的考古發掘,尋找現代人起源的關鍵證據,探索人類起源奧秘。昨日,長江日報記者採訪到此次帶隊專家李佔楊。他表示,這是中國考古團隊首次奔赴非洲,具有裡程碑意義,標誌著中國已成為在非洲探索人類起源「國際考古俱樂部」的一員。「由中國人主導進行發掘,增加了中國在國際考古學術領域的話語權」。
  • 人類起源自非洲還是哪?長沙網友吵炸了...
    現代中國人祖先於距今6萬年到5萬年前才完成再次走出非洲,走進各大陸的遷徙。網友「lz」的評論,引起了湖南地質專家的關注...童潛明湖南省地質研究所原總工程師、湖湘地理地質地理顧問:「人類起源於何處?「這一問題已經成為人類學界最重要的問題。
  • 中國考古走出國門 首次奔赴非洲探秘人類起源
    「許昌人」發現者講述赴非探秘人類起源:若在肯亞發現化石中國將首獲命名權近日,中國考古學家首次組建的現代人類起源考古隊飛赴肯亞,進行為期近50天的考古發掘,尋找現代人起源的關鍵證據,探索人類起源奧秘。
  • 考古學家終於找到有力證據
    考古學家終於找到有力證據引言:縱觀地球上人類的發展史,很多人認為人類是從類人猿或是黑猩猩、猿猴類發展而來的,這些生物原本是靠四肢運動的,後來因為環境因素解放了雙手,開始直力行走。因此這被認為是人類最早的生物起源,不過也有人提出疑問,難道在類人猿之前就不存在更早的古人類嗎?古人類基因又是怎樣保存下來的呢?
  • 人類「非洲起源說」添新證?科學家:證據不充分
    中新網10月29日電 據外媒報導,英國《自然》雜誌發表文章稱,經科學家研究發現,現代人的祖先可能起源於非洲博茲瓦納地區,這或為人類「非洲起源說」增添了新證據。據報導,研究人員認為,20萬年前的智人生活在贊比西河以南的博茲瓦納地區,並且現代人類一直在此地生活了至少7萬年,直到氣候發生變化,促使人類向東北遷移,之後又向西南遷移。資料圖:摩洛哥西北部挖出的早期人類化石遺骸,其中包括一個不完整的頭骨和一個下頜。
  • 夏娃理論飽受爭議,人類祖先究竟是誰?難道起源於非洲大陸?
    所有人的印象中,人類的起源應該從非洲開始,不過對於這一問題的答案,這麼多年來沒有得到明確的答案,根據達爾文進化論,人類從森林中慢慢走上了陸地,應該是從猿猴進化成了直立行走的生物,可是一直沒有找到問題的真實答案,所以大家比較好奇人類的第1個祖先究竟是誰呢?
  • 徐文堪談語言起源與古代語文的釋讀
    這種情況一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才有所改變,有不少語言學家、考古學家、心理學家、人類學家以及其他領域的專家做了很多努力,提出了很多假設,他們試圖弄清楚語言是怎樣產生的,為什麼會產生,何時產生,在什麼地方產生……這些問題現在都還沒有定論,因為直接證據很少,但語言的起源和演化成為了一個跨學科的問題,慢慢引起了不同領域學者的關注,而且近十年來取得了比較大的進展。
  • 生命源於物理?MIT教授的生命起源新理論迎來有力證據
    Jeremy England稱這種結構重組效應為「消耗驅動適應效應」(dissipation-driven adaptation),並認為該效應促進了生物複雜結構的生成。儘管科學家目前還不能被斷言該理論的正確性,但這兩次計算機模擬的結果似乎都支持了「消耗驅動適應效應」的預測。
  • 古人類學家爭論不休的話題,人類的起源的你相信是非洲嗎?
    地球人類是從人猿主幹上分離,究竟發生在哪一地區?是在非洲,然後走進亞洲,還是開始就在亞洲?一個多世紀以來,人類起源於非洲還是亞洲,一直是古人類學家爭論不休的話題。地球人類起源來自非洲這一說話不一定是真的。非洲僅僅只是地球上的一個角落,為什麼不是亞洲、歐洲呢?
  • 現代分子生物學如何力證人類「非洲起源說」
    科學家們從泥土中找尋出人類起源的依據,無論是修正「非洲起源說」的路線,還是以「多地區起源說」建立全新人類起源模型,都意味著傳統人類起源學說的改變。8月21日,在上海書展分會場上海科學會堂,上海科協邀請到了北京大學教授饒毅、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子生物學家金力、復旦大學教授李輝、上海自然博物館何鑫博士,共同討論人類起源之爭,用科學的證據來回答人類和中國人起源及遷徙的問題。
  • 現代分子生物學如何力證人類「非洲起源說」?
    科學家們從泥土中找尋出人類起源的依據,無論是修正「非洲起源說」的路線,還是以「多地區起源說」建立全新人類起源模型,都意味著傳統人類起源學說的改變。8月21日,在上海書展分會場上海科學會堂,上海科協邀請到了北京大學教授饒毅、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子生物學家金力、復旦大學教授李輝、上海自然博物館何鑫博士,共同討論人類起源之爭,用科學的證據來回答人類和中國人起源及遷徙的問題。
  • 南京出土智人頭蓋骨 力證中國人並非起源非洲
    由於南京猿人的重要性,二十年來,專家們持續對其做著研究。其中,一號頭骨在1996年被確認為女猿人。近期,中科院和古人類研究所的專家通過復原等技術研究發現,二號頭蓋骨其實不是此前初步認定的猿人,而是另一人種——智人!這一新發現不僅讓南京「猿人洞」成了全球唯一的同一化石點發現兩個人種的地方,也為人類多地起源論提供了有力依據,中國人並非起源於非洲。
  • 河南挖出古人化石,研究發現顛覆認知,學者:中國人未必源於非洲
    古人類學研究表明:在6萬年前,智人( 現代人)大規模離開非洲。然而,這一傳統認知如今卻遭到顛覆,原因很簡單,在中國河南許昌靈井遺址,考古專家挖出古人類化石,研究之後專家發現,「許昌人」距今時間卻遠超6萬年。正因如此,有學者指出,現代中國人未必源自非洲!
  • 史話:人類誕生於非洲?鄂爾多斯人(河金人)撼動人類單一地區起源說
    (本文圖片源於網絡)一是與會專家學者提出鑑於古人類以當時化石發現地命名的慣例,要糾正中文文獻將「 ordos」(「鄂爾多斯」的英譯)誤譯成「河套」,與國際人類學考古界至今仍稱河套人」為「鄂爾多斯人」相接軌,應將「河套人」正名為「鄂爾多斯人」。二是根據最新研究成果證實,鄂爾多斯人(河套人)生存的年代,是距今7萬-14萬年前,而不是以往說的3.5萬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