銥元素,小行星帶來的,這指向了一次災難性的事件

2020-07-08 一個個不悲傷的故事

有關小行星撞擊的影響,最早的證據是地質學家沃爾特·阿爾瓦雷茨及其團隊在義大利的山巖中發現的。此前,地質學家已經確知,以白堊紀末期為分界線,此前此後的巖石有著顯著差異。被稱為有孔蟲(foraminifera)的浮遊生物化石在此次劫難前的舊巖層中時有所見,但在此後的巖層中就徹底消失了。但地質學家當時尚不清楚,這一變化究竟是在數萬年間還是在短短一兩年間發生的。

1977年,在義大利古比奧附近的一個遺址,阿爾瓦雷茨的研究團隊發現,自白堊紀末期,山巖中稀有元素銥(iridium)的成分顯著上升。這一點非常令人奇怪,因為銥元素在地球上很少見,反倒在小行星中頗為常見。阿爾瓦雷茨及其同事在義大利其他許多地方也發現了銥元素頗高的情況,目前,我們已知全世界至少有100個類似的地點。看來,銥元素肯定是小行星帶來的。而這便指向了一次災難性的事件。

銥元素,小行星帶來的,這指向了一次災難性的事件

當時,大多數地質學家都堅信,所有的地質變化都只能是漸進的,所以很少有人接受以上看法。要他們接受也可以,但要有直接證據。1990年,希克蘇魯伯隕石坑被發現,其大小合適,而且時間相當。從那時起,大多數地質學家不僅承認小行星撞擊毀滅了恐龍,而且還主張,類似的災難性事件在地球史上可能發生過多次。的確,目前已有證據表明,在K-T事件的邊界附近,也曾有大規模的火山爆發,而火山爆發可能已經破壞了生物圈的健康,但現在毫無疑問的是:那致命的一擊來自小行星撞擊。

後希克蘇魯伯世界是作為我們人類先祖的哺乳動物進化的世界,即新生代的世界,從6500萬年前一直延續至今。

作為哺乳動物,我們人類基因的90%,或曰DNA中約30億個鹼基對(base pairs),與其他哺乳動物相同,從老鼠到浣熊均如是。也就是說,我們與其他哺乳動物的不同,都只在DNA其他10%的某個地方。

銥元素,小行星帶來的,這指向了一次災難性的事件

如同所有的哺乳動物,我們人類也屬於溫血動物,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比大多數爬行動物更多的能量來維持自己的體溫並使大腦持續運行。人類的大腦須特別強大,因為人類必需很多生態技巧,才能維持自身所需的大量食物和能流。雖然最早的類哺乳動物還沒有老鼠大,但它們可能已經學會了照顧幼崽,就像今天的哺乳動物一樣,其大腦相比自己的身體都出奇得大。有袋動物(marsupials,即幼崽需要特殊保護和營養的哺乳動物,通常在袋中餵養)與有胎盤類動物(placentals,即幼崽在子宮內通過胎盤餵養的哺乳動物)之間最基本的差異至少可追溯到1.7億年前。

銥元素,小行星帶來的,這指向了一次災難性的事件

相關焦點

  • 6600萬年前的小行星遺蹟,揭示了白堊紀大滅絕慘烈的一幕
    注意,這不一次演習,更不是一次軍事攻擊。這是發生在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一次驚天動地的小行星撞擊事件。曾讀過一部短篇科幻小說,大致劇情是,人類為徹底解決小行星撞擊帶來的威脅,通過時光機器回到侏羅紀,幫助恐龍發展出文明,進而徹底解決小行星撞擊給地球生命帶來的威脅。
  • 陸地動物或每2700萬年大滅絕一次,與小行星、火山等有關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發表於《歷史生物學》雜誌上的一項最新分析顯示,包括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和鳥類在內的陸棲動物,每2700萬年就會發生一次大規模滅絕事件,且這一周期與此前科學家所稱海洋生物大滅絕的周期相吻合。
  • 世界上含量最少的金屬銥,究竟有什麼用途?
    什麼是銥?銥是一種化學元素與符號的Ir和原子序數77。銥是一種堅硬的銀色金屬。它幾乎和黃金一樣沒有反應性。它具有很高的密度和熔點。銥是第二最密集的金屬(後鋨),它也是最耐腐蝕的金屬。儘管僅某些熔融鹽和滷素會腐蝕固態銥,但細碎的銥粉塵更具活性,並且易燃。
  • 6500萬年過去了,科學家是怎麼找到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隕石坑的
    原因主要的有以下幾種:有酸雨學說;地磁變化學說;大陸漂移學說;物種競爭學說;被子植物中毒學說;氣候變遷說;以及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學說。在這眾多的學說裡,最著名的還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假設。這顆直徑10公裡的小行星(小行星最長距離10公裡)以40KM/秒 的速度撞擊地球,產生的威力相當於100萬億對TNT的當量,是廣島原子彈的10億倍。當時把地球撞出直徑180公裡的大隕石坑。
  • 解碼小行星帶,能帶來生命,也能毀滅生命;有衛星,也有光環!
    不過在小行星表面發現水冰也令科學家感到很奇怪,因為它們本應迅速蒸發掉。埃默裡補充說:「這意味著這顆小行星內部水冰含量很豐富,很可能其他很多小行星亦是如此。小行星上的水冰為地球上的水究竟來自哪裡的奧秘提供了答案。」    小行星帶的形成類似於行星光環的形成,源自於太陽系形成之時太陽自轉的離心力作用。
  • 陸地動物或每兩千七百萬年大滅絕一次 與小行星撞地球和火山噴發有關
    這項新研究還發現,這些大滅絕事件與小行星撞擊地球和毀滅性的火山噴發——洪流玄武巖(大規模玄武巖漿在短時間內噴出到地表上來,100萬年內噴出10萬立方公裡以上)發生的周期一致,後者為物種滅絕的發生提供了潛在原因。6600萬年前,包括恐龍在內70%的陸地和海洋物種突然滅絕,這是一顆大型小行星或彗星與地球碰撞後導致的災難性後果。
  • 地層中存在這種元素,進一步說明恐龍毀滅真相,它們遭遇了什麼?
    關於恐龍是如何滅絕的這個問題,目前主流的說法是65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在了地球上,從而引起了全球性的災難。根據考古研究發現,這次大災難不僅導致了恐龍的滅絕,還導致了地球上將近八成以上的生物滅絕,因此也被人類定義為地球歷史上的「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為什麼「小行星撞擊說」受到廣泛的認同呢?
  • 6500萬年前撞擊地球的小行星上,可能帶著生命嗎?
    在198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路易斯·阿爾瓦雷茨與他的兒子等人在研究K-T界線(白堊紀和古近紀界限)時,發現了在白堊紀與古近紀交界的地質層中有含量超高的銥。銥是目前已發現的密度第二大的化學元素,是地殼中最稀有的元素之一,平均質量比例僅有十億分之一。而路易斯·阿爾瓦雷茨在K-T界線上的銥是地殼中銥含量的30-130倍。
  • 2600萬年一次的大滅絕,是偶然的巧合,還是有一顆太陽伴星在作怪
    而戴維·勞普和約翰·塞普科斯基在那時便支持阿爾瓦雷茨的小行星理論,現在他們把自己的理論寄給阿爾瓦雷茨,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他們的發現,因為他們沒有提供任何解釋。穆勒和阿爾瓦雷茨同意研究他們所提出的奇怪的說法:地球每2600萬年發生一次大災難。勞普和塞普科斯基收集了大量關於物種滅絕的數據,這遠遠超過了以前所收集的數據。他們的分析表明,每2600萬年就有一次大範圍的物種滅絕。
  • 尋找小行星的望遠鏡正被緊急拆除,以避免「災難性」的坍塌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天文科學部主任Ralph Gaume在周四上午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即使是試圖穩定或測試電纜,也可能加速災難性故障的發生。」  在其57年的使用壽命中,阿雷西博望遠鏡一直在尋找危險的近地小行星,尋找外星生命的跡象,並發現了太陽系以外的第一顆行星。1974年,阿雷西博發出了地球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廣播信號,與潛在的外星人進行通信。
  • 新研究認為5560萬年前彗星撞擊地球事件導致全球變暖
    北京時間11月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始新世時期,曾經出現過一次與哺乳動物物種群落大繁榮密切相關的全球性氣候迅速變暖事件。
  • 豆比看世界(2)——直徑1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威力有多大
    由於這種涉動本身的隨機性,大概來說,直徑約1公裡的小行星平均50萬年撞擊地球一次。較大物體的撞擊,例如直徑5公裡的天體平均大約每一千萬年撞擊地球一次。我們需要承認的是人類本身對於環境變化的抗性是很強的,因為我們擁有各種各樣的科技來幫我們應對環境的變化。
  • 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地球造成恐龍滅絕,你知道撞擊點在哪裡嗎?
    在地球歷史上發生過兩次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第一次是在古生代末期,當時60%以上的海生無脊椎動物都滅絕了,脊椎動物中的原始魚類和古老的兩棲類則全部滅絕,蕨類植物明顯衰退。第二次是中生代末期,當時除了統治地球的恐龍滅絕外,海洋中有50%以上的無脊椎動物也都滅絕了。
  • 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恐龍滅絕,你知道撞擊點在哪裡嗎?
    在地球歷史上發生過兩次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第一次是在古生代末期,當時60%以上的海生無脊椎動物都滅絕了,脊椎動物中的原始魚類和古老的兩棲類則全部滅絕,蕨類植物明顯衰退。第二次是中生代末期,當時除了統治地球的恐龍滅絕外,海洋中有50%以上的無脊椎動物也都滅絕了。
  • 日本探測器向小行星發射金屬彈,是否表示人類已可以攔截小行星?
    通常情況下,銥在地球巖層中的平均含量大概只有十億分之一左右,但在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內的銥含量卻達到了平均含量的200倍。如此大量的銥金屬,從哪裡來的?最合理的解釋就是來自於太空。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直徑186英裡,是世界上最大的隕石坑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這顆小行星的大小。假如現在把這顆小行星放在地面上,那麼它的高度已經超過珠穆朗瑪峰。在小行星的頂部,飛機正飛來飛去......
  • 小行星撞擊令恐龍滅絕,但時間地點、角度都太趕巧了!
    迄今為止,地球已發生過五次大滅絕事件,相信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應該是「白堊紀大滅絕。這次滅絕造成了白堊紀末期包括恐龍在內的75%動植物滅絕,因此也叫恐龍大滅絕。關於恐龍滅絕的理論(假說)有很多,比如有人認為是有人認為是火山爆發,有人認為是超新星爆炸所致,但目前學界普遍認同的一個主流理論是小行星撞擊。
  • 小行星撞擊的角度、地點偏一點,恐龍或許還在橫行
    迄今為止,地球已發生過五次大滅絕事件,相信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應該是「白堊紀大滅絕。這次滅絕造成了白堊紀末期包括恐龍在內的75%動植物滅絕,因此也叫恐龍大滅絕。關於恐龍滅絕的理論(假說)有很多,比如有人認為是有人認為是火山爆發,有人認為是超新星爆炸所致,但目前學界普遍認同的一個主流理論是小行星撞擊。
  • 銥閃銥閃亮晶晶
    77這個數字正好是銥(iridium)元素的原子序數。為什麼要強調最初的計劃,是因為後來銥星計劃實施階段後來經過計算證實,設置6條衛星運行軌道就能夠滿足技術性能要求,因此,全球性衛星移動通信系統的衛星總數被減少到66顆(但總數並非人們認為的66顆,實際上每條軌道上除布星11顆外,還多布1至2顆作為備用,總數超過66顆。)但仍習慣稱為銥星移動通信系統。
  • 人類起源於8億年前小行星撞擊?1000億噸磷元素為DNA提供充足原料
    編者按:科學家對月球59個直徑20公裡左右的撞擊坑的調查統計也發現,這些撞擊坑的形成時間大約在8億年前,這說明在8億年前,地球和月球確實遭遇了一次小行星雨的襲擊,為地球帶來了1000億噸的磷元素。最重要的是,這顆小行星含有大量的磷元素,科學家估計有1000億噸的磷元素落到了地球表面,為後來生命合成遺傳物質、細胞膜提供了物質基礎。小行星撞擊對地球生命的影響有正面促進,也有負面的影響,比如6600萬年前的小行星撞擊,導致了恐龍從地球上滅絕,同時還有75%的動植物消失。撞擊在墨西哥留下了直徑180公裡的撞擊,今天這個撞擊坑只能通過遙感衛星看到輪廓,在海面下方數十米以上的位置。
  • 官方公布南京「丟失放射源銥-192」事件處理流程
    」  中國江蘇網5月12日訊(記者 戚阜生)今天下午,江蘇省環保廳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環保部門應急處置南京「丟失放射源銥-192」事件全部流程。  放射源銥-192是如何找到的?  5月9日凌晨2點43分,省環保部門接報江北某廠區丟失放射源銥-192的消息,環保工作人員在3點到4點之間就趕到事發現場。  由於丟失的放射源銥-192屬於二類放射源,活度為25居裡,因此丟失事件被定性為重大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