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hem.:開發出一種更快速和更高效的蛋白標記技術

2020-12-03 生物谷


特異性和快速標記含有四嗪-螢光團偶聯物的EGFR-GFP 兩個小時之後的圖片。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研究人員構建出經過特殊改造的哺乳細胞。該細胞提供一種新的「化學把柄(chemical handle)」,將使得研究人員更加有效地標記蛋白,同時又不破壞蛋白本身和它們所在細胞的正常功能。2012年2月5日,該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自然-化學》期刊上。

研究人員早已在很多領域使用蛋白標記技術幫助他們理解這些重要的分子如何影響細胞的正常功能。當前,待研究的蛋白只是通過與其他螢光蛋白融合在一起而被標記,從而允許研究人員使用顯微鏡追蹤它們在整個細胞中的運動。然而,這種方法也有一些缺點,不僅僅是因為螢光蛋白經常足夠大而影響感興趣的蛋白的功能。

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化學副教授Alex Deiters博士與英國劍橋醫學研究委員會的同事Jason Chin博士開發出一種方法將一種螢光團(fluorophore)---比當前使用的螢光蛋白小大約20倍的螢光分子---附著到在哺乳細胞中表達的蛋白上。

正常情況下,在自然界蛋白中只發現20種胺基酸。但是Deiters和Chin開發出一種特殊的第21種胺基酸。他們將這種胺基酸添加到經過特殊改造能夠將它整合進他們想要研究的蛋白中。這種特殊的胺基酸有一個除經過專門設計的螢光團之外不與任何細胞組分發生反應的「化學把柄」。 Deiters說,「修飾的蛋白與螢光團之間的反應是極其迅速的,而且產率比較高,結果在這兩種反應物之間形成穩定的連接。」

Deiters說,「我們發現我們的方法產生產率比較高的標記蛋白,而且結合反應的速度比當前方法快50倍。此外,它需要更少的試劑完成反應,因而總體而言,我們開發出一種更快速、更有效的蛋白標記方法,而且該方法更不可能干擾待研究蛋白和細胞的正常功能。」 (生物谷:towersimper編譯)

Genetically encoded norbornene directs site-specific cellular protein labelling via a rapid bioorthogonal reaction

Kathrin Lang, Lloyd Davis, Jessica Torres-Kolbus, Chungjung Chou, Alexander Deiters & Jason W. Chin

The site-specific incorporation of bioorthogonal groups via genetic code expansion provides a powerful general strategy for site-specifically labelling proteins with any probe. However, the slow reactivity of the bioorthogonal functional groups that can be encoded genetically limits the utility of this strategy. We demonstrate the genetic encoding of a norbornene amino acid using the pyrrolysyl tRNA synthetase/tRNACUA pair in Escherichia coli and mammalian cells. We developed a series of tetrazine-based probes that exhibit 『turn-on』 fluorescence on their rapid reaction with norbornenes.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labelling of an encoded norbornene is specific with respect to the entire soluble E. coli proteome and thousands of times faster than established encodable bioorthogonal reactions. We show explicitly the advantages of this approach over state-of-the-art bioorthogonal reactions for protein labelling in vitro and on mammalian cells, and demonstrate the rapid bioorthogonal site-specific labelling of a protein on the mammalian cell surface.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們開發出多種能快速檢測COVID-19的新技術!
    -020-0392-7在最近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有助於快速提取和分析遺傳物質的技術,可用於在移動狀態下開展COVID-19測試,包括在機場和遠程測試中心。文章中,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酶聯免疫吸附測試方法,可用於檢測SARS-CoV-2抗體的存在。對於這種測試方法而言,他們構建出在這種病毒表面上發現的刺突蛋白(S蛋白)的兩個版本。S蛋白介導SARS-CoV-2病毒進入宿主細胞,可被其他冠狀病毒感染過程中產生的抗體靶向結合。第一個版本包含了完整的S蛋白,而第二個版本僅限於S蛋白的受體結合結構域(S蛋白的一小部分)。
  • 螢光蛋白種類和螢光蛋白標記技術
    螢光蛋白的研究為生命科學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研究手段,目前在活體成像深度上仍有待進一步發展,需要不斷改良優化新的亮度高的單體近紅處/紅色螢光蛋白分子。新特性的螢光蛋白,如光轉換與光活化螢光蛋白、大strokes位移的螢光蛋白等的開發也將為光學成像技術帶來新的突破,有效地提高成像的時空解析度和靈敏度。
  • Nat Methods解讀:科學家開發出新型成像技術 或能揭示細胞骨架蛋白...
    2020年8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當骨骼幫助機體移動時,細胞中骨架樣的細絲同樣能夠幫助細胞結構移動,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Methods上題為「Actin chromobody imaging reveals sub-organellar actin dynamic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索爾克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新型成像方法
  • 運用綠色螢光蛋白標記技術 鯖鱂魚和斑馬魚胚胎遇毒發光
    魚胚胎生物檢測技術可以快速檢測出上千種毒素。魚胚胎生物檢測技術可以快速檢測出上千種毒素。大洋網訊 在古裝劇中常能看到一根銀針探入酒茶飯食中,針變黑,大家驚呼「有毒」的場景,而現實中要分析毒素需要經過精密的化學檢測,是否有一種直觀而簡單的檢測方式能查驗有毒物質?日前,在2019中國化妝品國際高峰論壇上,記者獲悉,運用綠色螢光蛋白標記技術,通過鯖鱂魚和斑馬魚,可以快速檢測出上千種毒素,魚胚胎遇到有毒物質之後,身體會發出綠色的螢光。
  • Chem.文獻速遞:20200424-20200501
    為了進一步同時增強穩定性和受體親和力,作者通過修飾兩個或三個醯胺鍵得到了有希望的候選化合物,其在體外表現出穩定性和較強的受體親和力。放射性標記的多三唑-擬肽在攜帶受體陽性腫瘤異種移植物的小鼠中的生物分布研究表明,與化合物[Nle15]MG11相比,候選化合物在腫瘤部位的吸收增加了4倍。
  • 【科技前沿】何萬中團隊原創性開發可克隆電鏡標記技術實現細胞中...
    因此,細胞生物學家迫切希望電鏡領域也能夠開發出類似光學顯微成像領域廣泛應用的 GFP標記技術,通過遺傳操作來實現細胞及生物組織的電鏡超微結構樣品上的分子識別和精確定位,因此可稱之為基於遺傳編碼的可克隆電鏡標記技術。目前科學家們嘗試了兩類基於遺傳編碼的可克隆電鏡標記技術。
  • Nat Commun:基於螢光素酶的高效醫療診斷工具
    醫生往往需要快速可靠的方法來知曉腫瘤細胞是否存在於患者機體中;儘管存在很多檢測手段,但通常這些技術都非常耗時、昂貴。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中,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對螢火蟲發光的酶類進行了化學修飾,以該修飾後的酶類分子來幫助尋找靶向的生物學分子,相關研究或可提供一種快速、廉價且高效的準確檢測系統來幫助進行未來的醫學研究。
  • 何萬中團隊原創性開發可克隆電鏡標記技術實現細胞中的單分子定位
    因此,細胞生物學家迫切希望電鏡領域也能夠開發出類似光學顯微成像領域廣泛應用的 GFP標記技術,通過遺傳操作來實現細胞及生物組織的電鏡超微結構樣品上的分子識別和精確定位,因此可稱之為基於遺傳編碼的可克隆電鏡標記技術。目前科學家們嘗試了兩類基於遺傳編碼的可克隆電鏡標記技術。
  • Nat Methods綜述|秦為等闡述鄰近標記技術對蛋白質相互作用的解析
    責編 | 兮生物大分子間的相互作用,例如蛋白-蛋白以及蛋白-核酸相互作用,在各種生命過程中廣泛存在,並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發展大規模分析生物分子間相互作用的方法對生物學功能探索和疾病幹預具有重要的意義。
  • Chem. Soc. | 色氨酸殘基特異性標記技術
    Taylor助理教授,他們課題組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分子標記技術和有機合成化學方面的研究。本文中,作者開發了一個基於仿生電子轉移的化學反應,實現了針對蛋白上的色氨酸殘基特異性標記。       蛋白質的選擇性化學標記對化學生物學與蛋白質組學的研究極為重要。
  • 美國開發出新型螢光標記工具Spinach
    1962年科學家們首先在水母體內發現了綠色螢光蛋白(GFP),從那以後,這種神奇的蛋白質成為生物學功能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在綠色螢光蛋白的幫助下,研究人員不僅能夠成像觀測基因表達和蛋白質動態,還可以檢測細胞內離子和小分子濃度、酶活性,標記細胞或分子亞群,實現複雜的動力學時空分析。
  • Neuron|陳一茗等開發核糖體標記神經胞體成像技術
    可是此類計算函數中的假設和不確定性會因實驗條件和測量對象而異,得出的結果也通常無法直接得到考證以致造成潛在的過度補償和人工噪音。既然這個信號分解的問題出在神經突中螢光蛋白與胞體螢光蛋白間的幹擾,那麼將信號從神經突消除應該便是最直截了當的方法了。比如,利用核定位序列 (nls) 來將螢光蛋白轉移到細胞核內便能讓各個神經元界限分明。
  • 動物所開發出快速精準的核酸檢測技術
    高效精準的核酸檢測技術在傳染病原檢測、食品安全檢疫和致病基因篩查等許多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基於CRISPR的基因組編輯技術極大地革新了生物醫學研究。有趣的是,除了能夠通過對基因組精準操控來進行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最近一些研究發現CRISPR系統的某些效應蛋白,例如Cas12a,在切割靶DNA後會受激獲得切割非靶向單鏈DNA(ssDNA)的活性,從而能夠用於快速簡便地進行核酸檢測,在傳統的PCR和測序技術之外建立了一種新的核酸檢測技術。
  • Neuron | 陳一茗等開發核糖體標記神經胞體成像技術
    可是此類計算函數中的假設和不確定性會因實驗條件和測量對象而異,得出的結果也通常無法直接得到考證以致造成潛在的過度補償和人工噪音。既然這個信號分解的問題出在神經突中螢光蛋白與胞體螢光蛋白間的幹擾,那麼將信號從神經突消除應該便是最直截了當的方法了。比如,利用核定位序列 (nls) 來將螢光蛋白轉移到細胞核內便能讓各個神經元界限分明。
  • 更快速、更精準——病原體檢測技術展望
    另外,隨著分子技術的發展,開始逐步了解病原體的分子耐藥機制、毒力、生物學特點,有助於更精準地指導臨床診治。 就檢測技術而言,現在中國和國外在有些方面上是可以比肩的,如二代測序,在中國的應用就領先於歐美;比如新冠病毒,中國很早就能發現,也說明我們的分子檢測技術確實在國際上是領先的。
  • Nat Struct Mol Biol:證實表觀遺傳標記組蛋白修飾與DNA甲基化之間...
    生命藍圖的其他部分來源自覆蓋DNA結構的特異性化學標記模式(patterns of chemical tags)。這些化學標記模式確定著DNA是如何被緊密包被的和某些基因是如何被選擇性地開啟或關閉的。隨著研究人員發現越來越多的這些表觀遺傳標記,他們已開始想知道所有的這些標記是如何關聯在一起的。
  • J Med Chem:一種新型策略或有望克服癌細胞對靶向性療法的耐受性
    2020年4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倫敦癌症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抑制HSP72蛋白的新方法,HSP72對於幫助癌細胞存活並抵禦療法非常重要,相關研究結果有望幫助研究人員發現靶向作用該蛋白的新型癌症藥物。
  • 深圳先進院等開發出一種人工基因組的高效簡化策略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戴俊彪團隊開發出一種被稱為SGC(SCRaMbLE-based genome compaction)的人工基因組的高效簡化策略,並以此方法刪除了第十二號染色體左臂中超過一半的非必需基因,為第一個最小真核基因組的構建、理解真核生命的核心組成奠定了理論和技術基礎
  • Commun Biol:開發出一種用於癌症診斷的新型生物標誌物技術
    2020年7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瑞典隆德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識別癌症生物標誌物的新方法,這種新方法能夠更加敏感、快速且有效地對癌症生物標誌物進行識別。
  • 可克隆電鏡標記技術實現細胞單分子精準定位
    這道光就是,他帶領團隊原創性地開發了一種新型克隆電鏡標記技術,該技術可直接在細胞中遺傳編碼表達的標記蛋白上原位合成納米金顆粒,從而實現細胞超微結構上單分子水平的精確識別與定位,為細胞的電鏡超微結構單分子水平研究提供了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