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是一種海洋哺乳動物,它們在整個的海洋生態系統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鯨落」就是鯨對海洋生態最大的貢獻之一。不過,鯨落的形成條件非常的苛刻,到目前為止,已知的鯨落不超過50次。那麼,鯨落是如何形成的呢?它對海洋生態有什麼作用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兩個問題。
什麼是鯨落?
鯨落簡單的說就是鯨在死後慢慢沉入海底的一個過程。雖然這個這個現象看似普通,但是一種生物想要在死後沉入水底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許多現實中的例子來看,比如豬被淹死後,大都是漂在水面上的,即使像河馬這種大塊頭,在死後也是四腳朝天的漂浮在水面上。這是因為,死去的動物在水中會有腐爛的過程,而腐爛的同時,身體內會釋放出大量的氣體,讓整個的屍體像一個氣球一樣被充滿。
鯨落是如何形成的?
按照上面的說法,動物的屍體在水中開始腐爛後就會浮出水面,鯨魚如此龐大的體型,死後身體內的氣體應該是更多,那麼鯨落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嚴格意義上說,所有自然死亡的鯨都有可能形成鯨落。但是,並不是所有自然死亡的鯨都能形成鯨落。簡單的說,就是鯨落的形成條件比較的苛刻。
整個鯨目下約有接近100種不同的動物,它們在死亡之後,體型較小的鯨大都被其他食肉動物直接分食了,自然就無法形成鯨落。而體型大的鯨也不一定會形成鯨落,因為一旦鯨的密度小於海水密度,它就很難下沉,比如鯨脂就是一種密度比海水小的物質,如果鯨魚身上的鯨脂過多,它在死後就很難下沉,比如全身都有著厚厚脂肪的露脊鯨。
所以,只要足夠大的鯨死後,它的屍體才不會被很快地吃掉,而且在鯨死後,鯨脂較少的鯨,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的鯨脂會被慢慢的分解掉,剩下的就是比海水密度要大的鯨肉,再加上鯨的屍體在漂浮的過程中,海水會進入其腹腔內,這樣就容易形成鯨落。
為什麼被觀測到的鯨落很少?
在開始我們就說過,目前被觀測到的鯨落次數不足50次,這個數字相比鯨的種類和數量來說實在是太少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第一就是鯨落的形成並不容易(上面我們說過)
第二,鯨生活在海洋中,我們無法預測鯨在何時何地死亡
第三,許多鯨在死後不是被其他食肉動物吃掉,就是擱淺在沙灘上
因此,綜合以上三個原因,鯨落確實很少且很難被發現。
鯨落的過程
所有形成鯨落的鯨並不是死後立即開始鯨落的。由於鯨魚體內鯨脂的存在,它們會先漂浮,然後等到鯨脂被分解後,才開始下沉,而且鯨魚在下沉的過程中,身體內部還伴隨著微生物的消化以及腐爛,這就會讓鯨魚的屍體以極其緩慢的速度慢慢下沉。
在緩慢下沉的過程中,優先得到饋贈的就是海洋表層的生物,比如鯊魚、鰻魚等食肉海洋生物優先開始享受美餐。在享受美餐的同時,鯨落依然在進行,當鯨魚屍體持續下降到一定深度時,淺層的海洋生物就會放棄進食,接下來就會有新的海洋生物上來填空,直到鯨魚完全沉入海底。
鯨魚屍體沉入海底的時長與諸多的因素有關,比如海水的溫度、密度、體內微生物的密度、身體分解的程度等等,相對來說體型越大的鯨,鯨落的時間就越長,總的來說,鯨落的整個過程至少要在4個月以上,有些鯨落甚至會持續2-3年。
沉入海底的鯨魚並沒有完成它的饋贈。在整個的下沉過程中,鯨魚身體的約90%以上會被其他生物吸收掉,剩下的基本上就是鯨的骨骼了。鯨的骨骼到達海底之後,海底的微生物和細菌們開始了狂歡,它們進入鯨骨內部貪婪地吸吮著鯨骨內的營養物質。最後,即使剩下的被吸收完大部分營養物質的鯨骨也會成為藻類、珊瑚等海洋生物的棲息地。
也就是說鯨落的整個過程,滋養了大大小小各個海洋深度內的海洋生物。據科學的研究發現,在海洋中,超過一萬種海洋生物是完全依靠鯨落生存的。可見,「一鯨落、萬物生」並不是誇大,而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總結
鯨魚雖然大都體型龐大,但是許多大型的鯨,它們的主要食物卻不是其他的大型海洋生物,比如藍鯨主要以磷蝦為食,而磷蝦在海洋中的數量和生態位置與我們陸地上的草其實沒有太大區別。但是,在死後,鯨魚幾乎將自己完全回饋給了海洋,通過鯨落,它們滋養著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