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落」簡單的說就是鯨死後沉入海底的過程,目前已知的鯨落不足50次,而在海洋中,僅僅是鯨的種類就有接近100種,每一種鯨又擁有龐大的數量。那麼,為什麼鯨魚如此之多,鯨落卻很罕見呢?我們簡單的來聊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鯨落
相信大家對「一鯨落,萬物生」這句話並不陌生,它的意思就是鯨落一旦形成,就會滋養海洋中的萬物。這個說法乍一看有些誇張,但其實,經過科學的研究發現,海洋中至少有上萬種生物是依靠鯨落生存的。
在開始我們說過,鯨落就是鯨魚屍體沉入海底的一個過程。從目前來看,鯨目下的成員約有98種,其中大部分生活在海洋中。而在鯨目下,又分為鬚鯨和齒鯨,從整體上看,鬚鯨類的平均體型要比齒鯨大一些,我們經常說的地球上最大的動物藍鯨就是鬚鯨下的動物。
不同種類鯨魚的壽命各不相同,比如海豚的壽命平均在45歲左右,藍鯨的平均壽命在50歲以上,雌性虎鯨的平均壽命甚至超過了80歲等等。在當下,大多數的鯨類很難自然死亡,它們或者被其他食肉動物捕殺,或者被人為捕殺,而且日益加重的海洋汙染也使得這些海洋生物無法活到平均的壽命。
一般情況下,只有正常死亡的鯨魚才能形成鯨落,而鯨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根據體型不同,鯨落的整個過程最少要持續120天,像藍鯨這種體型的甚至會持續2-3年,在下落的過程中,鯨魚的屍體成為了不同海水層中生物的食物,最後落到海底的鯨魚即使只剩下骨架,也是許多微生物的天然營養床。因此,一鯨落,萬物生的說法並不誇張。
鯨落為什麼比較罕見?
在開始我們說過全世界已發現的鯨落次數不足五十次,而我國更是在今年的4月份首次在南海1600米的深處發現了鯨落。這些數據與鯨魚的數量相比實在是九牛一毛,那麼為什麼鯨落如此的罕見呢?原因有三個:
01 鯨落本身就少
在海洋中雖然生活著數量龐大的的鯨,但是並不是每一頭死去的鯨魚都能形成鯨落。有的會被海浪衝到沙灘上,有的甚至直接擱淺在了沙灘上,有的死後在漂浮期(因為鯨魚本身體內的鯨脂比海水密度要小很多,所以鯨魚死後是先漂浮的,等到鯨脂被細菌和微生物分解後再下沉)就被其他的海洋生物分食等等。這些因素都影響了鯨落的形成,所以,鯨落本身就是機率性的。
02 不可控性
在海洋中,我們如果遇到一頭鯨魚,我們很難用肉眼判斷它的年齡以及它是否是將死之鯨,所以我們就無法追蹤到將要形成鯨落的鯨魚。只能是碰運氣,比如上面我們說的我國首次發現的鯨落就是科考人員搭乘「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在科考航行時的意外收穫。
因此,不知道鯨魚何時死,死在那,也是我們很難見到鯨落的原因之一。
03 鯨落之後的形態
有些小夥伴會問:正在進行的鯨落確實很難鎖定,但是一旦沉入海底之後,應該很好找啊?確實,落入海底也是鯨落的一部分,但是,以人類目前的水平僅繪製完了20%左右的海底地圖,而且大都是淺海區的,而鯨魚生活的地方大都是深海,潛入深海海底並非易事。這是原因之一。
其次,落入海底的鯨魚屍體已經被各個海水層的獵食者們吃得差不多了,只剩下一副骨架,此時除了會有微生物過來繼續分解骨頭內的骨髓外,海底的藻類、珊瑚等也在鯨魚的骨頭上安家,一旦這些生物形成規模,我們就很難發現鯨魚的骨骼了。
總結
並不是所有的鯨魚死後都能形成鯨落,這就減小了鯨落的次數,再加上鯨魚的死亡時間和地點無法預知,就只能碰運氣了,而且即使沉入海底的鯨魚也會被其他海洋生物覆蓋,這更增加了發現鯨落的難度。
因此,儘管海洋中鯨魚眾多,我們也才發現了不足50座鯨落,而且這些形成鯨落的鯨魚大都是體型龐大的鯨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