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我國的一艘科考船「探索一號」,完成了自己的科考任務,而這次科考的重要成果,就是科學家在我國南海,發現了一個大約3米長的鯨落。
這是一種自然現象,說的是鯨魚死去之後,它的身體沉入海底,形成了一個小小的生態系統。
鯨落的形成,並不是一瞬間的事,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我在文稿中插了一張示意圖,你有興趣可以邊聽邊看。
在鯨魚死亡之後,隨著它的身體慢慢沉入海底,有40多種食腐生物會聚集在它的周圍,大快朵頤,這個過程會持續一年之久。
在鯨魚90%的肉被吃掉之後,緊接著,會有20多種體型更小的動物出現,消化鯨魚剩下的組織碎片,相當於「撿漏」。這個過程又會再延續兩年。
但是這還沒有完,在鯨魚的骨骼都被啃噬乾淨的時候,大量的厭氧菌會進入鯨魚的骨骼中,分解骨頭中的脂類,產生硫化氫。這讓一些細菌可以繁殖,而這種細菌讓海底的蛤類、海蝸牛一類的生物繁衍生息。
鯨落十裡,萬物眾生。人間最美,不過鯨落。
鯨落,是大海賦予鯨魚逝世的莊嚴儀式。當鯨魚在海洋中死去,它的屍體會慢慢沉入海底,然後用他的屍體,創造出一套屬於它自己特有的生態系統,這是它對海洋最後養育它的回饋。一座鯨的屍體可以供養一套以分解者為主的循環系統長達百年。
「鯨落」,一具鯨的屍體就這樣被人們賦予了意義,起落之間,死亡也是一種重生。
這是它留給大海最後的溫柔,化身孤島的藍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