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3日是第29個國際減災日,人的生命在災害面前只是一瞬間,學習防災自救是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要了解的。自然災害不可抗拒,但人類正是一次次與災害相抗爭,憑藉勇氣,毅力和堅持,走到如今的現代化社會。

近年來,頻頻發生的地震讓人心生恐懼,給無數家庭帶來了難以治癒的創傷,2008年四川汶川8.0級地震,造成約6.9萬人遇難,逾37萬人受傷。2010年玉樹7.1級地震,走啊成2698人遇難。2014年,雲南魯甸6.5級地震,617人遇難,1800人受傷。2016年臺灣南部6.7級地震,造成至少117人死亡,550多人受傷。2017年8月四川九寨溝7.0級地震,造成25人死亡,525人受傷,6人失聯,176492人受災。
在地震面前,人類是渺小的,在一瞬間可能就會讓數以萬計的人喪失生命,雖然我們無法阻止地震的發生,但是我們可以提升防災自救能力,關鍵時刻挽救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中國人多地廣,佔據世界7%的國土面積,卻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陸強震,是大陸強震最多的國家。中國的地震帶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青藏高原、華北、新疆、臺灣和華南,有23條主要地震帶,中國處在地震帶上的地區非常之多,因此需要時刻關注做好防範意識。


地震災害預防自救
震前躲避
室內躲避
地震的預警時間非常短暫,室內避震更具有現實性,在結構力學方面,室內房屋倒塌後易形成三角空間,是我們能夠倖存的安全地點,是較好的「避震空間」。這些區域一般包含牆角,牆根;堅固家具的附近;廚房、廁所、儲物間等空間小的地方。
戶外躲避
選擇開闊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亂跑,避開人多的地方,不要隨便返回室內;避開高大建築物,如樓房特別是有玻璃幕牆的建築、過街橋、立交橋、高煙囪、水塔下;避開危險物、高聳或懸掛物如變壓器、電線桿、路燈、廣告牌、吊車等。

震後自救
1.被壓埋後,如果能夠行動,應逐步清除壓物,儘量掙脫出來。
2.保證一定的呼吸空間,避免灰塵嗆悶發生窒息。
3.留意外部動靜,保存體力,伺機呼救,可以用敲擊方式呼救。
4.創造生存環境,尋找水和食物,耐心等待。
地震的破壞力是非常大的,但是在地震面前我們需要保持清晰的認知,保持冷靜的頭腦,很多時候,打敗自己的不是自然災害,而是自己。合理利用資源,才能挽救自己和他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