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雙宇》是一部科幻巨作,主要不是因為它的篇幅或者故事,而是它的裡面蘊藏了無窮的智慧,這個核心便是雙宇論。
好吧,我們就正式進入雙宇論的內容,第一步重點要說得是宇宙由那些東西構成,即宇宙由什麼構成。此外,我們今天還將用雙宇論解密雙縫幹涉試驗,這個試驗一直屬於未解之謎。當然,今天也會有一個顛覆性的科學結論,做好心理準備吧。
言歸正傳,我們先談談宇宙的構成。西方科學界認為,宇宙由三種東西構成,分別是物質、能量和空間。愛因斯坦認為宇宙由兩種東西構成,分別是能量和空間,因為他認為物質就是能量,或者說是能量的另外一種表現方式,他的質能方程公式也很好說明了這點。而我們中國古人認為宇宙由兩種東西構成,分別是陰和陽。
上面的內容幾乎是全人類的共識,但雙宇論卻並不完全認同。
雙宇論認為,宇宙由物質、能量和媒介構成,沒錯,只有這三種。這個結論顯然很像西方科學結論,表面上看唯一不同的就是最後一個,也就是他們說的空間和我說的媒介。
我們就從這個不一樣說起,媒介是什麼?要解釋這個媒介很困難,但為了讓大家理解,雙宇論只能給它一個最基本的定義。
媒介:物質、能量的舞臺和催化劑。
媒介作為舞臺,相當於空間,但又不只是空間。它的外延更為寬闊,嚴格的說是時間加上空間,也就是時空。這是一個既有長寬高,又有縱向深度的大舞臺。
媒介作為催化劑,相當於條件,也就是說,它可以影響、改變、甚至控制物質和能量,只要條件允許。
媒介是全宇宙最複雜的系統,比物質和能量複雜太多了,所以我們暫時不用管它。
如果用我們中國人的理論來講這個媒介,就相當於太極圖譜上,最中間的那根太極線,這根線當然不是一根真正的線,而是一種包羅萬象的可能性。用易經的話來說,就是三生萬物。這個三,就包括了媒介。
我們再來說說物質,西方認為的物質與我說的物質,不完全是一種東西,他們認為的物質,是看得到、摸著到的東西。而雙宇論說的物質,未必你就看得到和摸得到。
雙宇論認為,物質包含三個方面,第一方面叫做量子體,也就是那些看得到、摸得到的實物,無論它是固態、液態還是氣態。第二方面叫做量子態,也就是那些只能看,不能摸的物質,比如可見光和火。或者既看不到也摸不到。比如無線電、交流電等。當然,這個解釋是站在我們人類的角度來說的,是一個很狹義的解釋。真正正確的詮釋,應該是這樣:
量子體:有質量、有密度、有體積的物質或者物質集合,它們能蘊藏能量。
量子態:沒有質量、沒有密度和體積的物質,它們不能蘊藏能量。
而物質的第三個方面依舊叫做量子媒介,嚴格的說,這裡的量子媒介與剛才說的那個媒介是一種東西,只是在物質這個層面,它依舊還在。當然,狹義的理解,你暫時把它理解成微觀的時空和微觀條件也行,畢竟這樣好分類,便於理解和舉例。
量子媒介:量子體和量子態的舞臺和催化劑。
我們知道了媒介和物質,我們來談談最後一種東西,這就是能量。
能量是什麼?它有一些表現形式,比如溫度、震動、波動等。但這些表現形式並不能完全詮釋能量。完整的詮釋應該是這樣:
能量:物質的反物質,媒介作用的動力和原因。
既然是物質的反物質,既然物質分為量子體、量子態和量子媒介。那能量自然而然就能分為量子體能、量子態能和能子媒介。但,這不對。
看看上面關於量子態的詮釋,量子態,它們不能蘊藏能量,你也許很納悶,難道光和火都沒有能量嗎?別急,我們先放一放,因為要解釋這些東西,現在還早了一點。我現在告訴你,能量的區分不能按照物質的規律來做,因為類型變了,條件變了,情況完全變了。
能量分為:
靈界能子:作用於規律能子的能量。(比如生物能量)
泰坦能子:作用於非規律能子的能量。(比如天體引力場)
能子媒介:靈界能子和泰坦能子的舞臺和催化劑。
綜上所述,我們這個宇宙也可以三分為量子宇宙、能子宇宙和媒介宇宙。當然,這是一種學術上的劃分,不是完全分開的三種宇宙。而這個三分就是雙宇論的總綱之一:既宇宙三分。
其中,量子宇宙又分為了量子體、量子態和量子媒介。能子宇宙也分為靈界能子、泰坦能子和能子媒介。故你也可以這樣說:既單一宇宙三分之後再三分。
雙宇論總綱:三分宇宙和宇宙再三分。
以上的所有內容,就是雙宇論總綱的全部說明。如果你沒有理解,沒關係,以後有篇幅我會大量舉例說明,並且,我都會用雙宇論解釋一個未解之謎,讓你慢慢了解所有分類的性質和特點。
並且,我會深入淺出,絕對不會加入那些故弄玄虛的專業詞彙,把你繞暈。
好了,既然我們初步了解了雙宇論的總綱,初步明白了宇宙的構成,下面就進入解密環節,也即是剛才提到的那個雙縫幹涉試驗。如果你不知道這個試驗,或者不明白這個試驗,請你百度一下相關內容,這裡我就不闡述了。
不過,要成功解釋雙縫幹涉試驗,我們只知道這個三分宇宙和宇宙再三分的總綱是不夠的,我還要單獨提出一個知識點來說明,既然是「光」的問題,按照總綱,它屬於「量子態」的範疇。因此,我就不得不前提告訴你一些量子態的特點了。
量子態作為一種態,其中的一個特點叫做同類量子糾纏態。
同類量子糾纏態:既兩個以上的同類量子態,無論相距多麼遙遠,都會同時發生糾纏現象。(當然,這也是量子計算機的核心工作原理,只是傳統科學在理解上出了問題。)
怎麼理解這個量子糾纏態呢,你可以這樣理解,同一種類型的量子態,當一個量子態處於A狀態的時候,與它發生糾纏的其他量子態將會出現B狀態。反之,當它處於B狀態的時候,被糾纏的其他量子態將會出現A狀態。
我在這裡有一個非常關鍵的關鍵詞「其他量子態」,沒錯,一個量子態糾纏的對象不是一個,而是一個以上,這取決於你分割這個態的程度和尺度。比如,我們可以將一個電筒裡射出的光作為一個量子態單位,也可以將一個射電望遠鏡陣列射出的不可見光(電磁波)作為一個量子態單位,都可以。
當然,量子糾纏態還有非同類量子糾纏態,但那不是我們今天的重點。言歸正傳,由於量子態具有同類相互糾纏的特性,所以你能看到光,並不是因為它「跑」過來讓你看到的,而是因為你對於「光敏感」的量子態脈衝腦電波這個態被影響了而已。
這可是一個驚人的結論啊!在解釋一遍,你大腦裡對於理解光態的B,被光源的A糾纏影響了,期間,量子態本身並沒有發生過位置移動。而唯一發生位置移動的,只有能量,沒有物質。
這個結論確實很顛覆,連我自己都覺得很玄幻,但,這就是真相,無論你信不信。
這個結論推翻了一個最最重要的當前科學理論,光速!
還記得嗎,我們全人類都認為光是有速度的,不但如此,也是宇宙速度之最。但我要告訴你,光速不是光這種物質,也就是光態的速度,而是光能量傳遞的速度,僅此而已。
因為只有能量傳遞受到介質的影響,所以光能量的傳遞在不同介質裡是不一樣的。
如果你現在不理解,沒有關係,反正這才是第一次嘛,以後我會舉出更多的未解之謎,不斷證明這個驚人的結論。
下面我們正式進入雙縫幹涉試驗,這個試驗之所以無解,就是因為對光的誤解,認為光是微觀不可見粒子,這是誤解一。認為光是波,這是誤解二。
事實上,波是能量傳遞的特點,屬於能子態宇宙裡發生的事情,並不是光這種量子態物質傳遞的特點。我們之所以在背景板上看到明暗相交的條紋,是因為觀察者的視覺光接受態B,被背景板上的光態A糾纏了,這是本質。
當然,觀察者也有可能是攝像機,那是一樣的道理,攝像機感光接受態B,被,被背景板上的光態A糾纏了。
是不是覺得這裡出現了一個問題,發出光源的地方並不是A這個背景板,而是雙縫外的那個光源。按理說,如果要糾纏,肯定也是和它發生糾纏吧。還記我之前說的,糾纏態不止一個物質態嗎?實際上,這是同時發生的糾纏態,但結果卻完全不同。
區別在哪裡,區別就是那個雙縫,雙縫是什麼,那就是一個媒介。雖然糾纏態隨時發生,但能量卻是以波的形式在釋放,所以當一個縫隙裡穿過的能量波谷遇到另外一個縫隙穿過的能量波谷後,就形成了暗,當能量波峰遇到能量波峰的時候就形成了明,因為我們能看到光,除了要糾纏,也要有足夠的能量才行,缺一不可以。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無法從縫隙裡觀察到光的原因,只能在背景板上看到結果,因為光根本就沒有穿越過那兩條縫隙,這才是雙縫幹涉試驗結果的本質!
好了,今天的內容已經很豐富了,再寫下去就更難以理解了,下一次,我們在三分宇宙和宇宙再三分的總綱下繼續細化和深入,並且每次解密一個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