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進入《道德經》第七章,也是「王庶文講壇」針對《道德經》的第十二篇內容,先看原文如下: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01不自生
我們先來整理一下老子對萬物生命生長的邏輯:從「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開始,到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再到「穀神不死」、「用之不勤」,因此引申出了本篇的「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這一句話的重點在於「不自生」,把這個重點理清楚了,整句話其實也就不難理解了,並且老子的邏輯會豁然貫通,赤裸裸的擺在人們的面前。
「不自生」自古有兩種解釋,第一種偏向於神學,認為老子是在說天地之外還有一個父母,有一個真神創造了天地,主宰人間。第二種解釋更能接近老子的本意,是說: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久,是因為他並不為自己的需求而生,所有的能量都無條件的給予了山川大陸、草木叢林、深海巨獸。換成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不為自己考慮,所以天地長久,不生不滅。
但是,接下來老子話鋒一轉馬上說:「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經》第七章是一篇妙文,妙就妙在這裡,如果您腦容量足夠,最好把它記下來,慢慢揣摩非常有趣。
老子接下來的這一句,是在論證天地的「不自生」正是天地極度自私的表現,這不得不讓我們大跌眼界,十分驚訝。如果「不自生」還不能算大公無私的話,那麼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一人、一山、一水、一物是不自私的了。
02大私即為大公
關於這個辯論,我們很有必要參考《陰符經》的說法:「天之至私,用之至公。」這種理論通俗一點說:大公與大私是一體的,是沒有界限的,自私到了極點就是大公,反過來說大公無私到了極點,同樣就是極度的自私。
我們只要仔細推演,就會發現這個道理中的各種奧妙:萬事萬物達到一定的極限都是一致的,大小、粗細、公私、是非到了極致,也都是一樣,這就是莊子「齊物論」的基礎,萬物是齊平的,本質上沒有任何區別。
再進一步推導,無論是「不自生」,還是「天之至私,用之至公。」說的都是在道體上的作用,如果換做另外一種方法表達就是:天地與萬物本是一個整體,是同體的生命,萬物的生死只是表相的兩頭,天、地、萬物本來就是一個整體的大我,無形無相,生而不生,死而不死,循環往復,周流九虛而已。
有了以上的基礎,老子引出下文說:得道的聖人能夠效法天地,去掉自我的所有自私,把自己赤裸裸放在人們面前,毫不在意個人的利益,雖然這麼做,但是卻成就了自己光耀千古的美名和事業,自身的家族與國家也可以流傳百世,永遠站在人群的至高點,所以「故能成其私」。
明白了這裡的奧義,我們來看在現實生活的具體運用,在戰場上的「身先士卒」,在朝廷裡的「公而忘私」,這些都是千古顛撲不破的無上法則,成就了別人,其實也是在最高處成就自己。
好了,關於「「道德經·拾貳」-天地不自生,大私即為大公」的內容就到此結束,今天的內容您只需記住兩點:第一、大公即為大私,先將自己的利益放置在一邊,用無為無私的精神奉獻、做事反而能夠在最高處成就自己的「大私」;第二、在中國古代很多名人典故都是依照老子這一套理論進行實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