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期貨日報網
隨著財政和貨幣政策的不斷加碼以及疫情的逐步好轉,全球經濟活動將逐季恢復,需求也將逐步恢復正常,進而帶動企業盈利水平逐季回到常態,形成估值修復的動力。市場已經進入了底部區間,4—5月進入政策密集期。由於目前市場風格仍是成長股強於金融股,故我們更看好IC在未來的表現。
海外疫情出現好轉勢頭,金融市場企穩
我們跟蹤了GDP前20國家和伊朗的疫情狀況,中國和韓國已經進入疫情控制期,而歐洲正在逐漸走出「至暗時刻」,從疫情暴發期向疫情控制期過渡,美國則正處在疫情的暴發中期,而新興國家(如:俄羅斯、巴西和印度)疫情則在快速暴發。從單日新增病例數來看,歐洲和美國均在4月初出現了階段性的高峰,雖然全球累計確診病例還在增長中,但是日環比增速已經明顯放緩。
圖為GDP前20國家及伊朗疫情階段
圖為IC合約各期基差(%)
疫情狀況的好轉以及前期財政、貨幣政策的持續發力,使得海外市場的恐慌情緒有所消散,歐美股票市場紛紛出現較為強勁的反彈,多國指數紛紛進入技術性牛市,「美元荒」的現象也有明顯好轉。目前,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正在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擴張。隨著大量流動性的注入,美國信用市場也出現一定程度的緩和。美國高收益企業債利差雖然仍處在較高的水平,但較前期高點已經有明顯下滑。信用環境的邊際向好也從側面表明金融環境正從疫情剛暴發時的恐慌轉向目前的相對理性。在疫情的發展趨勢相對明朗時,投資者開始較為理性地評估疫情對經濟以及企業未來的影響。
企業盈利狀況有望逐季恢復正常,帶來估值修復動力
回到A股,海外市場的企穩以及反彈也為A股的風險偏好修復提供了支持。目前正值2020年一季度財報季。從基本面因子來看,受疫情影響,本季上市公司基本面將出現嚴重惡化。截至4月14日,滬深兩市共有1601家上市公司公布2020第一季度財務預告(大部分創業板公司已公布),其中業績向好有489家,佔比僅為30.5%,近10年來最低。首虧公司家數佔比出現較大提升,由2019年第四季度的12.9%上升至27.4%,續虧公司家數佔比也由6.2%升至15.2%,首虧以及續虧公司佔比也為近10年來最高。
同時,A股估值也處在歷史較低的水平。截至4月14日,滬深300指數PE為12.45倍,處在歷史37%的分位;上證50指數PE為9.58倍,處在歷史23%的分位;中證500指數PE為27.11倍,處在歷史23%分位。市淨率數據更為低估,滬深300指數PB為1.49倍(歷史27%分位);上證50指數PB為1.17倍(歷史11%分位);中證500指數PB為1.99倍(歷史14%分位)。三大指數的估值水平均處在歷史較低水平,極低的估值水平說明市場已經消化了一季度糟糕財報季的影響。
宏觀方面,進出口數據超預期。3月進出口增速回升且高於預期,中國對美國進口增速回落,但對美農產品進口增長較快,東協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但是新冠疫情的擴散將對國際貿易造成衝擊,中國經濟穩增長需要加大擴內需政策力度。社融數據大幅超預期。3月新增社融5.16萬億元、大幅超出市場3.14萬億元的預期。社融的放量顯示政策對疫後紓困及穩增長的力度加大。PMI環比回升,同比較弱。PMI指數在2月大幅下挫後3月顯著回升至52.0%。但各項高頻指標顯示,3月經濟活動同比可能仍然處於負區間。3月經濟活動環比回升、但同比仍然疲弱。
宏觀上看,貨幣和財政政策的持續發力將部分對衝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從總需求的角度分析,可簡單概括為以下四個階段:一季度,國內疫情暴發經濟活動暫停內需嚴重不足。二季度,國內疫情得到控制內需恢復,海外疫情暴發外需嚴重不足。三季度,內需恢復常態,海外疫情得到控制外需恢復。四季度,疫情已無太大影響,全球經濟活動回到常態內需和外需也恢復正常。
所以,未來A股的基本面很有可能出現逐季向好的趨勢,而盈利水平的恢復有提升估值水平的動力。
量價和市場情緒均顯示股市進入築底期
在我們長期跟蹤的25個量價因子中,以中證500指數為例已經有16個因子由超跌特徵轉為底部特徵(比如,量能出現明顯萎縮和高Beta行業企穩反彈等),更有6個因子已經轉為趨勢上攻特徵(比如,勢能因子和指數連續多日在Boll中軌上方運行等)。從幅度來看,中證500指數在3月最大調整幅度近15%,市場的快速下跌也使得本次調整成為了「空間換時間」的方式,即調整的時間跨度可能不會很長。
從情緒指標上看,融資買入額對總成交額的佔比已經由2月11%左右的水平降至目前的8.7%(一般該指標超過10%時說明市場存在過熱跡象),表明槓桿資金的情緒也從2月快速反彈期的亢奮轉為目前中性偏保守的態度。北上資金近期再現持續大額淨流入的狀態。由於貨幣政策刺激的力度差異,美國「無限制QE」,而中國不搞「洪水漫灌」,導致中美利差持續擴大且中國經濟恢復周期將領先於歐美。故中期看,人民幣資產的吸引力將持續提升,北上資金增配A股仍將是大勢所趨。市場的中期(30日和60日)和短期(5日和10日)歷史波動率都處在上升的狀態中,與美股下跌時波動率放大的特徵不同,A股在上漲時波動率往往會持續放大。
同時,近期市場的賺錢效應相較於3月底也在逐漸變好。市場風格上面,從月級別來看,成長股的表現依舊強於金融股。由於IF和IH的成份股中,金融股的佔比較大,而IC的成份股中成長股佔比較大,故在成長強於金融的市場風格下,IC也有望強於IF和IH。但是要注意多IC空IH或IF策略的風險點在於大盤消費股的表現。如果消費復甦超預期,策略需要謹慎。
總結,期指趨勢方面,大方向看多。我們認為較低的估值水平已經反映了當期基本面的悲觀狀況。隨著財政和貨幣政策的不斷加碼以及疫情的逐步好轉,全球經濟活動將逐季恢復,需求也將逐季恢復正常,進而帶動企業盈利水平逐季回到常態,形成估值修復的動力。4—5月進入政策密集期,政策預期是目前支撐市場的另一大重要因素,而政策的預期將一直持續到全國兩會結束。 同時,遠月合約也提供了充分的貼水保護,IF2009合約貼水3%—4%;IH2009合約貼水4%—5%;IC2009合約貼水5%—6%。
品種方面,由於目前市場風格仍是成長股強於金融股,故我們更看好IC合約在未來的表現,建議布局IC2006或者IC2009合約。市場波動仍舊較大,也為攤低成本提供了條件。
(作者單位:國貿期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