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元報導
編輯:白峰、衛民
【新智元導讀】近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深入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後,就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提出了多項建議,人工智慧、量子信息、集成電路成為優先發展的「三駕馬車」。
「十四五規劃建議」36次提及科技!人工智慧成最高優先級
科技落後,就要受制於人。
在美國對中國科技公司進行封鎖制裁,限制華為等中國公司獲取晶片的背景下,這一體會更為深刻。
中共中央近日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同時,「建議」中還指出,「要瞄準人工智慧、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在列舉出的幾大前沿科技中,人工智慧、量子信息、集成電路被放在了前三位,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其重要性上的優先級。
「科技」一詞在整個「十四五規劃建議」全文中一共出現了36次,是絕對的高頻詞彙。
除了提及人工智慧、量子信息等前沿領域科技外,「十四五規劃建議」還提及了科技發展的總體思路以及平臺建設、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具體內容。
在總體思路上,「建議」指出要制定科技強國行動綱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
平臺建設方面,提出要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布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構建國家科研論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臺。
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方面,提出要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完善國家科技治理體系,優化國家科技規劃體系和運行機制,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
2021年人工智慧市場規模突破800億,「三駕馬車」均獲大力扶持
實際上,作為引領未來科技發展的重要技術之一,人工智慧很早就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並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其發展。
人工智慧方面
2015年7月,國務院出臺《關於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行動的指導意見》,首次將人工智慧納入重點任務之一,推動中國人工智慧步入新階段。
2017年7月,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戰略確立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三步走戰略目標,將人工智慧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2019年3月,《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將人工智慧升級為「智能+」;2019年6月,人工智慧治理原則首次被提出,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慧治理原則——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慧》政策。
除了中央層面的支持外,多個地方政府也圍繞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更為具體的扶持和補貼政策。
10月20日,上海剛剛發布了修訂後的人工智慧產業扶持政策,明確10大支持舉措,面向關鍵技術源頭創新、企業規模化發展、產學研深度融合等方面提供真金白銀的資金支持,其中扶持資金最高達1億元。
據不完全統計,僅在2020年,就已經有包括北京、山東、廣東、福建等在內的10多個省市發布了人工智慧重點政策。
除了政府外,人工智慧也受到國內科技企業和科研機構的高度重視。目前國內許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都開設了人工智慧相關的研究和課程;阿里、騰訊、科大訊飛、華為等企業更是在人工智慧上加速布局。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相關研究顯示,我國人工智慧市場將持續升溫,市場規模將保持30%左右的增長速度,到2021年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將突破800億元。
而隨著「十四五規劃」將人工智慧列為前沿科技領域的「最高優先級」,必將推動中國的人工智慧產業迎來新一輪的大發展。
量子信息方面
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進行了集體學習,領導人強調,要充分認識推動量子科技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量子科技發展戰略謀劃和系統布局,把握大趨勢,下好先手棋。
同時,還從政策、資金、人才、科研、技術等方面,對大力推動量子科技發展做出了進一步的要求:
量子科技得到中央層面的大力支持,成為中國增強核心科技競爭力的一步「先手棋」。
集成電路方面
最新發布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9—2020年版)》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從事集成電路行業的僅有50餘萬,到2022年,人才缺口仍將近25萬。
從2018年開始,中國連續三年在半導體方面的進口總額超過3000億美元。
雖然我國目前晶片自給率僅為30%,但是,目標在未來五年內要達到70%。這當中國產替代還有極大的上升空間,尤其是高端晶片方面。
今年7月份,國務院印發了《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為國內集成電路行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新政策在財稅、投融資、進出口、人才和技術研究等方面給予了大量支持。重點也很明了:集成電路產業的核心技術。
新政提出,對28納米以下的製程工藝,10年免徵企業所得稅,該項政策扶持的對象是集成電路製造企業,也是中國晶片產業鏈的短板。
千億造芯爛尾,政策可以支持但不能「頭重腳輕」
「弘芯」項目規劃總投資額超千億,政府先期投入150多億元,技術牽頭人是來自臺積電的蔣尚義,曾率隊贏得了與IBM之間的銅製程對決,它還擁有「國內唯一能生產7納米的核心設備ASML高端光刻機」。
但最終,政府投資損失慘重、銀行壞帳、民工欠薪,工廠建設都沒完成,千億造芯大廈轟然倒塌。
企查查數據顯示,目前中國註冊的晶片相關企業有4.63萬家,廣東省以1.48萬家排名第一。
2020年前三季度新增1.28萬家,其中三季度新註冊0.62萬家,同比增長了288.4%,環比增長34.8%。
10月20日,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表示, 「一些沒經驗、沒技術、沒人才的三無企業投身集成電路行業,個別地方對集成電路發展的規律認識不夠,盲目上項目,發改委將按照『誰支持、誰負責』原則,對造成重大損失或引發重大風險的地方予以通報問責。」
造芯,並非單純資本可驅動的,武漢的投資也算是大手筆,最終還是沒能成行,箇中原因很多,但是造芯的難度,遠非攢一臺電腦或者手機可比,集成電路產業鏈的短板補全仍需時日。
跟集成電路產業不同,國內在人工智慧方面取得了很多實際的進展,曠視、依圖等人工智慧獨角獸及清華北大等國內高校,屢次三番刷榜頂級賽事SOTA,在CVPR、ICML、NeurIPS等人工智慧頂會上也是頻頻亮相。
人工智慧的應用能夠跟英美等發達國家站在一個起跑線,甚至有些細分領域還佔有一定優勢,但是搭建AI模型的底層建築,最流行的深度學習框架比如PyTorch和TensorFlow,話語權還在美國。
2019年的ICML,谷歌一個公司發表的論文就佔了近20%,和整個中國相當。
我們可以開發出高效的智能應用和編寫智能算法,但是運行這些算法的處理器比如GPU、NPU等還是依賴於國外,底層的計算系統相關的研究還處於落後的地位。
「重應用,輕系統」的風氣,有可能使我們人工智慧基礎研究和產業發展處於「頭重腳輕」的失衡狀態。
人工智慧跟量子科技、集成電路一樣,也需要有一個系統性的思考,不光要考慮上層的應用,還要考慮中間的開發框架、底層的計算系統。
政策只是給了發展必需的土壤,要想真正成為一個成熟的產業,必須從頭武裝到腳,建立完整的產業生態。
參考連結:
http://www.xinhuanet.com/2020-11/03/c_1126693293.htm